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氨酸酶缺乏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精氨酸酶缺乏症(Arginase Deficiency)是一種罕見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是由於精氨酸酶1(ARG1)完全或部分缺乏而引起的尿素迴圈代謝障礙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是高精氨酸血癥。

  • 精氨酸酶缺乏症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
  • ARG1缺乏導致高血氨和高精氨酸血癥。
  • 未經治療的兒童可能出現癲癇、痙攣、身材矮小和智力障礙。
  • 大多數受影響的嬰兒現在在出生時通過新生兒篩查得到確認。
  • 精氨酸酶缺乏症在美國的新生兒發病率為1/1000 000~1/300 000。日本的發病率約為1/350 000。[1]我國尚無相關流行病學調查報告

大多數精氨酸酶缺乏症可通過新生兒篩查確認。精氨酸酶活性通常在受影響個體的紅細胞中檢測不到。分子遺傳學檢測可用於確診。如果沒有發現兩個突變,則用紅細胞酶試驗來確認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根據患者的症狀以及相關檢查結果,可懷疑或提示精氨酸缺乏症。

  • 如身材矮小、四肢進行性痙攣性癱瘓、認知功能落後或高氨血癥表現(嘔吐、嗜睡);
  • 精氨酸水平高於正常3倍以上;
  • 精氨酸與鳥氨酸比值大於0.8;
  • 精氨酸酶活性測定(本病診斷重要依據);
  • 紅細胞精氨酸酶測試和ARG1基因分子檢測(本病診斷的金標準)。

就診科室

遺傳代謝科,兒科

醫生如何診斷精氨酸酶缺乏症?

除了明顯可見症狀之外,醫生還需參考多項檢查結果,科學確診本病。主要檢查專案包括:

  • 血常規檢查。以轉氨酶升高為主要表現,凝血時間延長,血氨多為輕度至中度升高,急性高氨血癥少見。
  • 血氨基酸篩查。精氨酸水平明顯升高,達到正常高限3倍以上的,可提示為本病。
  • 尿液有機酸篩查。乳清酸水平升高。
  • 腦脊液氨基酸檢測。精氨酸水平升高。
  • 酶活性檢測。紅細胞內精氨酸酶活性明顯降低,多數小於正常人1%。
  • 基因檢測。檢測致病基ARG1,除了最主要的錯義突變之外,還有缺失、插入以及剪下突變。
  • 腦電圖檢查。約50%以上患兒腦電圖提示背景活動的減慢以及癲癇樣波的活動,但非特異性改變。
  • 頭顱MRI。無特異性改變,部分可表現為大腦皮質、小腦萎縮,瀰漫性腦水腫,區域性缺血壞死等。
  • 肝臟組織病理學檢查。肝細胞腫大、肝纖維化、肝細胞脂肪變性、肝細胞內糖原累積。[2]

醫生可能詢問患兒家長哪些問題?

  • 孩子身體發育有無異常?是否比同齡孩子更矮小?
  • 有沒有精氨酸酶缺乏症家族病史?
  • 孩子四肢是否發生過痙攣?
  • 孩子在認知方面是否有滯後感?
  • 孩子走路步態是否正常?
  • 孩子是否發生嘔吐或嗜睡?
  • 在服用哪些藥?

患兒家長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我的孩子怎麼會得這種病?能治嗎?
  • 孩子需要做哪些檢查?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
  • 生活習慣對疾病有影響嗎?
  • 這個病會遺傳嗎?
  • 如果生二胎,需要接受篩查嗎?

平時應關注該病相關病症,發現問題應及時上醫院檢查。具體主要包括:

  • 肌肉是否僵硬,反射能力是否增強(痙攣或癱瘓);
  • 智力發育是否正常;
  • 身體發育是否遲緩,身材是否比同齡孩子明顯矮小;
  • 有無癲癇症狀;
  • 走路時,平衡和協調能力如何。

精氨酸血癥的治療過程中,降低血氨濃度,防止過量氨形成,減少或避免精氨酸攝入都十分關鍵。主要措施包括:

  • 飲食療法。該病飲食療法十分關鍵,旨在限制精氨酸和蛋白質的攝入量,以糖類和脂肪為主,給予低精氨酸飲食,從而減少氮的攝入和分解代謝。同時還應注意適當補充不含精氨酸富含支鏈氨基酸的特殊氨基酸粉和天然蛋白。氨基酸粉一般為0.7克/(千克•天)。蛋白質的推薦攝入量:1個月~3 個月為 1.25克/(千克·天)~2.20克/(千克•天);3個月~6 個月為1.15克/(千克·天)~2.20克/(千克·天);6個月~12 個月量為0.9克/(千克·天)~1.6克/(千克·天);1歲~4 歲為8克/天~12克/天。通過飲食療法,血精氨酸水平維持在正常水平,減緩和阻止疾病發展,改善患兒的神經系統症狀如痙攣狀態、行為語言能力等。
  • 脫氮藥物。靜脈和口服氮清除劑(苯甲酸鈉和苯丁酸鈉)可使內源性氮以馬尿酸和苯乙醯谷氨醯胺的形式從尿中排出,從而促進氨排洩。苯甲酸鈉一般為250毫克/(千克•天),苯乙酸鈉500毫克/(千克•天),血氨水平應控制在60微摩爾/升以下。
  • 透析。急性高氨血癥一旦出現,應積極治療,採取禁蛋白質、高熱量飲食的持續補充,促進氮的排洩等措施。如上述措施無效,可採用血液透析治療,迅速降低血氨濃度。
  • 對症治療。給予抗癲癇藥物苯巴比妥或卡馬西平控制抽搐(丙戊酸應該避免,因為它可增加血氨水平)。物理治療幫助肢體功能恢復。[1][2][3]

精氨酸酶缺乏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由ARG1基因突變引起。ARG1基因突變導致精氨酸酶產生異常。精氨酸酶是6種酶中的一種,在人體氮的分解和去除過程中起作用,這一過程被稱為尿素迴圈。精氨酸酶的缺乏導致血液中氨(高氨血癥)和血液和腦脊液中精氨酸(高精氨酸血癥)的過量積累。精氨酸及其代謝產物可能在本病的神經系統損害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患者如果從父母雙方遺傳一個正常基因和一個疾病基因,那麼通常不會出現症狀,攜帶一個疾病基因的發病風險為25%,男性和女性風險相同。近親(血緣)父母攜帶相同異常基因的可能更大,後代出現精氨酸酶缺乏症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大。[4]

精氨酸酶缺乏症有哪些症狀?

主要症狀

  • 進行性痙攣性癱瘓(肌肉僵硬,反射能力增強)
  • 智力障礙
  • 發育遲緩,身材矮小
  • 癲癇(單純局灶性癲癇、複雜局灶性癲癇、全身性強直、失神發作,甚至癲癇持續)
  • 小頭
  • 平衡與協調問題
  • 高氨血癥。煩躁不安、嗜睡、拒絕進食、呼吸困難、運動障礙、嘔吐甚至昏迷(嬰兒)噁心、嘔吐、吞嚥困難、動作笨拙、易跌倒等(幼兒)。
  • 昏迷、驚厥

神經系統外的症狀

  • 輕度肝細胞損傷
  • 凝血功能異常
  • 急性肝衰竭
  • 新生兒期黃疸、肝大、肝纖維化
  • 脊柱畸形(側彎和前彎),可能與肌肉痙攣狀態有關。[2][3]

本病屬於遺傳性疾病,近親結婚會增加本病發病風險。建議新生兒最好接受預防本病的相關篩查。患者宜選擇低精氨酸飲食,減輕疾病症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