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脣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腺性脣炎是一種主要表現為下脣腫脹、脣腺體(脣腺)增生肥大的脣炎,病損可波及脣緣及脣部小唾液腺[1]

  • 該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成年人多見。病因尚不明瞭,目前認為腺性脣炎是脣部組織對溫度、化學、機械刺激的一種反應,如菸酒、咬脣、風吹等[1]
  • 主要症狀為脣部腫脹肥厚,伴有明顯脹感。脣內側黏膜可見多處脣腺導管開口擴張,在開口處有透明的露珠狀黏液排出。當伴有繼發感染時,脣內側黏膜可能出現淺層潰瘍,脣紅可形成痂皮。去除痂皮後露出紅色潮溼狀黏膜,經擠壓可見膿性分泌物自脣腺開口處排出。
  • 治療效果欠佳。目前的治療手段包括去除可疑誘因、區域性治療、抗感染治療及外科治療等,但治療效果欠佳。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當患者發現脣腫脹明顯,可觸及大小不等結節狀突起物,嘴脣內側黏膜可見針尖大小紫紅色中央凹陷小孔,並伴有分泌物溢位或有痂皮覆蓋時,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就診科室

  • 口腔黏膜科

醫生如何診斷腺性脣炎?

臨床醫生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脣部活檢結果,即可確診,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脣腺腫大,腺導管擴張、肥厚,少量炎細胞浸潤。

應排除以下疾病:

  • 黏液囊腫:常單發,腫脹呈淡藍色、柔軟、周界清楚,有時突出於黏膜表面呈囊腫狀,直徑可達 0.5~1 cm,時大時小,進食後腫脹明顯增加,自行破裂後腫脹消失,易復發。
  • 肉芽腫性脣炎:肉芽腫性脣炎引起的脣部腫脹多從脣一側發病後向另一側擴充套件,早期脣腫可以時輕時重,但難以恢復正常,可形成巨脣。觸診時可以觸及結節,有褥墊感,因繼發感染出現滲出結痂,但缺乏脣腺導管口擴張以及黏液珠等典型表現。
  • 良性淋巴組織增生性脣炎:乾燥脫屑、糜爛脫皮為主。且可同時發生在頰、顎等部位,又稱為“良性淋巴組織增生病”,可依靠病理診斷予以區分。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症狀是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 家族裡其他人有類似症狀嗎?
  • 是否從事長期戶外工作?
  • 發病前是否有使用新的牙膏或漱口水?
  • 是否自行用過藥?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會惡化嗎?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有症狀後,應及時就醫,不要自行選用使用治療,若治療不及時或用藥不當,會加重炎症。

治療方法包括去除可疑誘因、避免不良刺激、區域性治療、抗感染治療及外科治療。

  • 去除可疑誘因,避免不良刺激:如戒菸、戒酒、避免較強日光照射等。
  • 區域性治療
    • 可使用糖皮質激素軟膏外用塗擦,常用藥為曲安奈德、地塞米松、氟輕鬆等;
    • 也可以使用糖皮質激素製劑區域性注射:常用藥為醋酸潑尼鬆、地塞米松、曲安奈德等糖皮質激素類製劑,每週 1 次,可連續注射 4~6 次。
  • 內服可用 10% 碘化鉀溶液,每次 10 ml,每日 2 次,但應注意碘過敏患者禁用。
  • 抗感染治療:有繼發感染化膿時,應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口服抗生素類藥物以消除感染。
  • 外科治療:對於脣腫脹明顯,分泌物黏性較強的頑固性病損,上述治療無效者可以考慮外科整形手術治療。

腺性脣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病因目前尚不明確。目前的研究認為,該病是脣部組織對溫度、化學、機械刺激的一種反應,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

  • 外傷、吸菸、口腔衛生不良、情緒、紫外線照射等;
  • 有報道,吹奏樂器者較多見;
  • 有報道,白化病患者病例中病情更為嚴重;
  • 有人認為是克羅恩病(一種原因不明的腸道炎症性疾病)的一種表現。

腺性脣炎是一種下脣多見,以多發性脣腺腫脹,下脣腫脹肥厚為特徵的脣部疾病。

腺性脣炎有哪些具體症狀?

常表現為脣腫脹,脣腺腫大硬韌,脣腺開口擴張可見黏液珠,黏膜表面常有痂皮附著。

  • 脣腫脹:患者會有脣組織不同程度的腫脹肥厚,以下脣較為多見,同時伴有明顯腫脹感。
  • 脣腺腫大硬韌:脣內側可觸及大小不等的粟粒樣小結節。
  • 脣腺開口擴張:在嘴脣內側黏膜表面可以見到若干針尖大小、紅色、中央凹陷的小孔散在分佈,呈篩孔樣排列,開口處有透明的露珠狀黏液滲出。
  • 黏膜表面常有痂皮附著:滲出的黏液粘附在脣表面,伴有不適感。當患者入睡後,因唾液分泌減少、唾液黏稠度增加,可導致上下脣粘連,清醒時又因乾燥而粘結成淺白色薄痂。當有繼發感染時,脣部出現表淺潰瘍、結痂,痂皮下積聚膿性分泌物,去除痂皮後露出紅色潮溼狀基底部,擠壓可見膿性分泌物自導管口排出。

儘量避免長期日晒。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