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管狹窄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頸椎管狹窄症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頸椎椎管容積減小,從而壓迫頸脊髓、神經根和血管等,引起相應的症狀和體徵,是引起頸椎管狹窄的各種疾病的統稱,而不是單一特定的疾病。

  • 頸椎管的狹窄可由頸椎椎管內韌帶肥厚與骨化、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發育性狹窄等病理因素改變引起。
  • 而與頸椎管狹窄相關的疾病有頸椎間盤突出症、後縱韌帶骨化症、黃韌帶骨化症、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發育性頸椎管狹窄、頸椎硬膜外血腫、頸椎骨折脫位、頸椎椎管內腫瘤、頸椎椎管內感染性疾病等。
  • 頸椎管狹窄症的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感覺過敏和疼痛。大多數頸椎管狹窄症患者具有上述症狀,且為始發症狀。
  • 頸椎管狹窄症的治療,可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類。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手術是唯一有效治療頸椎管狹窄症的手段。
  • 頸椎管狹窄症患者,其病情大多呈持續性進展,神經症狀也會隨之加重,則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避免症狀進一步加重,但術後也存在一定的神經症狀惡化的可能。

頸椎管狹窄症是一個逐漸進展性疾病。疾病早期無自覺症狀,當出現神經症狀時,椎管往往已經出現明顯狹窄。因此,患者應當自我警惕,一旦有神經症狀的出現,應及時就醫。當患者確診為頸椎管狹窄症時,應小心避免發生頸部外傷,嚴重者可因外傷,導致頸脊髓損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當患者的一側或雙側上、下肢出現無力、麻木,且行走不穩等神經症狀時,同時伴有胸、腹部的束帶感,則頸椎管狹窄症的可能性較大,應及時就醫。
  • 當患者在體檢中發現,明視訊記憶體在頸椎管狹窄,但無明顯神經症狀,仍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制定治療方案,以防發生外傷導致的急性頸脊髓損傷。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頸椎管狹窄症?

醫生會通過患者的病史、症狀、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結果,並與相似症狀的神經系統疾病、胸椎管狹窄症等疾病相鑑別,進行綜合確診。

常見的相關檢查如下:

  • 病史、體格檢查:是診斷神經病變的重要手段。全面的神經系統查體,可讓醫生能夠初步瞭解患者的病情,並能及時排除可能的相關疾病。
  • 頸椎 X 線片檢查:可判斷頸椎的骨質情況、生理曲度、椎管前後徑大小,以及頸椎活動度。
  • 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是確定狹窄部位以及神經壓迫程度的首選方法。
  • CT 檢查:通常是在 MRI 檢查確診後,來明確是否存在後縱韌帶或黃韌帶鈣化,以及頸椎的骨化程度、部位、小關節增生等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不適症狀?什麼時候開始的?嚴重程度如何?持續多久了?
  • 是否存在加重或緩解的情況?
  • 有沒有頸椎、胸椎、腰椎方面的疾病史?
  • 有沒有腦血管疾病史?
  • 在出現症狀前,有沒有發生過外傷?
  • 之前有沒有出現過全身性疾病,如軟骨發育不全、軟骨營養不良、休門氏病、瀰漫性特發性骨骼肥厚症等?
  • 家族內有沒有類似症狀的親屬?
  • 之前接受過哪些治療?服用了什麼藥物?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目前症狀的嚴重程度如何?
  • 能不能保守治療?可以改善病情嗎?是否會繼續惡化?
  • 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 接受手術治療後,神經症狀能改善多少?是否會惡化?
  • 手術怎麼做?醫保是否報銷?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

  • 避免頸椎受到外界的壓力;
  • 保持姿勢合理。
  • 進行適當的康復運動

頸椎管狹窄症有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類。當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手術是唯一有效治療頸椎管狹窄症的手段。

保守治療

對於單純表現為上肢輕度麻木、疼痛或頸脊髓、神經根損害症狀較輕者,可短期試行保守治療,但保守治療期間,必須保持密切隨訪。

具體保守治療措施包括:

  • 藥物治療:如非甾體抗炎藥、營養神經藥等;
  • 物理治療:如牽引、頸部支具。

當保守治療在 4~6 周後,未能緩解症狀、且神經功能損害進展時,需要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頸脊髓損害症狀明顯,一旦確診應及時手術治療。頸椎管狹窄程度明顯,即使尚未出現頸脊髓損害症狀,也應手術治療。

頸椎椎管減壓術是目前廣泛應用的手術技術。手術方法按照入路不同可分為:前路手術、後路手術。手術入路的選擇,應在臨床的基礎上充分借用CT、MRI等現代影像技術。術前應明確椎管狹窄、頸脊髓受壓部位,做到哪裡壓迫在哪裡減壓,有針對性的進行致壓節段的減壓是原則。

  • 對椎管前後方均有致壓物者,一般應先行前路手術,可有效地去除脊髓前方的直接或主要致壓物,並植骨融合穩定頸椎,達到治療效果。
  • 若前方致壓物為後縱韌帶骨化,前路切除困難,則建議行後路椎管擴大成型術。
  • 前路及後路手術各有其適應證,兩者不能互相取代,應合理選擇。

疾病發展和轉歸

頸椎管狹窄症患者,其病情大多呈持續性進展,神經症狀也會隨之加重,則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避免症狀進一步加重,但術後也存在一定的神經症狀惡化可能。頸椎管狹窄症患者在手術治療後,預後不佳,其相關因素有患者年齡較大、術前病程較長和神經損害較嚴重。

頸椎管狹窄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根據病因,可將頸椎管狹窄症分為四類:

  • 發育性頸椎管狹窄;
  • 退變性頸椎管狹窄:如頸椎間盤突出、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骨化、瀰漫性特發性骨肥厚等;
  • 醫源性頸椎管狹窄:如頸椎術後鄰近節段退變;
  • 其他病變和創傷所致的繼發性頸椎管狹窄:如頸椎椎管內腫瘤、頸椎骨折及脫位、頸椎椎管內感染性疾病、氟骨症等。

哪些人易患頸椎管狹窄症?

  •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患者:部分研究顯示,亞洲人群中,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發生率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
  • 長期伏案工作者:由於長期伏案工作,使頸椎的曲度不佳,頸椎應力增大,加速椎間盤退變,導致頸椎管狹窄,其發病率較高。

頸椎管狹窄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頸椎管狹窄症的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感覺過敏和疼痛。大多數頸椎管狹窄症患者具有上述症狀,且為始發症狀。
  • 運動障礙多在感覺障礙之後出現,表現為椎體束徵,為四肢無力、僵硬不靈活。大多數從下肢無力、沉重、腳落地似踩棉花感開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穩,易跪地,需扶牆或雙柺行走,隨著症狀的逐漸加重出現肌肉萎縮,四肢癱瘓。
  • 大小便障礙一般出現較晚。早期為大小便無力,以尿頻、尿急及便祕多見,晚期可出現尿瀦留、大小便失禁。

對於頸椎管狹窄症的預防,主要在於生活習慣的改善。

可以採取如下預防措施:

  • 避免長期伏案工作、使用電腦或手機,儘量保持健康的頸椎曲度。
  • 警惕神經症狀的出現,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