秈米 - 中藥材

籼米,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稻(籼稻)OryzasativaL.subsp.indicaKato的种仁。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具有温中益气,健脾止泻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寒泄泻。

功效作用

功能

溫中益氣,健脾止瀉。

主治

用於脾胃虛寒洩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煮粥。

注意事項

1、禁食黴變、未經蒸煮熟透的秈米飯食。

2、忌久食精緻之米或經煮撈棄湯的蒸飯。

3、忌加鹼煮粥。~4、糖尿病患者忌多食秈米飯食。

藥理作用

秈米是提供B族維生素的主要來源,是預防腳氣病、消除口腔炎症的重要食療資源。

相關論述

李時珍說:“能溫中益氣,養胃和脾,除溼止瀉。”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用於養胃和脾:秈米200g,將秈米淘洗乾淨,加水後用旺火燒開,再轉用文火熬煮成稀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秋季穎果成熟時,採收,脫下果實,曬乾,除去稻殼即可。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呈扁橢圓形,長3-4mm,寬2-3mm,一端圓鈍;另端有胚脫落而稍歪斜。表面淺白色,半透明,光滑。質堅硬,斷面粉性。氣微,味甘。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禾本科植物稻(秈稻) 。

形態特徵

一年生水生草本。稈直立,高0.5-1.5米,隨品種而異。葉鞘鬆弛,無毛;葉舌披針形,長10-25釐米,兩側基部下延長成葉鞘邊緣,具2枚鐮形抱莖的葉耳;葉片線狀披針形,長40釐米左右,寬約1釐米,無毛,粗糙。圓錐花序大型疏展,長約30釐米,分枝多,稜粗糙,成熟期向下彎垂;小穗含1成熟花,兩側甚壓扁,長圓狀卵形至橢圓形,長約10毫米,寬2-4毫米;穎極小,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跡,退化外稃2枚,錐刺狀,長2-4毫米;兩側孕性花外稃質厚,具5脈,中脈成脊,表面有方格狀小乳狀突起,厚紙質,遍佈細毛端毛較密,有芒或無芒;內稃與外稃同質,具3脈,先端尖而無喙;雄蕊6枚,花葯長2-3毫米。穎果長約5毫米,寬約2毫米,厚約1-1.5毫米;胚比小,約為穎果長的1/4。

分佈區域

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