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迴圈缺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後迴圈又稱椎基底動脈系統,由椎動脈、基底動脈和大腦後動脈組成,主要給大腦半球的後 2/5、丘腦、腦幹和小腦部分供血。

後迴圈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屬於缺血性腦卒中的一種,指後迴圈血管狹窄、血管內有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所供血的腦組織發生缺血,從而導致一系列症狀;包括後迴圈缺血性發作和後迴圈腦梗死兩種情況。

後迴圈缺血性發作的臨床症狀出現短暫,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 1 小時,最長不超過 24 小時,影像學檢查沒有與症狀相對應的病變。後迴圈腦梗死也叫後迴圈缺血性卒中,是指由於血液供應障礙,導致後迴圈供血的區域性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性壞死,進而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

病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其他原因包括心源性栓塞、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症等。高齡、不良生活方式、高血脂、高血糖、腦卒中病史等均是後迴圈缺血的危險因素。

主要臨床表現是頭暈、眩暈、肢體麻木、頭面部麻木、肢體無力、頭痛、嘔吐、視物成雙(複視)、短暫意識喪失、視覺障礙、行走不穩或跌倒。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屬於急症。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發病後 2~7 天內是腦卒中的高風險期,積極治療能夠減少腦中風的發生。最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部分發展為腦梗死、部分繼續發作、部分自行緩解。

後迴圈缺血的急性期治療包括溶栓治療、抗血小板治療等。日常應當注意按照醫囑服藥,定期複診。如果患者有肢體無力,活動不便,平時應注意安全,防止跌倒。

預防後迴圈缺血的發生需要積極控制“三高”等危險因素。

何時應就診?

突然出現頭暈、眩暈、肢體麻木、頭面部麻木、肢體無力、頭痛、嘔吐、視物成雙(複視)、短暫意識喪失、視覺障礙、行走不穩或跌倒,應考慮後迴圈缺血的可能性,立刻去醫院就診。

就診科室

  • 急診科
  • 神經內科

醫生是如何診斷後迴圈缺血的?

後迴圈缺血的評估和診斷包括: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等。

詢問病史

醫生會詳細詢問症狀的發生、形式、持續時間、伴隨症狀、演變過程及可能的誘發因素。還會詢問有沒有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長期吸菸等。

體格檢查

神經系統檢查主要觀察腦神經、反射、肌肉力量、平衡功能等方面。可以發現眼球運動障礙、肢體癱瘓、感覺異常、步態異常、共濟失調、構音/吞嚥障礙、視野缺損等。

影像學檢查

  • 主要是核磁共振(MRI)檢查。
  •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CT 血管造影、MRI 血管造影和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等有助於發現和明確顱內外大血管病變,找到導致後迴圈缺血的原因。後迴圈腦梗死可以在 CT 或 MRI 上發現病灶。

醫生可能會問的問題?

  • 有哪些異常的症狀?
  • 首次出現這些症狀是什麼時候?
  • 這些症狀對你有什麼影響?
  • 哪些情況能改善這些症狀?
  • 哪些情況會惡化這些症狀?
  • 過去是否有腦中風病史?
  • 過去是否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病史?
  • 是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
  • 是否去其他醫院就診過,做了哪些檢查,檢查結果是什麼?
  • 服用過哪些藥物,效果怎麼樣?

需要諮詢醫生的問題?

  • 這些症狀是什麼引起的?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病情嚴重嗎,會不會越來越差?
  • 都有什麼治療方法,各有什麼利弊?
  • 推薦如何治療?
  • 這些治療會出現什麼副作用?
  • 治療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項?
  • 如果治療沒有效果,該怎麼辦?
  • 是否會有後遺症?

日常應當注意按照醫囑服藥,定期複診。如果患者有肢體無力,活動不便,應注意安全,防止跌倒。

生活中有什麼注意事項?

  • 確保家中的環境安全,適合患者的日常活動,防止跌倒。
  • 鍛鍊肘關節、肩關節和其他關節,必要時在家人協助下完成。
  • 如果長期臥床或需要坐輪椅,需要預防面板潰瘍或褥瘡發生。每天注意檢查足跟、踝關節、尾骨、肘關節等部位有無褥瘡。經常改變體位有助於預防褥瘡發生。
  • 多飲水,儘可能多活動,吃富含纖維的食物,避免發生便祕。

後迴圈缺血是如何治療的?

包括急性期治療和預防復發的治療。

急性期治療

  • 溶栓治療:主要包括靜脈應用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啟用劑(rt-PA)溶栓、動脈溶栓和血管內機械取栓治療。靜脈和動脈溶栓都是通過輸注溶栓藥物來溶解血栓。血管內機械取栓是一種微創手術,醫生通過裝置來取出血栓。
  • 抗血小板治療:不適合溶栓治療的患者,如果沒有應用抗血小板藥物的禁忌症,儘早服用阿司匹林進行抗血小板治療。

預防復發的治療

積極控制危險因素,可減少疾病復發。預防復發的手段包括:

  • 堅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例如阿司匹林。
  • 控制高血壓,服用降壓藥物。
  • 如果有高血脂,服用降脂藥物來調節血脂,例如他汀類藥物。
  • 如果有糖尿病,需要控制血糖,並注意採取糖尿病飲食。

後迴圈缺血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為後迴圈缺血最主要病因,佔所有病因的 35%。最常見的發病機制是血栓栓塞,即血管狹窄處形成的血栓脫落,造成動脈栓塞。另一個機制是血流動力學障礙(血液流動相關問題)導致腦組織血流灌注減少。

心源性栓塞

心源性栓塞是指心臟內形成的血栓,脫落後形成栓子,隨著血流進入腦內,造成後迴圈的動脈堵塞。容易併發血栓的心臟疾病包括:心房顫動、左心房或左心室血栓、心肌梗死等。

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症(VBD)

表現為椎基底動脈顯著擴張、延長、扭曲或成角。

後迴圈缺血有哪些危險因素?

  • 高齡;
  • 不良生活方式(飲食、吸菸、活動缺乏);
  • 肥胖;
  • 高血壓;
  • 糖尿病;
  • 高脂血症;
  • 心臟病;
  • 腦卒中病史;
  •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病史;
  • 頸動脈病;
  • 周圍血管病。

後迴圈缺血有哪些症狀?

如果突然出現以下症狀,應考慮後迴圈缺血的可能性:

  • 頭暈、眩暈;
  • 肢體麻木、頭面部麻木;
  • 肢體無力;
  • 頭痛;
  • 嘔吐;
  • 視物成雙(複視);
  • 短暫意識喪失;
  • 視覺障礙;
  • 行走不穩或跌倒。

後迴圈缺血有哪些危害?

後迴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持續時間短暫,最終不會遺留神經功能障礙。但是,後迴圈腦梗死可能引起一系列併發症:

  • 偏癱或喪失運動能力:一側肢體可能出現偏癱,或者無法控制一些肌肉的運動,比如一側面部的肌肉或一側手臂的肌肉。
  • 吞嚥困難或語言困難:可能無法控制口腔和咽喉肌肉的活動,導致出現言語不清、無法正常吞嚥。可能會出現說話、理解語言、閱讀或書寫困難。語言治療師的幫助有助於改善語言問題。
  • 記憶力或思考能力下降:很多患者出現記憶力下降。有些患者出現思考困難、判斷困難,還有推理能力和理解概念能力的下降。
  • 情緒問題:可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者出現抑鬱表現。
  • 疼痛:身體的一部分出現疼痛、麻木或其他奇怪的感覺。一些人可能對溫度變化變得更加敏感。
  • 行為改變和自理能力下降:可能變得更加退縮或更加衝動。日常梳洗和其他活動可能需要別人來照料。

預防後迴圈缺血的發生需要積極控制危險因素。

  • 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飲食、吸菸、活動缺乏)。
  • 保持正常體重,避免肥胖。
  • 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應該積極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