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挫傷: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腦挫傷指,僅單純的腦實質損傷而軟腦膜未受到損害[1][2],是一種較嚴重的腦部損傷。

  • 發病初期具有較高的隱蔽性,但病程進展迅速,症狀危重、病情較複雜,常伴有其他嚴重併發症,如不及時診斷救治,常致殘,甚至導致死亡[3]
  • 發病機制較複雜。一般認為,造成腦挫傷的基本因素有兩種:一種是外力作用於頭部,造成受力部位的直接腦組織損傷;一種是頭部遭受外力撞擊的瞬間,腦與顱骨之間相對運動造成損傷,這種損傷既可發生在直接受力部位,又可發生在受力部位對側的腦組織(即對衝部位),出現對衝傷。後者更多見也更嚴重。
  • 無論受力部位是在腦後(枕部)還是在額部,腦損傷均多見於腦的額葉、顳葉前部和底面。CT 與磁共振成像(MRI)可準確顯示腦損傷的部位、範圍和程度。
  • 傷後可出現明顯頭痛、噁心、嘔吐、高熱、抽搐等症狀。根據損傷部位、範圍大小、程度不同,臨床表現也有較大差異。輕者僅有輕微症狀,重者可出現深昏迷甚至迅速死亡。腦挫傷後腦水腫、腦出血、顱內血腫形成等繼發性腦損傷,也是導致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 早期病情變化較大,應進行密切監護。治療的關鍵在於保持生命體徵平穩,給予足夠的營養支援,控制腦水腫,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並進行相關功能恢復治療。
  • 患者的恢復情況與腦損傷的部位、程度和範圍,有無重要部位例如腦幹或下丘腦損傷,是否合併其他臟器損傷,患者的自身狀況和診療是否及時恰當等,均有關。

頭部受到外力撞擊後,若出現短暫性意識喪失、頭痛、噁心、嘔吐等,應及時就診並進行詳細檢查。醫生會詢問症狀和病史,結合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作出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頭部遭受外力撞擊後需要及時就診,儘早明確受損部位、範圍及嚴重程度。頭部撞擊後即使無症狀,也建議去醫院進行相應檢查。

患者需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才能得到正確診斷。醫生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才能制定相應的處置方案。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

醫生會詳細詢問症狀和病史,進行神經相關查體,觀察意識狀態、瞳孔、血壓或心率等生命體徵和肢體活動變化,並進行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必要時還需要行腰椎穿刺檢查。

相關檢查可能包括:

  • 血尿常規;
  • 顱腦 CT;
  • 顱腦磁共振成像(MRI);
  • 腦電圖;
  • 腰椎穿刺,檢測腦脊液成分,與腦震盪相鑑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頭部是什麼時候受到撞擊的?
  • 以什麼方式受到的撞擊?
  • 撞擊後是否出現意識障礙?意識障礙持續了多長時間?
  • 清醒後有什麼症狀?
  • 症狀是持續加重還是有所緩解?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確診需要進行哪些檢查?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進行治療?
  • 治療期間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能否可以治癒?生存率有多大?
  • 是否會留下後遺症?
  • 是否需要複查?多長時間複查一次?
  • 康復期間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日常應確保充分休息,補充足夠的營養,避免高強度體力勞動及對抗性的劇烈運動。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確保充分休息,補充足夠的營養,有利於病情恢復。
  • 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和功能鍛鍊。
  • 避免進行強度過大的體力勞動,避免劇烈運動等。
  • 癱瘓患者應注意預防墜積性肺炎、褥瘡等併發症的發生。

患者早期病情變化較大,應進行密切觀察,包括意識狀態、瞳孔、生命體徵和肢體活動變化等,必要時應進行顱內壓監護或及時複查 CT。通常會接受的治療包括如下。

藥物治療

  • 癲癇的處理。聯合應用多種抗癲癇藥,如左乙拉西坦、丙戊酸鈉等。
  • 高熱的處理。由於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導致的高熱,可採取冬眠低溫治療;感染引起的高熱,應根據致病因素進行相應治療,如抗生素治療、抗病毒治療等。
  • 腦保護、促甦醒和功能恢復治療。巴比妥類藥物可降低腦代謝率,從而改善腦缺血缺氧,有利於重度腦損傷的治療。神經節苷脂、胞磷膽鹼、乙醯谷醯胺、吡硫醇及高壓氧治療,對部分患者的甦醒和功能恢復可能有幫助。
  • 防止腦水腫或腦腫脹。限制液體入量;靜脈輸入或口服高滲液體,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口服或靜脈使用利尿劑。
  • 激素治療。如腎上腺皮質激素。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適用於如下情況。

  • 腦水腫嚴重,脫水治療無效,病情逐漸惡化。
  • 顱內血腫清除後顱內壓無明顯下降,排除其他顱內出血灶。
  • 損傷病灶或血腫已清除,病情好轉後又惡化出現腦疝。

手術方法包括以下。

  • 腦挫傷病灶清除。
  • 額極或顳極切除。
  • 顳肌下減壓。
  • 骨瓣切除減壓。

其他治療方法

  • 改變體位。意識清楚的患者可抬高床頭15°~30°,這有利於顱內靜脈血液迴流至心臟。昏迷者應取側臥位或側俯臥位,以免誤吸導致窒息。
  • 保持呼吸道通暢。這是腦挫傷處理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呼吸道梗阻會加重腦水腫,升高顱內壓,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因此,要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呼吸困難者宜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短期內無法清醒者,應儘早進行氣管切開。
  • 營養支援。營養障礙會降低免疫力和修復能力,容易產生各種併發症。早期可採用腸外營養,主要是輸液,待腸蠕動恢復後,可經鼻胃管補充營養。長期昏迷者,可能需要進行胃造瘻。
  • 處理躁動情緒。醫生會查明躁動的具體原因,例如疼痛、尿瀦留、顱內壓增高、缺氧、休克、體位不適等,並做相應處理。

疾病發展和轉歸

腦挫傷患者的恢復情況與腦損傷的部位、程度和範圍,有無重要部位例如腦幹或下丘腦損傷,是否合併其他臟器損傷,患者的自身狀況和診療是否及時恰當有關。

腦挫傷是顱腦受外力造成的腦組織損傷。靜止的頭部突然遭受外力打擊,頭部沿外力作用方向呈加速運動造成的損傷,稱為加速性損傷,如鈍器擊傷等。這種方式造成的損傷主要發生在著力部位,即著力傷。運動的頭部突然撞擊靜止的物體所引起的損傷,稱為減速性損傷,如墜落或跌倒時頭部著地等。這種方式所造成的損傷不僅發生於著力部位,也發生於著力部位對側,即對衝傷。

常見原因有哪些?

腦挫傷的發病機制較複雜。一般認為,造成腦挫傷的基本因素有以下兩種。

  • 外力作用於頭部,導致顱骨內陷和迅即回彈或骨折,從而引起腦損傷,這種腦損傷一般發生在直接著力部位。
  • 頭部遭受外力撞擊的瞬間,腦與顱骨之間相對運動造成損傷,這種損傷既可發生在直接著力部位,又可發生在著力部位對側的腦組織(對衝部位),即對衝傷。腦與顱骨之間相對運動造成的腦損傷更多見,也更嚴重。

上述兩種因素在減速性損傷中均有重要意義。

常見原因包括:

  • 交通事故;
  • 外力打擊;
  • 墜落傷;
  • 跌傷。

腦挫傷易發於哪些人群?

  • 5 歲左右兒童;
  • 15~45 歲的青壯年;
  • >70 歲的老年人。

臨床表現與損傷部位、範圍、程度有很大關係。傷後可立即出現與腦損傷部位相應的神經功能障礙表現,例如一側癱瘓、失語、視野缺損等。但額葉和顳葉前端等區域損傷後可無明顯表現。

常見症狀有哪些?

損傷部位、範圍、程度對意識狀態、運動功能等有不同影響。

常見症狀包括以下。

  • 意識障礙,是最突出的症狀之一。
  • 頭痛。
  • 噁心。
  • 嘔吐。
  • 高熱。
  • 躁動。
  • 癲癇發作。
  • 生命體徵發生變化,如血壓、心率等。

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損傷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也有較大差別,常見併發症包括墜積性肺炎、褥瘡等。創傷嚴重者可能出現癱瘓或昏迷,從而產生相應併發症。

另外,腦挫傷的病情變化較大,可能突然出現病情惡化危及生命,故需密切監測生命體徵變化。

預防主要在於避免顱腦受到外力衝擊,注意日常起居非常重要。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兒童:家長應注意看護,避免兒童攀高、玩耍時佩戴護具。
  • 青壯年:應注意交通安全,避免對抗性運動。
  • 老年人:應注意防滑、防摔,行動不便者應藉助輪椅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