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肺隔離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支氣管肺隔離症是一種先天胚胎髮育異常形成多餘的隔膜,引起肺葉被隔離而導致的肺部疾病。
  • 該病是一種少見的疾病,目前發病率在 0.5%~1.8% 之間。
  • 先天性胚胎髮育異常是該病最主要病因。
  • 可分為葉內型和葉外型。
  • 咳嗽、發熱、膿痰、咯血等是支氣管肺隔離症最常見的症狀。
  • 一般確診病情後,採用手術切除即可,同時注意抗感染,控制肺部本身的感染和避免手術傷口感染。
  • 該病可使患者肺部反覆感染,導致肺炎,引起肺部部分纖維化。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預後良好,能夠恢復正常生活。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咳嗽
  • 發熱
  • 膿痰
  • 咯血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昏迷

建議就診科室

  • 呼吸內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支氣管肺隔離症?

當醫生懷疑是支氣管肺隔離症時,將通常採取血常規、X 射線、CT 檢查等檢查來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醫生可通過觀察患者呼吸狀態、嘴脣是否有紫紺、用聽診器判斷患者是否有異常的呼吸音來初步判斷病情。
  • 血常規:醫生可通過觀察患者血常規結果判斷患者是否有感染或感染的型別。
  • 胸部 X 線檢查:醫生可通過給患者胸部拍攝 X 平片觀察患者肺部及其組織是否有異常的病理的變化。如發現有肺葉被胸膜隔離可大致診斷該病。
  • CT 檢查:醫生可通過 CT 掃描患者其他器官是否有病變。
  • 肺功能檢查:該檢查能夠明確患者肺功能狀態,能夠為治療和預後判斷提供依據。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具體有什麼症狀?
  • 咳嗽、咳痰出現多久了?
  • 最近有沒有受涼?
  • 最近有沒有治療過?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孩子是不是得了肺炎?
  • 我孩子怎麼會得這種病?這個需不需要住院?能不能治好?
  • 這個病治好了會不會復發?
  • 他這個病會不會跟我懷孕有關?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應注意保持傷口清潔、乾爽,防止細菌感染,如有滲血、滲液,應及時更換敷料,若有其他不適應及時告知醫生。
  • 用藥注意事項:用藥期間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痛等不良反應,一般都可忍受,若症狀嚴重應及時告知醫生。
  • 複查:患者應每 3 個月到醫院複查一次,主要複查胸部 X 射線、胸部 CT 等
  • 飲食:術後患者可進食高能量、高蛋白清淡流食,如無不適,可逐漸轉為半流質飲食和正常飲食。忌辛辣刺激、生冷、油炸、燒烤以及油膩食物。
  • 運動:術後患者應臥床休息,儘量避免下床走動,可在床上運動四肢,在護士或家屬幫助下變換體位,保持下肢血流回流通暢;視患者恢復情況可下床在床邊活動。
  • 大小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
  • 戒菸、戒酒:吸菸飲酒均不利於身體健康,應戒菸戒酒。

支氣管肺隔離症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異常疾病,目前只能通過手術治療,預後良好,治療後能夠改善患者呼吸道症狀,能恢復正常的生活質量。

藥物治療

抗生素:醫生在手術切除患者隔膜後,可使用廣譜抗生素如青黴素、頭孢類藥物(如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頭孢吡肟等)靜脈滴注抗感染,以免患者術後傷口感染造成二次患病。

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醫生在確診患者有異常的胸膜形成造成肺部炎症時,可通過手術切除多餘的胸膜,控制肺部炎症後可使患者改善症狀。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支氣管肺隔離症隨著並且發展可導致患者反覆感染引起肺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都能治癒率且預後良好,能夠恢復正常的生活質量,不影響壽命。

支氣管肺隔離症主要病因包括先天性肺部發育不良。

支氣管肺隔離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肺部發育不良:患者在胚胎髮育時發育異常導致隔膜形成引起該病。

哪些人容易患支氣管肺隔離症?

先天性發育不良:如肺部發育異常導致隔離肺。

支氣管肺隔離症一般表現為肺炎的症狀,最常見的症狀可表現為咳嗽、發熱、膿痰、咯血等。

支氣管肺隔離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支氣管肺隔離症的常見症狀包括:

  • 咳嗽:在發病時,由於隔膜引起肺部感染,導致咳嗽。
  • 發熱:患者因感染可有發熱的現象。
  • 膿痰:患者因白細胞大量聚集於肺部抵抗感染而死亡,導致咳嗽時咳出膿痰。
  • 咯血:患者肺泡可在病情嚴重時破裂,導致咳嗽時咳出血液。

支氣管肺隔離症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支氣管肺隔離症是一種肺部發育異常的疾病,隨著病情發展,可發展為肺炎。

具體預防方法:先天性發育不良的患者應定期檢查、隨訪,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是否手術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