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眩暈(Vertigo)是平衡系統(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功能障礙的一類複雜症狀,是一種失去平衡、視物不穩或天旋地轉的感覺。

  • 眩暈是一種常見症狀。一般情況下,眩暈本身並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損傷,但要注意引起眩暈的原因,並進行鍼對性治療。
  • 很多原因都會引起眩暈,包括:顱內病變,例如顱內感染、腫瘤、供血功能障礙等;內耳病變,例如耳源性眩暈、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突發性耳聾、前庭神經炎、內耳炎症性疾病等;藥物副作用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
  • 因此,發生眩暈的患者也不可掉以輕心,需及時就診、積極治療原發病。否則,隨著病情進展,不僅眩暈發生的頻率和程度會越來越嚴重,還可能逐漸出現其他症狀。
  • 醫生通過患者的症狀、體格檢查、影像學診斷、血樣化驗以及電生理檢查等,可明確具體病因,並針對病因採取相應的治療。

何時就醫?

  • 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突發性嚴重眩暈,或眩暈長期反覆發作,患者應該儘早去醫院接受檢查,明確病因。
  • 若突發性眩暈伴呼吸困難、肢體麻木或癱軟、劇烈頭痛或胸痛、心跳驟然加快或心跳不規則、頭暈目眩、意識混亂、難以言語、暈厥,則需要立刻撥打急救電話。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 神經科
  • 心內科

一般情況下,眩暈伴耳鳴、聽力減退的患者首診應前往耳鼻咽喉科;眩暈伴頭痛、腦中風的患者首診應前往神經科;眩暈伴胸悶、氣急、心跳不規則的患者首診應前往心內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眩暈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向醫生詳細描述眩暈從何時開始、發作頻率、每次發作持續多久、發作時的具體感受等。
  • 在眩暈的同時是否還出現其他症狀,例如耳鳴、聽力減退、肢體無力、胸悶、頭痛等。
  • 以前是否曾經由於腦部或耳部病變接受過診治(包括使用過哪些藥物或接受過怎樣的手術)。
  • 近期及長期服用的藥物和保健品:包括各類治療慢性疾病的藥物、抗癲癇藥物、抗抑鬱藥物,以及各類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等。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逐步排查,最終明確眩暈的具體原因。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治療史、具體症狀、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正在使用的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等資訊。
  • 體格檢查:
    • 伴頭痛、胸悶、意識模糊、肢體癱軟的患者首先要評估生命體徵是否穩定,假如病情嚴重需立刻急救。
    • 一般情況下,醫生會仔細觀察患者耳部是否發生疼痛、腫脹,周邊是否存在壓痛或淋巴結腫大。還可能借助各種醫療器械,對耳部深處的結構和功能進行詳細的檢查,在此過程中需要患者給予配合,否則無法得出準確的結論。
    • 在接診過程中,醫生也會留意患者的說話聲音和精神狀態,作為評估病情的依據。
    • 若疑似中樞神經或腦部發生疾病,還可能會檢查患者全身的面板感知功能、肌肉力量、身體協調性等各個方面是否正常。
  • 聽力檢查:
    • 採用醫療器械或電子裝置,評估患者聽力受損程度。
    • 通過觀察患者對具體語言的反應和理解,判斷其是否能將聲音轉化為準確的中樞神經訊號。
  • 平衡性和協調性評估:
    • 評估患者採取一定姿勢直立和行走過程中,是否會出現傾倒或動作異常。
    • 醫生還會觀察患者是否能完成一些較為精細的動作,或是閉眼寫字是否會嚴重偏斜。
    • 通過電子裝置檢查和記錄患者的眼球運動,評估在試驗過程中患者的眼球運動是否異常,是否出現頭暈目眩的情況。
  • 血樣化驗:
    • 測定紅細胞、血紅蛋白和白細胞水平,評估是否發生貧血和炎症、感染。
    • 測定血脂、血糖、肝酶、肌酐水平,判斷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肝、腎功能異常。
    • 檢測各類生物學標誌物的水平,例如自身抗體、病原體抗原/抗體,從而判斷是否發生相關的疾病。
  • 內鏡檢查:醫生會用一根纖細的導管探入耳部深處,通過末端的光源和鏡頭直接觀察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初步評估疾病性質。
  • 影像學檢查:採用 CT 或磁共振掃描、多普勒超聲等影像學技術,可以顯示耳部及周邊深部組織的具體病變部位、波及範圍和嚴重程度。若有必要,還可能需要鑑別心腦血管是否發生病變。

治療原則

眩暈的情況較為複雜,涉及耳部或腦部的多種疾病,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因來實施個體化的干預措施。若是由藥物副作用所引起,醫生會建議停用相關藥物、改變用藥方案或降低用藥劑量。

一些常見病因的治療原則如下:

  • 梅尼埃病:發作期主要是控制眩暈、對症治療,可使用前庭抑制劑,包括抗組胺類、苯二氮卓類、抗膽鹼能類以及抗多巴胺類藥物,若症狀嚴重或聽力下降明顯,可酌情口服或靜脈給予糖皮質激素治療。間歇期可採取藥物治療減少和控制眩暈發作,常用藥物有倍他司汀、利尿劑等,也可使用行動式中耳加壓器(Meniett)低壓脈衝治療、鼓室內注射類固醇激素、保守外科治療等,必要時也可使用藥物或外科破壞性治療。
  • 前庭神經炎:主要包括糖皮質激素治療、對症治療和前庭康復訓練。
  •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包括手法復位、藥物輔助治療、前庭康復和手術治療。
  • 偏頭痛: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個方面。非藥物治療包括按摩、理療、生物反饋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和鍼灸等。藥物性治療分為發作期治療和預防性治療。治療藥物包括非特異性止痛藥如非甾體類抗炎藥( NSAIDs) 和阿片類藥物,特異性藥物如麥角類製劑和曲普坦類藥物等。

引起眩暈的其他疾病還很多,請遵醫囑進行治療:

  • 顱腦外傷
  • 腦中風
  •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 腦部腫瘤
  • 帕金森病
  • 頸椎病
  • 心肌病
  • 冠心病
  • 心肌梗死
  • 心律不齊
  • 糖尿病
  • 貧血
  • 多發性硬化症
  • 焦慮症
  • 中暑
  • 脫水

常見原因

引起眩暈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就是內耳病變或感染,可導致人體喪失正常的平衡感。此外,藥物副作用和心腦血管疾病也是潛在的致病因素。

內耳病變或感染可包括:

  •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與耳石脫落有關):當頭部運動到特定位置時出現短暫性眩暈,可伴發噁心、嘔吐等情況,比如起床或者躺下到特定角度時出現;
  • 梅尼埃病;
  • 前庭神經炎:多為病毒感染所致;
  • 突發性耳聾;
  •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顱內感染)。

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或創傷的常見病因包括:

  • 偏頭痛;
  • 頭部或頸部受到創傷,例如外力撞擊;
  • 腦中風;
  •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 腦部腫瘤;
  • 帕金森病;
  • 頸部損傷或病變。

心血管疾病的常見病因包括:

  • 心肌病;
  • 冠心病;
  • 心肌梗死;
  • 心律不齊;
  • 體位性低血壓;
  • 糖尿病;
  • 較為嚴重的貧血。

其他全身性疾病或藥物因素可包括:

  • 自身免疫病:多發性硬化症;
  • 過度焦慮,精神壓力過大;
  • 中暑;
  • 脫水;
  • 各類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抗癲癇藥、抗抑鬱藥、鎮靜劑、降糖藥、降壓藥。

發生機制

眩暈的發生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 內耳向腦部傳輸錯誤訊號:人體的平衡感取決於各個感官系統的訊號輸入,由腦部對其彙總後作出判斷。當眼睛的視覺訊號告知腦部四周一切平穩如常,而內耳由於病變或感染髮生功能異常,向腦部傳輸快速旋轉或移動的錯誤訊號時,腦部就會對互相矛盾的神經訊號陷入迷惘,進而產生眩暈的症狀。
  • 腦部或耳部氧氣或營養供應不足:突發性血壓大幅下降、嚴重貧血、血管動脈粥樣硬化,都可能導致全身各處包括腦部和耳部的氧氣或營養供應不足,導致其無法維持正常的功能,從而引起某種程度的眩暈和不適。
  • 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或損傷:當腦部和頸部受到創傷,或發生腦中風、顱腦腫瘤,都可能損害人體的神經傳輸和感知功能。此外,自身免疫病患者的免疫系統被過度啟用,會錯誤攻擊自身的各處器官組織。若累及身體平衡相關的神經或腦部區域,就會引起眩暈。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眩暈:

  • 中、老年人群。
  • 耳部感染未經及時治療。
  • 耳部遭受機械性創傷或長期處於嘈雜的環境中。
  • 伴有家族病史,例如家庭成員中有梅尼埃病患者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 伴有偏頭痛等各種中樞神經疾病。
  • 經常接觸有機溶劑或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
  • 伴有各種自身免疫病的患者。
  • 工作、學習壓力過大,長期處於焦慮狀態。
  • 長期抽菸、酗酒。
  • 伴有不同型別的風溼性疾病。
  • 伴有慢性心腦血管疾病或糖尿病。
  • 曾經遭受頭部創傷或接受過顱腦手術。

臨床表現

眩暈主要表現為自覺視物不穩、天旋地轉、無法自控,雖試圖保持身體的平衡感,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往往無濟於事,必須坐下或躺下休息一會才能慢慢恢復至正常狀態。

  • 眩暈是多種因素綜合而成導致大腦產生的混淆和錯覺,例如眼睛看到的周圍環境明明平靜安詳,而內耳卻向大腦發出旋轉或墜落的錯誤資訊。此時,大腦就會由於接收到彼此矛盾的資訊而陷入眩暈狀態。
  • 眩暈在生活中極其常見,例如頭部或身體的動作幅度過大都可能在某些人群中引起眩暈。一般情況下,眩暈本身並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 此外,還有很多原因也會引起眩暈,例如耳病、藥物副作用,以及心血管疾病和感染等。因此,發生眩暈的患者也不可掉以輕心,需及時就診、積極治療原發病。否則,隨著病情進展,眩暈發生的頻率和程度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 不同患者的眩暈持續時間有所差異,短則數秒鐘、數分鐘,長則可達數天。部分患者的眩暈症狀亦可能反覆發作,遷延難愈,對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伴隨症狀

不同原因導致的眩暈會伴有相應的其他臨床症狀:

  • 當頭部運動到特定位置時出現短暫性眩暈,可伴發噁心、嘔吐等情況,比如起床或者躺下到特定角度時出現:可見於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等。
  • 眩暈伴聽力下降、耳鳴和耳部或頭部的悶脹感:可見於梅尼埃病、突發性耳聾等。
  • 眩暈伴頭痛、噁心、嘔吐、光線和聲音刺激可導致症狀加劇:常見於偏頭痛等。
  • 眩暈伴感覺異常、肌肉僵硬刺痛,四肢虛弱無力,關節、器官功能受損:可見於多發性硬化症等。
  • 眩暈伴眼球震顫、噁心、嘔吐:可見於前庭神經炎(迷路炎)等。
  • 眩暈伴頭痛、頭暈、肩背和頸部疼痛、麻木、無力:常見於頸椎病。
  • 眩暈伴感覺異常或喪失,以及全身多部位肌肉無力、活動受限:可見於腦中風、腦部腫瘤等。
  • 眩暈伴疲勞、虛弱、無力、寒顫、面板蒼白:可見於貧血、低血糖。
  • 眩暈伴肢體震顫、動作遲緩、運動缺乏協調、性格變化、睡眠障礙:可見於帕金森病等。
  • 無論患者伴有何種原發病,都必須嚴格開展疾病管理,控制病情長期穩定。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務必遵照醫生的治療計劃,定期複診,監測各項指標的變化趨勢,評估治療效果,適時調整方案。
  • 患者應徹底戒菸戒酒,遠離二手菸,以免對耳部血管和神經組織造成更大的傷害。
  • 患者如果經常出現突發性眩暈,應注意做好自我保護,避免突然跌倒造成的嚴重傷害。同時,切勿自行駕車或操作具有危險性的重型機械,以免突發眩暈引發事故。
  • 日常生活中不要動作過快,特別是老年人不要驟然坐起或站起;若有必要可以藉助柺杖以保持行走時的身體穩定。
  • 室內裝修應消除各種可能造成跌倒的風險因素:
    • 地毯和地板不要過於光滑;
    • 樓梯邊最好裝有扶手;
    • 浴室最好設定為淋浴,並鋪好防滑墊;
    • 室內通道一定要有充分的照明。
  • 感到眩暈發作時,應立刻停止手頭的工作,趕緊找地方坐下或躺下。
  • 改善生活方式,多喝水,確保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大的精神壓力。
  • 飲食健康,降低食譜中糖、脂、鹽的含量,減少攝入含有咖啡因的飲食,例如咖啡、巧克力、各種茶葉製品(包括奶茶、抹茶),以利於減輕症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