梗阻性黃疸: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由於膽道內或膽道鄰近部位發生良、惡性病變,膽汁經由膽道流入十二指腸受阻,從而導致膽道內壓力增高,膽汁經由肝細胞和毛細膽管逆流進入肝內血竇後入血,使血中結合膽紅素水平升高而引起黃疸[1]

  • 常見病因為膽管癌、膽囊癌、胰腺癌、原發與轉移性肝惡性腫瘤及轉移淋巴結等。
  • 根據梗阻部位不同可分為高位梗阻和低位梗阻。高位梗阻指梗阻點位於肝總管及以上水平,低位梗阻指位於膽囊管匯入點遠端的膽道梗阻。
  • 主要表現為面板、鞏膜顏色黃染、面板瘙癢、尿液顏色加深呈深茶色、大便顏色變淺呈白陶土樣。
  • 應儘早引流膽道,緩解膽道內壓。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面板鞏膜顏色變黃。
  • 尿液顏色加深,呈深茶色。
  • 大便顏色變淺,甚至呈白陶土色。
  • 面板瘙癢。
  • 年齡較大,近期有體重減輕、極度消瘦、貧血、乏力等症狀。
  • 腹部可摸到腫塊。
  • 黃疸存在時間較長,並呈進行性加重。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右上腹疼痛劇烈,難以緩解。
  • 發熱、寒戰,體溫在 39℃ 以上。
  • 心悸、出冷汗、面色蒼白、低血壓。

建議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肝膽胰外科
  • 普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

包括病因診斷和肝內外的定位診斷。肝功能檢查有助於鑑別黃疸的型別,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還是梗阻性黃疸;影像學檢查有助於明確梗阻的具體原因和準確定位。結合患者症狀及相關影像學檢查,一般可以明確診斷。

  • 臨床症狀:面板、鞏膜等組織黃染;尿液及糞便顏色改變;腹部症狀;消瘦、乏力等。
  • 實驗室檢查:肝功能檢查可鑑別黃疸的型別。總膽紅素增高(>34.2 微摩爾/升),結合膽紅素明顯升高,結合膽紅素/總膽紅素>50%,腫瘤標誌物升高可協助診斷膽管或胰腺惡性腫瘤。
  • 尿液檢查:尿膽紅素強陽性,尿膽原減少或消失。
  • 超聲檢查:超聲常用於檢測肝外膽管是否擴張,鑑別梗阻性黃疸與肝細胞性黃疸,超聲檢查對壺腹周圍病變引起位置較低的膽管梗阻,診斷準確性較高。超聲內鏡引導下的細針穿刺對膽道外病變性質的診斷有較高價值。
  • 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CT 檢查對膽道梗阻的定位診斷和病因診斷有較大意義。
  • 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MRCP 是一種通過無創性方式顯示肝內、外膽管和胰管的形態的一種磁共振檢查手段,對於明確梗阻部位和判斷手術方式有重要意義。
  • 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可以在內鏡下直視壺腹部及十二指腸乳頭有無病變,對膽管梗阻部位、阻塞程度、胰管情況有較好的判斷。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 有沒有腹痛、黃疸等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持續多久了?
  • 以前有無膽道結石、膽道感染、寄生蟲感染?
  • 有沒有發燒、寒戰等表現?出現多久了?發熱時體溫多少度?
  • 大小便顏色正常嗎?
  • 有沒有心悸、出冷汗、意識不清、低血壓等症狀?
  • 是否患有肝膽胰惡性腫瘤?
  • 做過哪些化驗或檢查?
  • 平時在服用哪些藥?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症狀?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吃什麼藥?
  • 目前有哪些治療方案?
  • 需要手術治療嗎?哪種手術方式最適合我?
  • 手術後需要注意什麼?
  • 有什麼併發症嗎?會有哪些後果?
  • 我的生活和飲食習慣需要調整嗎?
  • 可以痊癒嗎?治療後容易復發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帶引流管的病人需要經常更換輔料,防止區域性感染及繼發的肝臟感染。
  • 記錄好引流液的量和顏色,出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
  • 多聽音樂,消除緊張情緒,保持身心健康。
  • 少去人群多的公共場所,避免交叉感染。
  • 加強營養,飲食中注意補充維生素及蛋白,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
  • 家屬對患者要儘量的關心、體貼,保持患者心情愉悅,有助於患者儘快恢復。

梗阻性黃疸一旦診斷明確,應及早引流膽道,緩解膽道內壓。最佳的治療方法是解除黃疸,恢復膽道通暢,如病人的身體情況允許,還應行根治性手術治療,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治療效果。

藥物治療

  • 熊去氧膽酸:3 個月內可使血清膽紅素明顯下降,血清鹼性磷酸酶、轉氨酶、膽固醇及免疫球蛋白 M(IgM)均明顯下降,某些患者肝組織病變得到改善。
  • 免疫調節治療:糖皮質激素、甲氨蝶呤、秋水仙鹼等。
  • 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手術治療

外科取石:主要用於因區域性腫塊、惡性腫瘤、膽道畸形、內鏡下無法處理的結石,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膽道梗阻,行根治性手術治療去除病因。

內鏡治療

  • 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可用於因膽道結石導致的梗阻,行內鏡下取石術。
  • 內鏡下膽道引流:經內鏡鼻膽管引流術(ENBD)、內鏡下膽管內塑料支架引流術(ERBD)和自膨式金屬膽道支架引流術(SEMS)[1]
  • 內鏡下膽道引流失敗,可以選擇經皮肝穿刺膽道引流(PTCD) 、超聲內鏡引導下膽道穿刺引流術(EUS-BD)[2]

其他治療方法

  • 中西醫藥物利膽、祛黃、保肝治療。
  • 各種因癌症晚期所採用的姑息保守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由於引發疾病的原因不同,疾病的嚴重程度差異較大。早期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如果黃疸持續存在,肝內膽汁持續淤積,會導致膽汁淤積性肝硬化,最終進展為肝衰竭。

發生梗阻後,梗阻上部的膽管內淤積了大量膽汁,導致膽管擴張,壓力升高,膽汁通過破裂的小膽管和毛細膽管流入組織間隙和血竇,引起血內膽紅素增多,產生黃疸。

常見原因有哪些?

肝外膽管梗阻:

  • 膽總管結石。
  • 膽道蛔蟲病。
  • 術後膽道狹窄。
  • 膽管癌。
  • 先天性膽道閉鎖。
  • 肝外膽管受壓,如胰頭癌、壺腹周圍癌、肝癌以及肝門部或膽總管周圍腫大淋巴結(癌腫轉移)壓迫。

肝內膽管梗阻:

  • 肝內膽管泥沙樣結石。
  • 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
  • 癌栓(多為肝癌)。
  • 華支睪吸蟲病。

哪些人容易患梗阻性黃疸?

  • 膽道結石患者。
  • 膽道感染、急慢性膽管炎患者。
  • 肝、膽、胰腺惡性腫瘤史。
  • 膽道蛔蟲症病史者。
  • 消化系統尤其肝膽手術後者。
  • 先天性膽道閉鎖患者。

因病因不同,臨床表現差異較大,主要表現為面板鞏膜黃染、面板瘙癢、尿液顏色加深、大便顏色變淺。如果肝內膽汁持續淤積,黃疸持續存在,會出現噁心、嘔吐、食慾減退、腹部脹痛等症狀,隨後逐漸發展為膽汁淤積性肝硬化,最終導致肝衰竭。

常見症狀有哪些?

  • 結石所致梗阻性黃疸:結石性黃疸病情常呈波動性。黃疸的程度與結石的情況有關,當結石完全嵌頓,膽道炎症水腫致使膽道完全梗阻時,黃疸隨之加深;當結石松動,炎症水腫消退時,黃疸會有所減輕。結石導致膽道梗阻,常常有右上腹痛,呈持續性的鈍痛、隱痛、絞痛,結石嵌頓時疼痛劇烈,難以緩解,併發感染時,可有發熱。
  • 腫瘤所致梗阻性黃疸:惡性梗阻性黃疸呈進行性加重。患者通常沒有疼痛,因此無痛性黃疸是腫瘤所致黃疸的主要表現,另外,患者往往伴有惡性腫瘤的全身表現,如體重減輕、極度消瘦、貧血、乏力等。黃疸存在時間通常較長,呈進行性加重。腫瘤較大者可有腹部腫塊,質硬,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
  • 由膽管炎引起的梗阻性黃疸: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硬化性膽管炎均可引起梗阻性黃疸,患者伴有發熱,體溫常在 39℃ 以上,且波動幅度大,1 天內波動範圍大於 2℃。伴有寒戰者多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硬化性膽管炎患者常表現為低熱數天不退。
  • 膽道蛔蟲導致的梗阻性黃疸:往往伴隨上腹部絞痛。

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 膽道感染甚至急性化膿性膽管炎。
  • 膽道出血。
  • 急性胰腺炎。
  • 脂肪瀉、脂溶性維生素吸收不良。
  • 膽汁淤積性肝硬化。
  • 肝衰竭。

可採取如下措施:

  • 患有或既往患有膽道結石、膽道感染、急慢性膽管炎的患者,應警惕梗阻性黃疸的發生,定期複查,一旦出現症狀及時就醫。
  • 肝、膽、胰腺惡性腫瘤或其他部位腫瘤伴轉移者,應注意出現梗阻性黃疸的症狀。
  • 膽道蛔蟲症病史者、消化系統尤其是肝膽手術後者,以及先天性膽道閉鎖的病人,應注意患梗阻性黃疸的可能。
  • 一旦出現不明原因面板鞏膜黃染、尿色加深和大便顏色變淺等情況,應及時就醫,儘早解除梗阻,恢復肝功能,提高治療效果。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