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性耳聾: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突發性耳聾,簡稱突聾,是指 72 小時內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聲音的傳導需要耳內的聲波感受器(耳蝸螺旋器)接受聲波,並將其轉變為神經興奮,然後沿著神經(聽神經)傳入大腦(大腦聽覺中樞),識別所聽見的聲音。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病變,就會出現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我國突發性耳聾發病率近年有上升趨勢,男女患病比例基本一致,左側耳略多於右側。

  • 病因:目前病因不明,多認為與內耳血管痙攣、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有關,其他常見原因還有膜迷路積水、感受聲波刺激的毛細胞損傷等。
  • 症狀:72 小時內突然發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可伴有眩暈、耳鳴、耳悶、噁心、嘔吐。患者意識清晰,不伴有其他神經系統症狀。
  • 就醫: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的急症之一,當不明原因突然出現單耳或雙耳聽力下降時,應儘早去耳鼻喉科就診。
  • 治療:突發性耳聾多認為是內耳血管病變所致,醫生一般會建議採用糖皮質激素+血液流變學治療(包括血液稀釋、改善血液流動度以及降低血液黏稠度)。不同型別的突發性耳聾發病機制不同,需採用相應的治療措施。若不及時治療,部分患者聽力無法自行恢復,會造成終生聽力殘疾。
  • 預防: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三高”(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及精神緊張、過勞等,可能預防突發性耳聾的發生。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的急症之一。當不明原因突然出現單耳或雙耳聽力下降時,應儘早去耳鼻喉科就診。

建議就診科室

  • 耳鼻喉科。

醫生如何診斷突發性耳聾?

醫生會詢問相關的誘發因素,檢查患者耳部情況,進行聽力學檢查,以及藉助血常規、血生化等檢查,來診斷該病。伴有眩暈、噁心、嘔吐者,可急診行頭顱 CT 檢查,除外顱內病變。待患者病情穩定後,可行內聽道核磁檢查以除外聽神經瘤。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 耳鏡檢查:檢查外耳道及鼓膜情況,除外耵聹(俗稱耳垢)栓塞及中耳炎等疾病。
  • 純音測聽:對雙耳的聽力情況進行評估,以明確診斷並分型。
  • 聲導抗測試:瞭解中耳有無病變。
  • 聽覺腦幹誘發電位(ABR)檢查:瞭解有無蝸後病變。若檢查結果明顯異常者,更需做內聽道核磁除外聽神經瘤。
  • 耳蝸電圖:對於低頻下降型患者,需檢查耳蝸電圖,瞭解是否有膜迷路積水。
  • 頭顱 CT:對伴有眩暈、噁心、嘔吐的患者,需急診行該項檢查,除外顱內病變。
  • 血液學檢查:除外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
  • 血壓:瞭解有無高血壓或低血壓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出現聽力下降多久了?雙耳還是單耳?有沒有耳鳴、耳悶、眩暈等症狀?
  • 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病史?
  • 有無甲狀腺功能低下、低血壓等其他全身性疾病?
  • 有無病毒感染?
  • 是否吸菸、是否喜歡大量飲酒?
  • 平時工作壓力大嗎?精神是否緊張?作息是否規律?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為什麼會得突發性耳聾?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要用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這個病會進一步加重嗎?會復發嗎?

定期體檢,嚴防“三高”。調整情緒及作息時間,避免情緒波動、精神緊張、熬夜等。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定期體檢,監測血壓、血糖、血脂情況,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適當鍛鍊,避免“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出現。一旦出現,應及時治療,規律用藥。
  • 調整心態,避免情緒波動、精神緊張。可做瑜伽等運動,放鬆身心。
  • 調整作息時間,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
  • 儘量不吸菸、不飲酒。

突發性耳聾多認為是內耳血管病變所致,治療多采用糖皮質激素+血液流變學治療(包括血液稀釋以及降低血液黏稠度等)。突發性耳聾可能會出現聽神經繼發性損傷,可使用營養神經的藥物和抗氧化劑治療。一般多以輸液治療為主,持續 2~3 周。但即使是及時、正規的治療,仍有部分患者聽力不能恢復正常。老年人、全聾、伴有眩暈以及全身合併症多者,疾病結局較差。

藥物治療

  • 糖皮質激素:具有抗炎、消腫的作用,適合於各型突發性耳聾患者。激素治療首先建議全身給藥,區域性給藥可作為補救性治療,包括鼓室內注射或耳後注射:鼓室內注射可用地塞米松或甲強龍;耳後注射可以使用甲強龍或者地塞米松。對於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需要在醫生評估病情,密切監控血壓、血糖變化的情況下,酌情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 改善內耳的血液迴圈,降低血液粘稠度:如銀杏葉提取物等,適合於各型突發性耳聾患者。
  • 營養神經藥物和抗氧化劑:營養神經藥物如甲鈷胺、神經營養因子等,抗氧化劑如銀杏葉提取物等,適用於各型突發性耳聾患者。急性期建議靜脈注射給藥,後期可以口服相關藥物鞏固療效。
  • 降低纖維蛋白原藥物:如巴曲酶,適用於平坦下降型和全聾型患者,且應及時應用。

其他治療方法

  • 高壓氧治療:療效國內外尚有爭議,不建議作為首選治療方案。如果常規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作為補救性治療措施。
  • 聽覺輔助裝置:對於最終治療效果不佳者,待聽力穩定後,可根據聽力損失程度,選用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等聽覺輔助裝置。

疾病發展和結局

突發性耳聾有一定的自愈率,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即使積極採用正規治療,聽力仍不能完全恢復正常,造成終生聽力殘疾。因此患者需積極治療,而不能坐等“自愈”。

一般來說,低頻下降型患者結局較好,痊癒率可達到 78.16%,但複發率較高;全聾型患者結局較差,痊癒率只有 14.29%。聽力損失的程度越重,開始治療的時間越晚,伴有眩暈、全身基礎病多者,疾病結局較差。

突發性耳聾病因不明,可能主要與內耳血管痙攣、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有關。不同型別的突發性耳聾發病機制可能不同,在治療、疾病的發展和結局上均有較大差異。

突發性耳聾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內耳供血障礙:內耳的主要功能是聽覺功能和平衡功能,血液供應來自迷路動脈。當迷路動脈出現痙攣、血栓或栓塞時,患者的聽力和平衡功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出現聽力下降、眩暈等症狀。
  • 膜迷路積水:由於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情緒波動、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等,造成內耳微迴圈障礙,導致膜迷路積水,也會影響內耳功能,造成聽力下降。

哪些人容易患突發性耳聾?

  • 中老年人,合併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者,易出現內耳血管血栓或栓塞;
  • 受寒、受熱、焦慮、精神緊張、過度疲勞者等,可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內耳血管痙攣;
  • 病毒感染者,可影響內耳微迴圈而造成內耳損傷;
  • 低血壓患者,血壓過低可導致內耳供血不足;
  • 甲狀腺功能低下者,可造成膜迷路積水。

患耳 72 小時內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可伴有眩暈、耳鳴、耳悶、噁心、嘔吐。患者意識清晰,不伴有其他神經系統症狀。

突發性耳聾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突然發生的聽力下降甚至耳聾,以單側多見;
  • 耳鳴;
  • 耳悶(耳內堵塞感);
  • 眩暈、噁心、嘔吐等前庭系統受累的症狀;
  • 聽覺過敏:對聲音刺激變得異常敏感,對聲響的容忍度下降,易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有時即使是聽到很小的聲音也覺得刺耳。

突發性耳聾有哪些型別?

  • 低頻下降型:1000 Hz(含)以下頻率聽力下降,至少 250、500 Hz 處聽力損失≥20 dBHL(聽力損失程度);
  • 高頻下降型:2000 Hz(含)以上頻率聽力下降,至少 4000、8000 Hz 處聽力損失≥20 dBHL;
  • 平坦下降型:所有頻率聽力均下降,250~8000 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 Hz)平均聽閾≤80 dBHL;
  • 全聾型:所有頻率聽力均下降,250~8000 Hz(250、500、1000、2000、3000、4000、8000 Hz)平均聽閾≥81 dBHL。

突發性耳聾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即出現與頭位變動相關的發作性眩暈。

突發性耳聾目前病因不明,但普遍認為內耳血管痙攣、血栓形成是主要原因。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三高”及精神緊張、過勞等,均可能預防突發性耳聾的發生。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戒菸、戒酒。
  • 健康飲食,少吃高膽固醇、高糖、高鹽的食物。
  • 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 養成健康而規律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過勞。
  • 規律鍛鍊,調整心態,避免焦慮、緊張。
  • 增強體質,避免受寒、過熱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