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陰道癌(Vaginal Carcinoma)是一種臨床少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約佔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 1%~2%[1]。由於缺乏大樣本的臨床研究,目前陰道癌的標準治療模式尚未確立,基層醫院對於陰道癌的治療經驗也非常有限。尤其需要重視的是,陰道是婦科惡性腫瘤和全身其他部位惡性腫瘤如膀胱癌、尿道癌、乳腺癌或肺癌的常見轉移部位。臨床首先需要鑑別原發性陰道癌還是其他癌症的轉移灶,隨後才能開展更有效的個體化治療[2]

  • 陰道癌是由陰道內發生基因突變的癌細胞無限增殖所形成的惡性病灶[1]。高危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的持續感染大約與78%的陰道癌有關[3]
  • 臨床發病的危險因素包括老年女性、絕經後激素水平下降[2]
  • 陰道癌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症狀。隨著陰道癌的進展,臨床常出現不規則陰道流血,陰道分泌物增多,摻雜有膿液或血液。當病情進展至晚期,可能影響周邊組織,出現尿頻、尿急、血尿或排便困難、便血,同時全身表現為消瘦、貧血,腫瘤惡病質[5]
  •  陰道癌如果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癌細胞可向周邊或全身各器官擴散、轉移[2]
  • 女性患者,尤其是絕經後婦女,如果發生不規則陰道流血,或膿性及血性陰道分泌物增多,應該儘快前往醫院接受診治[5]
  • 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體徵,並綜合婦科檢查、陰道鏡檢查,組織活檢,以及全身各部位的影像學掃描,通過一系列的鑑別分析可作出臨床診斷,並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和侵犯範圍[5]
  • 陰道癌的治療以手術和放療為主,化療為輔。通常,陰道上段癌的治療方式可以參照宮頸癌,陰道下段癌的治療方式可以參照外陰癌。臨床醫生會綜合考慮陰道癌患者的年齡、病理型別、病變大小、部位和範圍及患者的意願,制定個體化的治療策略[1]
  • 患者應改善生活方式,加強疾病管理,並通過合適的方式緩解心理壓力[6]
  • 預防陰道癌的關鍵在於接種人乳頭狀瘤病毒 (HPV) 疫苗,可大幅降低發病風險[3]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女性患者,尤其是絕經後婦女,如果發生不規則陰道流血,或膿性及血性陰道分泌物增多,應該儘快前往醫院接受診治[5]

  • 發生不規則陰道流血,膿性及血性陰道分泌物增多。
  • 其他疾病也可能有類似症狀,因此需要醫生通過臨床檢查,進行鑑別診斷。

就診科室:

  • 婦科
  • 腫瘤科

醫生如何診斷陰道癌?

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體徵,並綜合婦科檢查、陰道鏡檢查,組織活檢,以及全身各部位的影像學掃描,通過一系列的鑑別分析可作出臨床診斷,並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和侵犯範圍[5]

  • 首先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症狀,並開展婦科檢查,瞭解大致的病情嚴重程度[5]
  • 婦科檢查[5]
    • 陰道內是否有腫塊,或菜花狀潰瘍。
    • 病灶部位進行細胞塗片,檢查是否存在癌細胞。
  • 陰道鏡檢查[5]
    • 對陰道內的各個部位,尤其是疑似病變部位進行細緻的觀察。
    • 取樣交由病理科進行組織活檢,鑑別分析是否為腫瘤組織,以利於早期確診。
  • 周邊組織和全身檢查[5]
    • 由於陰道出現癌症轉移灶的機率高於原發性陰道癌,因此醫生還需要對陰道周邊組織和全身各部位進行全面的檢查,明確沒有其他癌症原發灶存在。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症狀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 症狀是持續進展還是間歇性發作?
  • 能否具體描述症狀達到怎樣的嚴重程度?
  • 除了陰道症狀以外,是否還有其他異常情況?
  • 是否還伴有其他慢性疾病?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什麼原因造成目前的症狀?
  • 需要做哪些檢測可以確診?
  • 症狀是否還會繼續惡化?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進行治療?
  • 治療可以達到怎樣的效果?
  • 治療之後還能活多久?
  • (育齡女性)治療是否會影響生育功能或性功能?
  • 今後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患者應改善生活方式,加強疾病管理,並通過合適的方式緩解心理壓力[6]

  • 患者應該改善生活方式,健康飲食[6]
    • 每天確保足量飲水,以清淡、富有營養的食物為主,攝入足量的水果、蔬菜;
    • 戒菸戒酒;
    • 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以及高脂、高糖的食物;
    • 如果食慾不振,可以採取少食多餐的方法;
    • 臥床患者需定時翻身;若患者可以下床走動,每天最好進行適度運動。
  • 加強疾病管理,及時處置不良反應,爭取實現最佳療效[6]
    • 詳細記錄治療期間的病情變化情況,以便於醫生適時調整治療方案;
    • 堅持定期隨訪,及時應對可能發生的病情變化。
  • 患者面臨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必須找到適合的方式緩解症狀和情緒[6]
    • 可以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文娛活動;
    • 與家人和朋友加強溝通、交流,排遣不良情緒,舒緩緊張心情。

陰道癌的治療以手術和放療為主,化療為輔。通常,陰道上段癌的治療方式可以參照宮頸癌,陰道下段癌的治療方式可以參照外陰癌。臨床醫生會綜合考慮陰道癌患者的年齡、病理型別、病變大小、部位和範圍及患者的意願,制定個體化的治療策略[1]。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醫生會與患者及家屬開展充分的溝通,詳細解釋治療的獲益與風險,共同制定最適合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決策[1]

如何治療陰道癌?

一般來說,陰道癌的治療方案根據臨床效果和治療目的可以分為:

治癒性治療[1]

  • 傳統外科手術或腹腔鏡微創手術:
    • 適用於早期病例,例如 Ⅰ 期患者;
    • 放療後區域性癌組織殘留或區域性復發的患者。
  • 放療包括體外照射與近距離放療:適用於各期別的陰道癌患者,絕大多數患者都會接受放療;
  • 化療在陰道癌治療中處於輔助地位:多與放療或手術聯合應用於晚期陰道癌患者。

姑息性治療[1]

  • 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不適症狀。
  • 對於一般情況差,且已有區域淋巴結或遠處轉移的晚期陰道癌患者,可施行姑息性放療或化療方案。

陰道癌的手術治療方案有哪些?

手術治療多適用於早期病例,但陰道癌根治性切除的損傷較大[1]

  • 對病灶位於陰道上段的 Ⅰ 期患者,可行廣泛全子宮、部分陰道及雙側盆腔淋巴結切除術;
  • 對病灶位於陰道下段的 Ⅰ 期患者,可行陰道大部分切除及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必要時切除部分外陰和尿道,並行陰道重建術。
  • 對於晚期及放療後中心型復發,尤其是出現直腸陰道瘻或膀胱陰道瘻者,可行部分或全盆腔臟器去除術及盆腔或腹股溝淋巴結清掃術。

陰道癌的放射治療方案有哪些?

放療是陰道癌的主要治療方式,隨著技術進展,治療的針對性更強,療效更好[1]

  • 體外照射:主要針對對陰道旁組織及可能的淋巴結轉移區域。
  • 近距離放療:主要針對原發灶,包括陰道腔內治療和陰道病灶及周圍組織。
  • 輔助治療:手術後若病理結果提示有癌組織殘留,也可採用放療方案進行輔助治療。
  • 放療的副作用:陰道癌放療尤其是近距離放療後,可造成陰道粘連、狹窄和縮短,對患者的性生活影響較大。

陰道癌的化療方案有哪些?

化療是陰道癌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1]

  • 單獨化療:陰道癌單獨化療的療效較差。僅適用於晚期患者的姑息性治療,以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
  • 同步放化療:有協同、增敏作用;化療藥物可以選用順鉑,或順鉑 + 氟尿嘧啶。
  • 新輔助化療:術前新輔助化療可減小腫瘤體積,消滅微小轉移灶,有利於開展根治性手術,並提高療效。化療藥物可以選用紫杉醇 + 順鉑。
  • 化療聯合手術或放療:可用於治療晚期患者,改善放療或手術的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

陰道癌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陰道癌是女性陰道內發生基因突變的癌細胞不受控制的惡性增殖,侵犯鄰近的正常組織,形成癌變病灶。具體的形成機制和過程,目前尚未完全明確[2]
  • 約 95% 的原發性陰道癌為鱗狀細胞癌[2]
  • 形成陰道癌最主要的病因可能是高危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導致陰道上皮細胞內的基因發生變異[4]
    • 原癌基因被啟用,促進細胞不斷的分裂、增殖。
    • 抑癌基因的活性被壓制,無法減緩細胞的增殖速率,也無法在適當的時間誘導細胞進入凋亡程式。

並非所有在陰道形成的癌症病灶都是陰道癌。如果癌症是從身體的另一個部位(如膀胱、尿道、肺部、乳腺)轉移而來,就稱之為轉移性癌,而不屬於原發性陰道癌的範疇[2]

陰道癌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臨床與陰道癌發病具有相關性的危險因素[2]

  • 年齡:老年女性;
  • 激素水平:絕經後。

陰道癌有哪些症狀?

陰道癌早期通常不會引起明顯的體徵和症狀[5]

隨著陰道癌的病情進展,典型的臨床表現為[5]

  • 不規則陰道流血:尤其是絕經後陰道流血,流血持續時間長短不一,出血量也各不相同。
  • 陰道分泌物增多:腫瘤表面壞死組織若發生感染,可導致陰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呈水樣、膿樣或帶有血液。

陰道癌進展至晚期,可能影響周邊組織或引發全身性症狀[5]

  • 區域性壓迫症狀:
    • 壓迫或侵犯膀胱及尿道時,可引發尿頻、尿急和血尿;
    • 壓迫或侵犯直腸時,可引發排便困難、排便不盡感和便血。
  • 全身性症狀:
    • 消瘦、乏力;
    • 嚴重貧血。

陰道癌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陰道癌如果未能得到控制,癌細胞可向周邊或全身各器官擴散、轉移[2]

  • 擴散、侵犯膀胱、直腸或骨盆的其他器官;
  • 逐漸超出骨盆的範圍,向全身各處的器官轉移。

預防陰道癌的關鍵在於接種人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可大幅降低發病風險[3]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