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肝醒脾化溼丸《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 方劑

和肝醒脾化湿丸,中医方剂名。出自《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具有和肝醒脾化湿的功效。主治脾胃病。

  • 名称:和肝醒脾化湿丸《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出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功用:和肝醒脾化湿
  • 主治:脾胃病

組成

醋柴胡三錢(9g),青皮(炒)四錢(12g),炙香附六錢(18g),白芍(炒焦)四錢(12g),藿香梗四錢(12g),厚朴(紫老)四錢(12g),新會皮四錢(12g),蒼朮(炒)四錢(12g),落水沉三錢(9g),於術(炒焦)三錢(9g),白茯苓六錢(18g),廣砂(仁)三錢(9g),炒谷芽六錢(18g),木香三錢(9g),東山楂(肉)八錢(24g),枳實(炒)四錢(12g)。

用法用量

上為極細末,煉白蜜為丸,如綠豆粒大,硃砂為衣。每服二錢五分,白開水送下。

功用

和肝醒脾化溼。

主治

脾胃病。

方義

本方主治證為肝鬱脾虛失運,肝脾不調,氣滯溼阻,升降失常者。法當疏肝解鬱,化溼醒脾,理氣和中。方以柴胡疏肝解鬱;茯苓健脾補中,利水滲溼,二藥合而為君。香附疏肝理氣,和中止痛;青皮疏肝破氣,散結消滯;枳實行氣破積,消痞除滿;白朮、蒼朮健脾燥溼,均為臣藥。佐以厚朴行氣燥溼,消積除帳;沉香行氣止痛,降逆調中;木香行氣止痛,調中和胃;藿香化溼醒脾,和中止嘔;砂仁行氣和胃,化溼醒脾;陳皮理氣調中,化溼和胃;山楂消食化滯;谷芽消食健脾開胃。白芍養陰和裡,柔肝止痛;既補肝體以順肝用,又防溫燥滲利之品傷陰。硃砂清心瀉肝。諸藥配伍,共奏調和肝脾,理氣化溼之良好功效。凡肝鬱脾虛所致病證,諸如嘔吐,不食、胃痛、吐酸、腹痛、洩瀉等,皆可用之。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光緒五年二月三十日。莊守和、李德昌謹擬:和肝醒脾化溼丸。醋柴胡三錢,青皮(炒)四錢,炙香附六錢,白芍(炒焦)四錢,藿香梗四錢,厚朴(紫老)四錢,新會皮四錢,蒼朮(炒)四錢,落水沉三錢,於術(炒焦)三錢,白茯苓六錢,廣砂仁三錢,谷芽(炒)六錢,木香三錢,東山楂肉八錢,枳實(炒)四錢。共研極細面,煉白蜜為丸,如綠豆粒大。硃砂為衣,每服二錢五分,白開水送下。評議:西太后喜進食京鴨等油葷之品。長年有睥胃病。此方和肝醒脾化溼,合逍遙散、平胃散及《證治準繩》醒脾散方意,加減藥物品味而成;用落水沉與藿香梗,其醒脾之效當較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