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抽搐: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新生兒抽搐(Neonatal seizure),又稱新生兒驚厥,是指新生兒期全身性或身體某一區域性肌肉抽搐,是骨骼肌不自主地強烈收縮而引起。

  • 新生兒抽搐的發病率隨胎齡和出生體重的下降,以及疾病急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國外報道足月新生兒抽搐發生率為 1‰~2‰,極低出生體重兒為 6%~13%;國內報道住院新生兒抽搐發生率為 4.5%~14.5%,早產兒中發生率為 8.6%~27.4%。
  • 多數新生兒抽搐是各種急性病變合併的一過性症狀,只有少數新生兒抽搐屬於癲癇綜合徵。發作時腦電圖可正常或異常。
  • 大多數(約 85%)新生兒抽搐都為“ 症狀性” 的,即由某一特定可識別的病因導致。這些病因可以大致歸類為:新生兒腦病和缺氧缺血性腦病、結構性腦損傷、代謝紊亂(最常見葡萄糖和電解質紊亂)、中樞神經系統或全身感染。癲癇綜合徵約佔所有新生兒抽搐的 15%。
  • 新生兒抽搐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五種型別:微小型、強直型、多灶性陣攣型、局灶性陣攣型和肌陣攣型。
  • 新生兒抽搐可能提示存在潛在可治療病因,提示應立即評估以確定病因和開始病因特異性治療。急性發作時會穩定患者,確保氣道通暢,建立迴圈通路,維持生命體徵平穩。其次,醫生會針對新生兒抽搐發作的病因給予治療。再者,根據抽搐的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及抽搐的病因,選擇抗驚厥藥物。
  • 新生兒抽搐發作相關的死亡發生率高,並且倖存者中神經功能缺損、發育遲緩和新生兒期後癲癇的發病率也高。因此,治療新生兒抽搐很關鍵,尤其是針對潛在病因治療可防止腦部進一步損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存在發生新生兒抽搐危險因素的新生兒,反覆出現某一動作,且不能被打斷,伴有意識狀態改變、反應減低、餵養困難等,需及時就診。

就診科室

  • 新生兒科
  • 兒科
  • 小兒神經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新生兒抽搐?

新生兒抽搐的診斷,需要根據病史、體格檢查、神經系統檢查、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診斷。

  • 常規檢查血糖、電解質、血氣分析,懷疑感染時查血常規、C 反應蛋白,並進行腦脊液檢查。懷疑遺傳代謝性疾病還會查血氨、乳酸等。
  • 腦電圖。新生兒抽搐有時難以與異常非癲癇發作性陣發事件或正常新生兒行為區分開,常需要腦電圖進行鑑別。對於癲癇發作高危新生兒,視訊腦電圖監測應該記錄 24 小時。
  • 評估生命徵、頭圍、皮疹、軀體異常或面部畸形,以及任何可能的感染體徵,如提示腦膜炎的囟門膨隆,或提示 TORCH(是弓形蟲、風疹病毒、鉅細胞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的簡稱)感染的皮疹。神經系統檢查包括頭圍、精神狀態和覺醒度評估、腦神經檢查和運動檢查。
  • 所有存在癲癇發作的新生兒可進行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以評估是否存在顱內出血、缺血性腦卒中、腦畸形等。
  • 未發現急性症狀性病因的癲癇新生兒,應該考慮進行基因檢測。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母親圍生期情況,如有無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等合併症,有無感染?
  • 新生兒期有無缺氧窒息病史,有無黃疸?
  • 是否近親婚配,家族中有無癲癇患者?
  • 驚厥開始發生的時間?驚厥的表現及持續時間?精神狀態,體溫,餵養情況等?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如何治療?
  • 需要做什麼檢查?
  • 以後是否還會有發作?
  • 結局如何,智力、運動是否會受影響?
  • 如果在家發作,家長應該如何做?

如在家中發生新生兒抽搐,需將患兒側臥位平躺,防止意外傷害,避免刺激,如口中有分泌物或嘔吐物,可予以清除,防止誤吸。發作持續 5 分鐘仍不緩解,需儘快就醫。

急性發作時需穩定患者,確保氣道通暢,建立迴圈通路,維持生命體徵平穩。其次,醫生會針對新生兒抽搐發作的病因給予治療。再者,根據抽搐的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及驚厥的病因,選擇抗驚厥藥物。

病因治療

針對新生兒抽搐發作的病因治療至關重要,可防止進一步的腦損傷。對於一些代謝紊亂(如低血糖、低鈣血癥和低鎂血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或全身感染引起的抽搐,尤其重要。另外,如果基礎病因沒有得到治療,抗癲癇藥可能無法有效控制抽搐。

  • 新生兒腦病是新生兒抽搐的最常見原因。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可進行亞低溫治療。
  •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是新生兒抽搐的相對常見病因,應使用廣譜、足量抗生素治療。
  • 代謝紊亂是新生兒抽搐常見的可治療病因。針對低血糖應該應用 10% 葡萄糖溶液立即糾正。對於低鈣血癥,用 10% 葡萄糖酸鈣治療。對新生兒低鎂血癥予補充硫酸鎂。

抗癲癇藥物

針對病因治療後,如有腦電圖證實的癲癇發作,可使用抗癲癇藥物。苯巴比妥是常用的一線治療藥物。二線藥物可選擇左乙拉西坦、利多卡因、咪達唑侖等。由於急性症狀性抽搐通常會在 2~3 日內緩解,且大多數不會復發,所以越來越傾向於早期停用抗癲癇藥。

新生兒抽搐發作的發展和轉歸

新生兒抽搐的回覆情況主要取決於發作的病因。對於明確診斷為癲癇綜合徵的新生兒也是如此。新生兒癲癇發作相關的早期死亡發生率高達 24%~30%,並且倖存者中神經功能缺損、發育遲緩和新生兒期後癲癇的發病率也高。

新生兒抽搐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大多數新生兒抽搐發作是症狀性的,只有少數為癲癇綜合徵。許多不同的可能病因,可引起症狀性新生兒抽搐發作。病因大致歸類為以下。

  •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缺氧缺血導致的新生兒腦病是新生兒癲癇發作的最常見原因。
  • 代謝異常
    • 低血糖。常見於小於胎齡兒、早產兒、窒息新生兒及糖尿病母親的嬰兒。低血糖多發生在生後 3 天內,主要表現為反應差、陣發性青紫、呼吸暫停、抽搐等。
    • 低鈣血癥和低鎂血癥。生後 3 天內起病的低血鈣,與低出生體重、窒息、母親糖尿病等有關。症狀輕重不同,主要為神經肌肉的興奮性增高,表現為驚跳、手腳頻繁抽動、震顫、抽搐等。
    • 高鈉和低鈉血癥。可有嗜睡、煩躁、昏迷和抽搐等。
  • 新生兒破傷風。常在生後 7 天左右發病,全身肌肉強制性痙攣,牙關緊閉、“ 苦笑” 面容。聲、光、輕觸、飲水等刺激常誘發痙攣發作。
  • 先天代謝性疾病。急性起病的先天代謝異常主要表現為拒食、嘔吐、呼吸困難、頑固性抽搐、昏迷等。主要發生在新生兒和嬰兒期。
  • 維生素 B6 依賴症。常在生後數小時或兩週內開始,用鎮靜藥治療無效,用維生素 B靜脈注射,症狀在幾分鐘內消失。
  • 撤藥綜合徵。母親長期吸毒或使用鎮靜、麻醉、巴比妥類或阿片類藥物,藥物可通過胎盤到胎兒體內,致胎兒對該藥產生一定程度的依賴。新生兒出生後藥物中斷而出現一系列神經、呼吸和消化系統症狀,可發生抽搐,常伴有激惹,抖動,打哈欠、噴嚏和流涕,嘔吐和腹瀉。
  • 膽紅素腦病。嚴重黃疸同時出現反應差、拒食、抽搐、角弓反張(項背強直、腰背反折,身體向後仰,猶如弓狀)等。
  • 感染。新生兒期以化膿性腦膜炎最常見。臨床表現為反應差、面色欠佳、體溫異常等,神經系統表現有意識障礙、肌張力異常、前囟張力高及抽搐,抽搐在開始時為微小型,以後變為強直性或多灶陣攣性。
  • 結構性腦損傷。與新生兒抽搐發作相關的結構性腦損傷包括:出血(腦內、蛛網膜下、腦室內)、梗死和腦先天性異常。出血和梗死可能孤立性出現,或可能是其他病因(如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導致的結果。
  • 新生兒癲癇綜合徵。常見的新生兒癲癇綜合徵包括:良性新生兒癲癇發作、良性家族性新生兒癲癇、早期肌陣攣性腦病、早期嬰兒癲癇性腦病、KCNQ2 腦病等。

哪些人容易患新生兒抽搐?

  • 胎兒有缺氧損傷危險因素。如臍帶繞頸或臍帶血栓形成、胎心減慢、羊水糞染、低 Apgar 評分和胎盤異常;出生損傷的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巨大兒、母體肥胖和異常胎先露。
  • 母體有導致新生兒抽搐高危的病史。先前自然流產(先天畸形)、妊娠期糖尿病(新生兒低血糖症)、性傳播疾病或其他感染史(感染傳播給新生兒)、使用處方藥或違禁藥物(藥物中毒或戒斷)、凝血或出血傾向(新生兒腦卒中或出血)。
  • 有某些家族史。早期同胞不明原因死亡或血親關係(遺傳性代謝病),有癲癇家族史。

新生兒抽搐常見的型別有微小型、強直型、多灶性陣攣型、局灶性陣攣型和肌陣攣型。新生兒常見一些非癲癇發作性陣發性事件,有時難以與癲癇發作區分。

新生兒抽搐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 微小型。在新生兒尤其早產兒中,是最常見的抽搐發作形式。有時難與足月新生兒的正常活動區別,如果某一動作反覆出現,應考慮為微小型驚厥。其特徵表現包括以下。
    • 面、口、舌的異常動作。眼皮微顫,反覆眨眼,皺眉,面肌抽動,咂嘴,吸吮,伸舌,流涎,吞嚥,打哈欠。
    • 眼部異常動作。凝視,眼球固定直視或眼球強直性水平斜視,眼球震顫。
    • 四肢異常運動。上肢呈游泳樣、划船樣或擊鼓樣動作,下肢呈踏步樣、踏車樣運動,某一肢體震顫或固定在某一姿勢。
    • 自主神經性發作。呼吸暫停、屏氣、呼吸增強、鼾聲呼吸,心率增快、血壓升高、陣發性面紅或蒼白,流涎、出汗,瞳孔擴大或縮小。
  • 強直型。分為全身性強直和區域性性強直。全身性強直更常見,表現為四肢強直性伸展,有時上肢彎曲、下肢伸展並伴有頭向後仰。局灶性強直髮作表現為肢體維持某種姿勢,或軀幹和頸部不對稱姿勢。有時伴眼球偏移固定和呼吸暫停,一般神志不清。
  • 多灶性陣攣型。表現為多個肌肉群的陣發性節律抽動,常見多個肢體或多個部位同時或先後交替抽動,常為遊走性。
  • 限局性陣攣型。表現為一個肌肉群的陣發性節律性抽動,常見於單個肢體或一側面部,有時可擴散到同側其他部位。先迅速地彎曲,隨後負責伸展的肌肉緩慢地運動。
  • 肌陣攣型:表現為肢體或某個孤立的部位一次或多次短促的彎曲性痙攣,也可牽涉到雙上肢或雙下肢。

新生兒預防感染,對於有發生低血糖風險的新生兒監測血糖;預防圍生期缺氧窒息。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