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齲: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淺齲是指,在以細菌為主的多種因素影響下,牙體硬組織發生慢性進行性破壞,且病損侷限在牙齒表層,未侵及牙本質的一種疾病。

  • 齲齒是小兒常見的多發病,乳牙患齲率高峰約在 5 歲左右,恆牙患齲率約在 15 歲左右。
  • 是多因素複合作用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細菌、食物、宿主和時間這四大因素。即淺齲發生的必備條件有致齲菌(以牙菌斑的形式發生作用)、致齲性食物(如糖)、宿主(主要為牙齒)抗齲力降低以及一定的時間。
  • 依據淺齲的發生部位又可分為窩溝淺齲和平滑面淺齲。牙齒咬合面有形態不一、深度各異的窩溝,口腔細菌、代謝產物、食物殘渣常堆積其中,這是齲病的好發部位。發生於前磨牙、磨牙咬合面窩溝或前牙舌面溝處的淺齲即為窩溝淺齲。平滑面淺齲是除窩溝外處的齲病,常發生於牙齒相鄰接處。
  • 淺齲位於釉質內,患者一般無主觀症狀,遭受外界的物理、化學刺激如冷、熱、酸、甜刺激時,亦無明顯反應。
  • 早期淺齲未出現牙體硬組織缺損時可採用非手術治療,一旦出現硬組織缺損需採用修復治療。
  • 淺齲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齲損無法自行修復,不經治療其破壞過程不會停止,病變將縱深發展,引起牙髓和根尖周組織的感染。

淺齲患者一般無主觀症狀,多在口腔檢查時被發現。當發現牙齒顏色改變時應及時諮詢醫生。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發現牙齒顏色改變,牙齒表面粗糙或有較小、較淺的齲洞時,即使無任何主觀症狀,也應及時就醫。

就診科室

  • 口腔內科(牙體牙髓病科)

醫生如何診斷淺齲?

醫生對患者進行常規的臨床檢查,輔以相關輔助檢查,一般可明確診斷。

臨床檢查

  • 問診:醫生會詢問患者是否有激發痛(在進食冷、熱、酸、甜時有疼痛感)、自發痛(出現自發性疼痛)。淺齲患者無激發痛、無自發痛。
  • 視診:醫生將檢查患牙以及淺齲好發部位的顏色變化,觀察有無黑褐色改變或失去光澤的白堊色斑點,有無齲壞腔洞形成。
  • 探診:醫生將運用尖銳的探針探測齲損部位。淺齲探之粗糙,可鉤住探針尖端,部分探針可插入淺齲中。對已形成的齲壞腔洞將用探針探及其深度、範圍。
  • 叩診:用平頭的金屬器械末端垂直叩擊患牙,並獲得患者的反饋。淺齲叩診呈陰性反應,即患者無叩痛。

輔助檢查

  • X 線檢查:鄰面淺齲早期不易觀察,配合 X 線片可觀察見形態不一、大小不定的低密度投射陰影。
  • 牙線檢查:鄰面接觸點齲壞,不易直接視診,探針判定也困難時,用牙線從咬合面滑入鄰間隙,橫過淺齲病損區後,牙線可有變毛或撕斷的情況出現。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感覺牙齒有哪些不適?有什麼症狀嗎?已經出現了多久?
  • 平時是否注意口腔衛生?有沒有口腔疾病?
  • 是否喜好甜食?有無欠佳的飲食習慣?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可能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 沒有任何感覺可否不進行治療?
  • 如果不治療病情會繼續發展嗎?會導致什麼嚴重後果嗎?
  • 目前有哪些治療方案?我適合哪種?
  • 治療期間有什麼注意事項?
  •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預防措施?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注重口腔衛生,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 採用正確的刷牙方法(水平-顫動拂刷法),做到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減少牙菌斑的形成。
  • 注意調整飲食結構。
  • 控制糖攝入量的同時,更要控制攝入的頻率。食物粗細搭配,多食用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嬰幼兒避免睡前喝奶。
  • 定期行口腔檢查及複查。
  • 治療期間謹遵醫囑。

治療的目的是終止病變繼續發展,保護牙髓;恢復缺損牙體組織的形態和功能;維持與鄰近軟硬組織的正常解剖關係。醫生通常針對齲損的不同程度,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早期淺齲未出現牙體組織缺損時,可採用非手術治療;一旦出現牙體組織缺損,需採用窩洞充填術。

非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和再礦化治療

藥物治療

採用化學藥物治療齲損,終止或消除病變。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

  • 恆牙的早期淺齲,尚未形成齲洞者,特別是位於比較容易清潔的平滑面(頰側、舌側)齲損。
  • 接近替換期的乳前牙淺齲和乳磨牙牙合面廣泛性淺齲,且該乳牙將在一年內被恆牙替換。
  • 靜止齲(病變環境發生變化,致病條件改變,病損不再繼續發展而是保持原狀)。

常見藥物及其機制:

  • 氟化物(包括 75% 氟化鈉甘油糊劑、8% 氟化亞錫溶液、酸性磷酸氟化鈉(APF)溶液、含氟凝膠及含氟塗料)。原理:氟進入釉質後形成氟磷灰石,有利於已經脫礦的牙齒再礦化,進而修復淺齲。
  • 硝酸銀(10%硝酸銀溶液和氨硝酸銀)。原理:與細菌的蛋白形成蛋白銀,具有抑菌、殺菌作用。還原後生成黑色還原銀或灰白色碘化銀,深入牙體組織,殺滅細菌,堵塞牙本質小管進而封閉病變區,終止齲病過程。

操作步驟:

  • 牙鑽磨去牙齒表面的淺齲,暴露病變部位。
  • 清潔牙面,去處牙菌斑及牙石。
  • 隔溼、吹乾牙面。
  • 塗布藥物 1~2 分鐘。

再礦化治療

採用人工方法(人工再礦化液),使脫礦的釉質或牙骨質再次礦化,恢復其硬度,終止或消除早期淺齲。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

  • 平滑面的早期淺齲-白堊色或黃褐色斑點。
  • 易患齲人群可作預防用。

再礦化液可配置成漱口液,於餐後含漱;也可在清潔、乾燥牙面後,於白堊色或黃褐色淺齲處溼敷。

窩洞充填術

淺齲的發展一旦造成了牙體硬組織的實質性缺損,是不能自行恢復其形態的,只能採用窩洞充填術進行治療,即採用手術方法去除齲壞組織,製備窩洞,選擇適宜的充填材料修補組織缺損,終止齲病發展,恢復牙齒的形態與功能。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 窩洞預備:用牙體外科手術的方法去除乾淨齲壞組織,並按要求備成一定形狀,以容納和支援修復材料,保證修復材料能承受咀嚼的壓力且不致脫落。
  • 術區隔離:窩洞預備好後,為防止唾液進入窩洞,醫生必須將準備修復的牙齒與口腔環境相隔離。
  • 窩洞消毒:修復前,選用適宜的藥物對窩洞進行消毒。
  • 窩洞的封閉、襯洞及墊底:為了隔絕外界的刺激,保護牙髓,並墊平洞底,形成有利於充填修復材料的形狀。
  • 充填:選擇適宜的充填料充填入窩洞中,恢復牙的外形和功能。

疾病發展和轉歸

若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預後較好。但一般淺齲病情較輕微時沒有主觀症狀,若得不到積極有效的早期治療,淺齲將進一步發展成為牙髓炎症,此時患者牙髓已經感染,雖經治療可保留患牙,但由於失去牙髓的營養而嚴重影響患牙的使用壽命。

現代病因學理論-四聯因素學說認為,淺齲的發生要求有敏感的宿主、致病的細菌、適宜的食物和足夠的共同作用時間,缺一不可。

常見原因有哪些?

  • 細菌因素:大量證據表明,四聯因素中,細菌是淺齲發生的先決條件,沒有細菌就沒有齲病。牙菌斑生物膜是黏附在牙齒表面的微生態環境,以細菌為主體,在其中生長代謝、繁殖、衰亡。細菌的代謝產物——有機酸聚集後,牙齒表面 pH 值下降,礦物質重新分佈,牙體硬組織脫礦溶解,產生齲齒。
  • 宿主因素:宿主因素對淺齲的影響包括機體的全身狀況、抗病能力、牙齒形態結構以及唾液的質量等。淺齲的發生和發展還與宿主的性別、種族、家族、遺傳、居住環境等因素有關。
  • 食物因素:食物是細菌致齲的重要物質基礎,尤其是碳水化合物食物被細菌利用後代謝產生破壞性有機酸,長期作用於牙齒表面,引起脫礦。
  • 時間因素:齲病是慢性進行性疾病,發生的每個階段都需要一定時間。

哪些人更易患病?

  • 牙菌斑控制不當者:口腔衛生不佳往往造成牙菌斑大量堆積,進而誘發深齲。每天餐後刷牙、睡前刷牙,合理使用牙線可以有效地控制牙齒平滑面的牙菌斑。
  • 牙齒表面存在缺陷者:許多牙齒具有開放的陷窩、裂隙和溝紋,這些結構可以由表面延伸至牙本質。這些缺陷大小足以容納細菌,且難以清潔,所以容易造成牙齒齲壞。
  • 飲食結構欠佳者:每日攝取甜食頻率過高,喜歡喝碳酸飲料,吃餅乾、甜點等含有豐富碳水化合物的個體齲齒髮病率較高。
  • 全身健康狀況欠佳者:全身性疾病改變了機體抵抗力,可以導致齲病的發生。例如頭頸部惡性腫瘤放射治療後可破壞唾液腺,導致唾液急劇減少,增加患齲危險性;嬰幼兒時期營養狀況、生活環境、某些疾病等因素,可影響牙齒組織發育,使牙易患齲。
  • 處高酸或低氟環境者:如果牙齒沒有接觸足夠的氟化物環境,並且鈣化不良或處於酸性環境,牙齒表面易患齲。

淺齲位於釉質內,患者一般無主觀症狀,遭受外界的物理、化學刺激如冷、熱、酸、甜時,亦無明顯反應。雖無主觀症狀,但牙體硬組織在色、形、質各方面均已發生變化。

常見症狀有哪些?

依據淺齲的發生部位又可分為窩溝淺齲和平滑面淺齲。

窩溝淺齲

  • 主觀症狀:無自覺症狀,遭受外界物理、化學刺激時無明顯反應。
  • 顏色改變:表現為病損部位色澤變黑呈墨浸狀,進一步仔細觀察可發現黑色色素沉著區下方為白堊色改變。
  • 質地改變:舌舔有粗糙感。
  • 形態改變:牙體組織可暫無齲洞形成,或形成較小、較淺的齲洞。

平滑面淺齲

  • 主觀症狀:無冷、熱、酸、甜刺激反應,不易察覺,部分發生在前牙區患者可察覺牙齒變色。
  • 顏色改變:早期為無光澤的白堊色點或斑,隨病變發展變為黃褐色或褐色斑點。
  • 質地改變:舌舔略有粗糙感。
  • 形態改變:牙體組織可暫無齲洞形成,或形成較小、較淺的齲洞。

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可能發展成為深齲,從而繼髮根尖炎等牙周疾病。

  •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掌握正確刷牙方法(水平-顫動拂刷法),做到早晚刷牙、餐後刷牙,合理使用牙線。
  • 健康飲食:減少吃糖的量,控制吃糖的頻率。選擇致齲性較低的代糖,例如木糖醇、麥芽糖等。
  • 定期口腔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學齡前兒童建議每 3~6 個月進行定期口腔檢查,學齡兒童應每 6 個月進行口腔檢查,成人則每 6~12 個月進行口腔檢查。
  • 採取合理的防齲措施,例如窩溝封閉、合理使用氟化物
    • 窩溝封閉:不去除牙體組織的情況下,在牙齒各個面的點隙裂溝處塗布一層粘接性樹脂,保護釉質不受細菌及代謝產物侵蝕,從而有效預防齲病的發生。
    • 合理使用氟化物:氟可以降低牙釉質的脫礦,促進牙釉質再礦化,同時還可以抑制細菌產酸進而避免牙齒脫礦。常見的氟化物應用有飲水氟化、使用含氟牙膏或者醫生嚴格操作下塗布含氟塗料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