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膿皰瘡: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新生兒膿皰瘡?新生兒膿皰瘡,是發生在產後 28 天以內嬰兒身上的面板病。本病是因細菌感染引起,病情變化非常快,具有較強的傳染性。
  • 發病有什麼特點?多在出生 4~10 天內發病,男嬰、女嬰發病概率無差別。
  • 為什麼得病?新生兒感染了叫做“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的細菌引起的面板感染,病菌一般是來自於接觸嬰兒的家屬、醫護人員、病房其他嬰兒、消毒不徹底的尿布床單。危險因素是新生兒住院、面板黏膜抵抗力差、免疫功能低下等。
  • 有哪些症狀?主要症狀為患兒的面部、軀幹、四肢突然出現大皰。膿皰大小不等,小到豌豆樣,大到核桃樣。剛開始皰裡的液體是澄清的,然後液體逐漸渾濁。最初大皰飽滿,隨後不斷擴大而變得鬆弛,皰疹四周發紅,壁很薄,容易破潰,破潰後面板糜爛、色鮮紅。
  • 怎麼治療?
    • 一經發現新生兒膿皰瘡應立即隔離;
    • 症狀較輕的患兒口服抗生素治療;
    • 症狀較重的患兒則需要靜脈輸抗生素治療;
    • 患處外敷抗生素藥膏;
    • 該病難點在於新生兒自控能力差,皰瘡處面板容易被蹭破。
  • 有什麼危害?若不接受正規治療,膿皰潰破後面板感染,易留下瘢痕;若細菌入血出現敗血症,則可引起全身症狀,如長期發熱、反應低弱,甚至引起患兒各個重要器官損害,可危及生命、導致死亡。
  • 怎麼預防?新生兒對環境中有害物質的抵抗力差,應時刻注意環境衛生。早產兒的抵抗力會更差一些,孕期應定期產檢,避免早產。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新生兒面板出現皮疹、透亮大皰並發展迅速;
  • 透亮大皰變得渾濁並且潰破;
  • 發熱;
  • 嬰兒反應差;
  • 拒食。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大皰迅速增多;
  • 大皰破潰,面板有明顯糜爛;
  • 新生兒出現尿量減少(少於每小時每公斤體重 1 毫升)、血尿(尿色發紅、茶色或醬油色尿);
  • 新生兒嘔吐、便中帶血、腹部異常隆起;
  • 新生兒出現昏迷、異常的尖叫、抽筋;
  • 新生兒體溫不穩定,發熱到 37.4 攝氏度以上或低體溫,即使保暖後仍然不能達到 36 攝氏度。

建議就診科室

  • 新生兒科

醫生如何診斷新生兒膿皰瘡?

當醫生懷疑是新生兒膿皰瘡時,將通常根據症狀、化驗檢查來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常規檢查:目的是判斷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嚴重程度。
  • 心電圖檢查:目的是通過心電圖檢查心臟的生物電是否正常,排除因感染導致的心肌炎等。
  • 尿常規檢查:目的是判斷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 血培養:懷疑有敗血症時進行血培養,目的是檢查感染細菌的種類,以及患兒對哪種藥物敏感,根據結果選用抗生素。
  • 皰液、滲液塗片及細菌培養:目的是查詢感染了哪種細菌。
  • 皮損組織病理檢查:目的是與其他引起大皰的疾病進行鑑別,也可發現致病細菌。

醫生可能詢問患兒家長哪些問題?

  • 患病時間有多久了?
  • 同房間的新生兒是否患有此病?
  • 家屬接觸新生兒時是否洗手?
  • 新生兒環境衛生是否乾淨?
  • 孩子體溫如何?
  • 是否有尿量減少的情況?小便顏色有沒有改變?
  • 是否有吐奶、便中帶血、腹部異常隆起?
  • 是否合併昏迷、異常的尖叫、抽搐?
  • 懷孕生產過程是否順利?
  • 在什麼地方生產的孩子?家裡還是醫院?
  • 家人有沒有患什麼疾病?

患兒家長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得病?
  • 需要做什麼檢查?
  • 住院時間有多久?
  • 疾病有什麼危害?
  • 治療費用多少?
  • 治好膿皰後會不會留疤?
  • 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
  • 母乳餵養,母親是否有飲食要求?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護理注意事項:
    • 看護嬰兒的家屬或月嫂應注意手部衛生,接觸新生兒前應當用流動水清洗雙手。不要擅自在未消毒的情況下刺破大皰。在大皰處塗抹抗生素藥膏。
    • 密切監測患兒的體溫、呼吸、脈搏、意識情況等,如發現患兒發熱、反應差等情況,及時告知醫生或去醫院治療。
    • 若患兒出現身體抽搐、煩躁或嗜睡等症狀,應立即告訴醫生。若患兒出現吐奶或嘔吐,應先把頭偏向一側,防止嗆奶導致窒息,然後及時告知醫生。
  • 飲食:儘量按需母乳餵養,如母乳不足,奶粉餵養時應當注意奶瓶、奶具需高溫消毒,根據嬰兒配方奶粉的配比要求沖泡奶粉。
  • 保持環境清潔:保持居住環境乾淨、安靜舒適,保持通風透氣。避免去擁擠的公共場所,多晒陽光和呼吸新鮮空氣。
  • 用藥注意事項:出院後需要繼續藥物治療者,須按醫囑用藥,不能增減藥物量或種類,勿自行購買和使用醫囑以外的其他藥物。抗生素常見副作用有腹瀉、噁心、嘔吐、皮疹等,如發現異常,應當遵醫囑及時複診。
  • 其他:根據季節變化增減衣物,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等疾病。

新生兒膿皰瘡傳染性較強,一經發現立即隔離治療。症狀輕者可口服抗生素,較重者則靜脈輸抗生素治療,患處外敷藥膏。

藥物治療

  • 抗生素:目的是直接殺滅細菌。一般採用青黴素、頭孢類、萬古黴素口服或輸液。在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後,醫生可能會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針對性地使用抗生素治療。
  • 外抹藥:目的是防止細菌通過面板感染其他健康部位,對於膿皰較大者,醫生會先用酒精消毒,再使用無菌針頭刺破膿皰,注射器吸掉膿液後,用莫匹羅星軟膏塗抹。
  • 其他:若大皰破潰,露出紅色的糜爛面,可用藥物溼敷創面,預防感染。常用的藥物有稀釋的高錳酸鉀、苯扎氯銨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膿皰潰破後面板感染,癒合後易留下瘢痕;若出現敗血症,則可引起全身症狀,如長期發熱、反應低弱,甚至引起各個重要器官損害,可危及生命、導致死亡。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治癒率很高,一般 7~10 天可痊癒。

新生兒膿皰瘡主要是因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

新生兒膿皰瘡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新生兒膿皰瘡常因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所致,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更常見。病菌一般是來自於接觸嬰兒的家屬、醫護人員、病房其他嬰兒、消毒不徹底的尿布床單。

哪些人容易患新生兒膿皰瘡病?

  • 同病房有新生兒患此疾病時,其餘新生兒均有患病風險。
  • 出生後周圍環境衛生欠佳,無法保證無菌條件接生的新生兒,如在家接生。
  • 家屬有面板感染,易傳染給新生兒。
  • 使用尿布或更換衣物不當,如長時間不換尿布,穿不透氣的衣物,髒衣服跟乾淨衣服堆一起。
  • 使用激素的新生兒:如使用潑尼鬆、氫化可的鬆等藥物。
  • 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無丙種球蛋白血癥等。
  • 早產兒:因早產兒各臟器發育不健全,面板抵抗力更為脆弱,容易受細菌感染。

出生後 4~10 天的新生兒容易患病,在面部、軀幹及其他暴露在外的面板迅速出現大皰,是新生兒膿皰瘡最常見的症狀。

新生兒膿皰瘡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膿皰分佈部位:可發生於面部、軀幹或四肢,經常發生於手臂、下肢或尿布包裹區及面板褶皺部位。
  • 膿皰特點:
    • 開始為針尖至豌豆大的紅色斑點,而後迅速出現透亮的水皰;
    • 水皰迅速擴大,由豌豆到核桃大小或是更大;
    • 水皰周圍有紅暈;
    • 皰壁薄,容易破潰;
    • 起初大皰很飽滿,隨後不斷擴大而變得鬆弛;
    • 皰疹裡的液體化膿,變渾濁,色黃;
    • 整個大皰不全化膿,部分膿液像清水一樣;
    • 膿皰破潰後,露出潮紅、光滑的糜爛面,然後結成薄痂;
    • 膿皰此起彼伏,一個破裂後,膿液流到其他面板又會起大皰。
  • 伴隨症狀:患兒發熱,吃奶量減少,反應低弱,哭聲小,大便次數增多。如感染進一步加重,可能引發顱內感染,出現抽搐、肢體活動障礙、頻繁嘔吐。

新生兒膿皰瘡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發熱
  • 腹瀉
  • 腸梗阻
  • 敗血症
  • 腎炎
  • 肺炎
  • 腦膜炎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新生兒應遠離患病小兒或患有感染病的成人,防止感染。
  • 注意保持新生兒生活環境衛生、整潔。新生兒沐浴時,盆子建議用一次性塑料薄膜套著,一人、一用、一更換。沐浴前脫衣的地方與沐浴後穿衣的地方分開。
  • 護理人員或家長在接觸新生兒之前,都要認真洗手,再與新生兒進行肢體接觸。
  • 孕婦應當按時產檢,儘量避免早產。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