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燒傷的家庭護理

小兒燒傷的家庭護理

  小兒是指12歲以下的兒童,小兒燒傷多發生在幼兒期和學齡前期,特別是1~4歲小兒。由於小兒生長髮育過程中在解剖、生理方面未臻成熟,燒傷以後,對疾病的耐受性較差,易發生休克、敗血症、死亡等。

  輕者以消化道症狀為主,如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大便次數增多,每日數次至十餘次,大便為“蛋花樣”或稀糊便,酸臭味,有少量粘液,但無膿血。鏡檢有大量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殘渣和少許血細胞。重者大便也增至數十次,呈水樣便。

  嘔吐頻繁或出現腸麻痺,並可伴有脫水、酸中毒,低血鉀症等一系列水與電解質平衡的系亂。由於腸內毒素的吸收,小兒常呈現中毒症狀,如精神萎磨、嗜睡或躁動不安,甚至驚厥、昏迷。

  對於小兒燒傷的護理,為了便於家庭的照顧,一般採用包紮療法,如四肢。但對於傷及臀部、會陰、頭面、頸部,因這些部位不便於包紮,則採用暴露療法。要充分暴露燒傷創面,如頸部要使患兒頭部稍後仰,膚股溝處要使患兒下肢儘量外展。

  對於此種療法,護理人員要加強巡視、做好安全防範,對陪護要做詳細的安全指導。使用烤燈不可太近,否則可加深燒傷。暴露療法要求環境清潔、溫暖、乾燥,室溫30-32度,相對溼度40%左右,接觸創面的物品均應消毒。

  四肢燒傷者不管採取暴露療法或是包紮療法均應抬高患肢,以促進血液迴圈和淋巴迴流,減少滲出期組織腫脹,注意觀察末梢迴圈血量、防止肢端發涼、發紫、麻木。

  保持敷料清潔、乾燥。如外層敷料滲透、大小便汙染時及時更換。同時定時翻身,更換體位,減少受壓。夏季包紮不宜太厚,注意降溫,冬季更換敷料時,注意保暖。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