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認同障礙: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性身份障礙是指一個人在心理上不能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認為自己應該是另一個性別身份,渴望轉換。需要將性別認同障礙與異裝癖區分開來,異裝癖的人通過穿異性的衣物來達到性方面的滿足,而性別認同障礙患者異裝並不是為了性喚起。

  • 發病可能和遺傳基因、激素異常、身體發育異常、父母的性別態度、家庭和社會環境有關。
  • 該病主要症狀是強烈而持續認同異性的性別。對自己的性別持續感覺煩惱,或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感覺不適當,且上述表現至少持續 6 個月。
  • 如果出現影響生活或工作的情況應及時就醫,醫生會詢問以往治療資料與病史,通過各科室聯合檢驗和觀察來確定病況。
  • 目前主要治療方式有激素治療、手術治療和心理治療。無論是在術前、術中或術後,都需要伴隨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援。
  • 變性手術後需要終身服用激素,並注重日常護理,定期進行體檢。
  • 若想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目前較困難。但可以通過避免一些致病因素如家庭環境、父母性別態度等,來減少發病率。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性別認同障礙已經嚴重影響到日常的工作、生活;
  • 患者主動要求瞭解或治療性別認同障礙。

就診科室

  • 精神科
  • 心理科

醫生如何診斷性別認同障礙?[1]

性別認同障礙的診斷需依賴多方面的檢驗和長期觀察,多學科的醫生共同對疾病做出診斷。主要會與以下檢查有關:

  • 一系列標準的心理測驗。例如“貝姆性別角色量表”(Bem sex role inventory, BSRI)、性別角色信念量表(Gender role beliefs scale, GRBS),男性角色量表和女性角色量表(masculine gender roles scale and feminine gender roles scale)等;
  • 各科化驗,特別注意性激素水平的測定;
  • 腦電波和陰莖檢測;
  • 邀請患者的家人面談或接受部分心理測驗。

兒童性別認同障礙診斷標準:

個體表達的性別和生理性別顯著不一致,並且時間持續至少 6 個月。具體表現為下列至少 6 項情況:

  • 強烈地渴望成為另一種性別或者堅信自己就是另一種性別;
  • 生理性別為男性的孩子有強烈偏好或偏愛模仿女性的裝扮;生理性別為女性的孩子也是對男性服裝有更多的偏好,並且反抗穿著典型的女性服裝;
  • 偏好於在假裝遊戲或幻想遊戲中扮演另一性別的角色;
  • 強烈偏好另一性別的玩具、遊戲或者活動;
  • 強烈偏好另一性別的同伴;
  • 生理性別為男性的孩子強烈地排斥典型的男性化玩具、遊戲和活動,也會強烈地迴避打鬥遊戲;生理性別為女性的孩子會強烈地排斥典型的女性化玩具、遊戲和活動;
  • 強烈厭惡自己的生理性別特徵;
  • 強烈渴望自己生理的第一和(或)第二性徵與自己渴望的性別相匹配;

青少年和成人性別認同障礙診斷標準:

個體表達的性別與生理性別顯著不一致,並且時間持續至少 6 個月,具體表現為下列至少 2 項情況:

  • 體驗或表達的性別與生理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徵之間顯著地不一致;
  • 產生強烈地去除自己生理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徵的慾望;
  • 對擁有相反性別的第一和(或)第二性特徵的強烈慾望;
  • 強烈希望自己可以稱為另一性別的慾望;
  • 希望可以被看做是另一性別的強烈慾望;
  • 深信自己擁有另一性別的典型感覺和反應;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哪些表現?
  • 這些表現持續了多久?
  • 首次感到異常是什麼時間?
  • 是否去其他醫院就診過,做了哪些檢查,檢查結果如何?
  • 是否接受過激素治療?
  • 是否總是強烈地表達改變性別意願?
  • 是否願意接受手術治療?
  • 小時候是否經常和異性同伴玩,並且喜歡異性服裝、玩具等?
  • 家裡是否有將孩子打扮或扮演成另一性別角色的習慣?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孩子這些症狀是由於什麼引起的?
  • 這個病會遺傳嗎?
  • 平時需要注意些什麼來緩解病情?
  • 這個病能夠治好嗎?可以治到什麼程度?
  • 是否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 什麼情況可以進行手術治療?
  • 如果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後都會有哪些情況出現? 
  • 在治療過程中,生活方式是針對生理性別還是渴望的另一性別?
  • 什麼情況確定孩子一定要進行深入治療?

變性手術後需要終身服用激素,並注重日常護理,定期進行體檢。

  • 變性手術後需要按照各自的術後標準,需要篩查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和某些癌症(乳腺癌、子宮頸癌、卵巢癌、子宮癌、和前列腺癌)。
  • 進行過變性手術的患者,需要對與性相關的器官系統進行癌症篩檢。
  • 對於接受生殖器手術的患者,需要定期地進行陰道擴張或插入式性交,以便維持陰道的深度和寬度。
  • 激素治療的患者在第一年需每 2~3 個月複查激素水平,之後每 6~12 個月進行復查。
  • 接受激素治療的患者應減肥、戒菸,避免血栓形成。

治療的目的是通過安全、可持續的方式緩解性別認同障礙,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質量。最重要的是,在考慮採取不可逆轉的激素或手術治療前,患者已經通過心理治療完成了心理上的性別角色轉換。

藥物治療[1]

  • 激素治療是指對患者實施交叉性荷爾蒙治療的過程,是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轉變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對生理性別為男性的患者使用雌激素、黃體激素、睪酮阻斷劑進行治療,對生理性別為女性的患者使用雄激素治療等。
  • 激素治療具有個別差異化的特點,會根據患者的目標、藥物治療的風險、全身狀況、以及社會與經濟問題等進行多角度考慮。如果患者不願意進行社會性別角色轉換或接受手術治療,那麼激素治療能夠帶來更舒適的感受。
  • 女性化/男性化性激素治療將造成不可逆的生理變化,大多數生理變化會在兩年內發生。

手術治療[1][4]

  • 性別重塑術(Sex Reassignment Surgery,SRS):是對生理性別進行臨床治療並塑造成為另一性別的過程,通常包括胸部手術和生殖器手術在內的外科手術治療以及一些有利於增加手術者男子氣和女子氣的身體其他部位的手術。
  • 手術前後都要接受一定時間的激素治療和心理治療,具體看個體病況決定。整個手術的準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 該手術不可逆轉,並且手術會帶來特別大的痛苦,所以患者要清楚地瞭解自己的需要,避免做出錯誤的決定。
  • 另外患者需要知道,變性人在醫學上不能算作性轉變,雖然身體外觀改變了,但性染色體是不能改變的。
  • 成為變性人後雖然可以進行性交,但不能懷孕。男性變女性的患者不會排卵,人造陰道不會產生分泌物,更沒有月經。女性變男性的患者沒有精子,不能射精,人造陰莖也不能像正常陰莖一樣在接受刺激時勃起,所以一直都是呈現勃起狀態。
  • 變性人在手術後仍需持續並長期服用性激素,才能維持第二性徵上的轉變。

心理治療[1][2]

  • 心理治療的目標是協助個人去探索性別的問題,並且想辦法來緩解患者的性別認同障礙,而不是打算去改變患者的性別認同。
  • 針對尋求變性的青少年,心理治療可以在手術之前、進行中、和手術後,給予他們支援。主要聚焦於減緩兒童或青少年產生的與性別認同障礙有關的困擾,並且改善其他的心理困擾。

目前性別認同障礙的原因還不得而知,學者接受最多的就是基因論,但是家庭和社會環境也會有較大的影響。

性別認同障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1][2]

  • 基因論:染色體中關於性與性別的基因排列應該一致,但某種情況下排列不在一起,會導致心理與生理的不協調。
  • 子宮內發育時期的激素異常:有研究認為,胎兒期和圍產期的激素對個體性意識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即激素可以對個體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分化起作用。
  • 大腦皮質受到破壞:導致生理和心理性別不協調。
  • 外陰部過度傷害:導致心理性別的改變。
  • 第二性徵發育不良:個體不滿意自己的身體意象則易出現失調現象。例如女生乳房不發達,面板不夠白膩,體毛過濃等。
  • 分離焦慮說:弗洛伊德認為,男孩有濃重的戀母情結,害怕與母親分離,長此以往會認為自己如果是母親就不會分離,最終產生性別認同的改變。
  • 父母對待孩子的性別態度:孩子出生後,一般家庭會按照孩子的生理性別進行相應的教育。但如果父母或家庭有重男輕女的態度或者對某種性別的強烈期待,甚至要求孩子去做異性角色的家務和扮演其相異的性別角色,則容易導致孩子關於性意識的心理髮生改變。
  • 社會環境因素:即習得行為。性別認同障礙者在兒童期大多和異性孩子為伴,在過程中無意習得了異性的行為方式,再加上家人或周圍人對孩子行為舉止的不當強化,也會促進性別認同障礙的產生。

性別認同障礙的危險因素有哪些?[2][3]

  • 職業:生活中女扮男裝或男扮女裝的演員,發生異性傾向的比率較高;
  • 父母的性別態度。

兒童和青少年或成年人對性別認同障礙的表現是不盡相同的。

性別認同障礙有哪些症狀?[1]

  • 性別認同障礙在兒童期的表現:
    • 開始表達對另一個性別的渴望,或堅持認為自己是另一性別。
    • 喜歡異性的服裝、玩具和遊戲,也喜歡跟異性的同伴玩耍。
    • 在假扮遊戲中強烈而堅持地偏愛另一性別的角色,或堅持幻想成為另一性別。
    • 有些兒童表現出強烈的另一性別相關的常規行為和意願,同時持久地感到不自在。
    • 對自己的生殖器感到厭惡。
    • 感到被同齡人孤立以及焦慮、孤獨和抑鬱。
  • 性別認同障礙在青少年期的表現:
    • 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產生或增加厭惡感。
    • 有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的強烈渴望。
    • 許多青少年在進入高中時就已經開始以他們想要的性別角色生活。
  • 性別認同障礙在成人的常見症狀包括:
    • 對自己的生理性徵持有否定或不滿意的態度。
    • 有強烈的意願想要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別身份。
    • 喜歡與異性朋友一起玩,喜歡穿異性的服裝。
    • 經常模仿異性的聲調、表情、姿勢並更樂於參加異性偏愛的活動;
    • 自己會服用可以使體態發生異性化改變的藥物(如男性服用雌激素)
    • 男性經常除毛和鬍鬚,要求醫生切除自己的陰莖、睪丸,並做人工陰道;
    • 女性會服用雄激素來刺激鬍鬚和喉頭的生長,並要求手術切除雙乳、子宮等女性生殖器,還希望做人工陰莖;
    • 一部分人表現出明顯的以自我為中心、好表現、富幻想的性格;
    • 一部分人有自殺企圖。

性別認同障礙會引起哪些併發症?[1]

性別認同障礙的併發症具有個別性,包括:

  • 焦慮;
  • 抑鬱;
  • 自閉症類群障礙;
  • 對立反抗症。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嘗試預防性別認同障礙。一些人,尤其是患者群體,把這種狀態看作是人類表達的自然變異,並認為任何預防的嘗試都類似於優生學。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或許能起到一定作用[5]

  • 尊重、接受孩子的生理性別。幼兒時期(3 歲是性別認同的關鍵期)就要開始正確的性別教育。
  • 對孩子做出與生理性別相同的行為加以鼓勵,做出異性行為加以制止。但切忌粗暴對待,要讓孩子知道行為不正確的原因。
  • 選擇與孩子生理性別相符的玩具和衣物。
  • 有意識地培養性別觀念。(例如,女孩子上廁所時,讓父親或其他男性迴避)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