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石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胰石症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胰腺中碳酸鈣或者蛋白質沉澱於胰管內,進而形成蛋白栓或者出現礦化表現。胰管結石阻塞胰管引起胰管內高壓、腹痛或胰腺內、外分泌功能障礙等,因為胰管結石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即為胰石症。

  • 胰石症發病率較低,人群中總髮病率不足 1%,男性高於女性。隨著診斷技術的發展以及對胰石症認知的增加,胰石症的發生率也呈逐漸增高趨勢。
  • 可能與酗酒、慢性胰腺炎、慢性膽道系統疾病、營養不良、高鈣血癥、年齡、自身免疫性疾病、寄生蟲感染等相關,目前研究發現某些基因突變也可能與其相關。
  • 根據結石在胰腺組織內發生的部位不同,分為 4 型[1]
    • Ⅰ型:主要位於胰頭部主胰管;
    • Ⅱ型:主要位於胰體部主胰管;
    • Ⅲ型:主要位於胰尾部主胰管;
    • Ⅳ型:廣泛分佈於胰腺頭、體、尾部的主胰管。
  • 缺乏特異性表現,患者可有慢性腹痛、消化不良、大便中脂肪過多、體重減輕、血糖升高、黃疸等表現。
  • 治療方法包括內科、外科治療、微創治療等。內科治療主要針對胰腺內外分泌功能不足,為藥物替代治療,難以達到根治效果;外科治療主要通過手術部分切除,但創傷大;近來微創治療逐漸增多。
  • 由於胰管結石長期存在,導致胰管上皮發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變。胰管結石症合併胰腺癌的發生率達 5.3%~10.0%。有學者認為,胰管結石是胰腺癌的癌前病變。
  • 最重要的預防手段是儘可能明確病因,去除病因。如果出現不明原因慢性腹痛、消瘦、糖尿病、黃疸等情況,應警惕有無胰石症。一旦發現需積極治療或監控,避免發生胰腺癌。

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痛、消化不良、大便脂肪增多、消瘦、糖尿病等情況,需要儘早就診。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反覆上腹痛,多位於左上腹或中上腹,可以伴有腰背部放射痛。
  • 尿黃,或尿色呈濃茶樣,白眼球發黃,面板黃染。
  • 發熱。噁心。嘔吐。
  • 食慾下降、體重下降、乏力、營養不良。
  • 大便中出現油滴樣物漂浮。
  • 新診斷為糖尿病或近期血糖突然控制不佳。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劇烈上腹痛,持續不緩解。
  • 高熱、寒戰等。
  • 突然抽搐、暈厥、意識不清,要警惕出現急性重症胰腺炎。

建議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肝膽外科
  • 急診科
  • 內分泌科

醫生如何診斷胰石症?

診斷中首先會選擇無創性檢查,必要時需做一些有創性檢查。醫生也可能聯合多種檢查方法以提高診斷準確性。

常用的輔助檢查包括以下。

  • 腹部 B 超: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但 B 超檢查時容易受氣體干擾影響診斷,且難以鑑別胰管結石與胰腺鈣化。
  • 腹部 CT: 檢查不受氣體干擾,可彌補 B 超不足,可顯示胰腺形態、胰管結石的位置和分佈、胰管擴張或狹窄情況及其與周圍組織的關係,但可能漏掉一些陰性結石無法發現。
  • 磁共振膽胰管造影(MRCP):可顯示胰管大小、行程和結石分佈情況,診斷準確率高,可指導選擇手術方式,且無創,已成為診斷胰管結石症的金標準。
  • 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RCP):診斷敏感度高達 90%,但為有創檢查,有一定的併發症發生率,目前主要用於治療,基本上不用於診斷。
  • 內鏡超聲:不僅能觀察胰腺形態,判斷有無結石,還可以通過超聲引導穿刺,獲取組織行病理診斷,有助於與胰腺癌進行鑑別。但超聲內鏡具有創傷性,對技術要求高。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血糖是否正常?有哪些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膽繫結石、胰腺炎、糖尿病、高鈣血癥等病史?
  • 有無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特殊用藥史?
  • 是否吸菸、是否大量飲酒,飲酒量多少?
  • 平時工作壓力大嗎?作息是否規律?
  • 平時是否有規律的體育運動?飲食方面有什麼偏好?
  • 有沒有直系親屬中患有胰腺腫瘤的?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病嚴重嗎?能治療嗎?還會復發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需要住院治療嗎?
  • 我這個病能有哪些治療方法?必須手術嗎?
  • 我需要怎麼調整生活方式?我還能喝酒嗎?
  • 飲食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 會不會變成胰腺癌?
  • 我其他部位會不會也長結石?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儘量減少飲酒量、飲酒次數,避免喝高度酒或烈性酒。戒菸。
  • 儘量減少高脂、高蛋白飲食。避免經常食用油炸、油煎、爆炒食品,適當減少紅肉的攝入,如豬肉,牛羊肉等,以魚肉、蝦肉、雞肉等白肉作為主要蛋白攝入。脂肪攝入不超過 40 克/天。
  • 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
  • 適當增加運動、體育鍛煉,避免超重、肥胖。體育活動包括慢跑、快步走、游泳、打球等。
  • 已出現胰腺分泌功能障礙者,按時服用藥物替代治療,定期於消化內科或肝膽外科複查,必要時進一步治療。

一經確診應及早治療並遵循個體化治療方案。治療原則為,緩解疼痛,去除結石,解除梗阻,胰液引流通暢,防止出現胰腺惡變。

藥物治療

  • 胰島素。主要針對胰腺內分泌功能不全,控制血糖。

手術治療

  • 胰管引流減壓術。即胰管切開取石。多為手術治療的首選方式,創傷小,併發症少,可緩解腹痛,不影響胰腺內外分泌功能。
  • 胰腺切除術。包括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胰腺部分切除術和全胰腺切除術。針對胰管擴張不明顯、胰腺病變較侷限的患者。術後會影響胰腺功能,醫生會嚴格掌握適應證。
  • 胰腺引流和胰腺切除術聯合術式。

微創治療

  • 內鏡取石。可用於胰頭/胰體部主胰管內的結石,結石 ≤3 枚、體積 ≤1 cm,無崁頓者[3]。特點是安全、微創、高效、併發症相對較少。如過結石較多,胰管有多處狹窄或位於較細分支內,不建議內鏡下治療。
  • 體外衝擊波碎石治療。適應證較內鏡取石廣,但不適用於凝血功能障礙、有出血傾向、有主動脈瘤、植入有起搏器等的患者。
  • 體外碎石聯合內鏡取石。提高取石成功率,並可對副胰管及分支胰管結石進行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胰石症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逐漸發展為慢性胰腺炎或加重原有慢性胰腺炎,甚至出現胰腺惡性腫瘤,其伴發胰腺癌的比例較高。患者也可能出現區域性門脈高壓症,甚至出現消化道出血、腹水、脾功能亢進等表現。如果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可明顯改善轉歸,避免出現嚴重併發症。

目前具體病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長期飲酒、慢性胰腺炎、慢性膽道系統疾病、高鈣血癥、年齡、營養不良等有關,另外,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寄生蟲感染、基因突變等也可能相關。

胰石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酗酒。是最常見、最重要的病因。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胰液中蛋白質濃度明顯增高,形成胰管內蛋白質栓,逐漸沉積阻塞胰管。
  • 慢性胰腺炎。與胰管結石常伴發並互為病因。據報道,約 50%~90% 的胰石症患者伴有慢性胰腺炎[2],慢性胰腺炎患者中也大部分存在胰管結石。
  • 膽道系統疾病。如膽管結石、慢性膽囊炎均易導致慢性胰腺炎。
  • 高鈣血癥。常見於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者,可以增加胰液、胰酶的分泌,增加胰液中鈣含量,導致胰石形成。
  • 吸菸。是發生胰石症的危險因素之一,吸菸者比不吸菸者中發病率增高。
  • 膽管或胰管內寄生蟲。此種情況相對少見,慢性寄生蟲感染可致膽胰管的慢性炎症,刺激胰石的形成。
  • 營養不良/老年。患者出現胰腺的萎縮、纖維化,胰液分泌不足,易形成鈣質沉積、形成胰石。

哪些人容易患胰管結石?

  • 長期飲酒、酗酒者:是最常見人群。
  • 高脂、高蛋白、低纖維化飲食的人群:易形成胰管內蛋白質栓沉積。
  • 患有慢性胰腺炎的患者:在慢性胰腺炎基礎上更易出現胰管結石。
  • 患有慢性膽道系統疾病的患者。
  • 高鈣血癥患者:如患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者,其胰液內鈣質增加,易形成結石。
  • 營養不良人群:長期營養不良或高齡者。

病情較輕時,可以沒有明顯症狀。病情進一步進展,可以出現胰腺內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現;胰管結石可以導致梗阻,誘發急性胰腺炎;如果病情反覆發作未能有效控制,最終可導致胰腺癌。

胰石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腹痛。是最常見、最主要症狀。大多數情況下是胰管阻塞、胰腺纖維化引起,常表現為慢性反覆發作的上腹痛,多於餐後加重,程度不一,程度嚴重者往往需要長期應用鎮痛藥;也可出現較持續、劇烈腹痛。
  • 消化不良。腹脹、腹部不適、早飽、打嗝等表現,常缺乏明顯特點。
  • 腹瀉。典型表現為脂肪瀉,也就是大便中脂肪較多,但是大部分患者多疏於觀察大便性狀,往往忽略,經大夫問診或診斷此病後才發現。
  • 糖尿病。繼發於胰腺內分泌功能障礙,可有口渴、多飲、多尿等表現,症狀輕微者僅於常規監測血糖時發現。
  • 消瘦。長期腹痛致進食減少,同時因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導致體重下降。如短期內出現體重下降明顯,應警惕胰腺腫瘤。
  • 黃疸。胰管結石崁頓可導致梗阻性黃疸,表現為尿黃、面板和白眼球黃染,如梗阻程度較重可出現大便顏色變淺,甚至出現陶土樣大便。                    
  • 發熱、寒戰。如胰管結石崁頓時,常繼發感染出現寒戰、高熱。

胰石症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胰腺癌。如胰石症反覆發作可導致胰腺上皮細胞在慢性炎症基礎上逐漸出現癌變,導致胰腺癌。
  • 慢性胰腺炎。胰石症與慢性胰腺炎互為病因。反覆發作的胰石症導致胰腺不可逆損害,加重慢性胰腺炎。
  • 急性胰腺炎。胰管結石阻塞胰管,導致胰液排泌障礙,可誘發急性胰腺炎發作。
  • 區域性門脈高壓。由於胰石症的反覆發作,可導致脾靜脈受阻,壓力升高,誘發區域性門脈高壓、甚至出現消化道出血。

為防止出現胰管結石,需改善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加強鍛鍊身體,定期體檢,定期複查腹部 B 超。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戒酒戒菸。
  • 低脂低蛋白飲食。
  • 定期體檢。
  • 定期複查 B 超或腹部 CT。
  • 積極治療胰膽系統原發疾病,如膽繫結石或感染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