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 缺陷基因定位於染色體13q14.3基因產物為p型銅轉運atp酶。基本的生化病變是銅排洩障礙,引起銅在體內各種組織中沉積。正常人自膳食中攝入的銅每天約為1~5mg,其中約40%由腸道吸收而進入血漿,很快即運送至肝臟,在肝內合成銅藍蛋白(ceruloplasmin)再進入血液迴圈。正常時血漿銅約95%是以銅藍蛋白的形式存在的另有少量的銅與白蛋白呈疏鬆結合。銅藍蛋白是一種α-球蛋白是肝臟銅轉運的主要載體,是合成各種含銅酶的供銅者細胞色素c氧化酶、過氧化物歧化酶多巴胺β羥化酶等都含有銅正常小兒血漿中銅藍蛋白的含量為200~400mg/l(20~40mg/dl),2個月以下嬰兒略低體內的銅主要是經膽汁由大便排出,尿的排銅甚微肝豆狀核變性時銅代謝異常主要表現為:①膽汁排銅明顯減少間接法測算患者經膽汁排銅量僅為常人的20%~40%;②銅與銅藍蛋白的結合率下降由於血中銅藍蛋白減低是本病的主要表現之一既往曾認為肝臟合成銅藍蛋白障礙是其基本生化缺陷。進一步研究證明hld病人血清中銅藍蛋白前體-脫輔基銅藍蛋白(未結合銅)不低,減少的只是與銅元素結合的全銅藍蛋白。因而銅與銅藍蛋白的結合力下降而不是肝臟合成銅藍蛋白能力下降,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缺陷之一由於膽汁排銅的障礙,體內銅代謝呈正平衡,肝銅增加,銅逐漸蓄積於肝內肝銅達飽和以後銅從肝臟釋放至血中,至使血中與白蛋白或其他蛋白結合的銅(非銅藍蛋白的銅,nonceruloplasmin copper)含量增加。銅由血迴圈再轉移到體內各種組織中,逐漸沉積在腦腎角膜也可能沉積在血細胞骨關節等組織中過量的銅對組織有毒性作用破壞細胞的線粒體過氧化物小體、溶酶體等結構造成細胞損傷。此外,本病時銅代謝異常也可能影響鐵代謝血漿中鐵結合球蛋白減少。

本病的發病及病程經過與銅在體內的蓄積過程有關,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無症狀期,自生後開始銅在肝臟蓄積直至達到中毒的水平。此期銅主要分佈於肝細胞內,與金屬硫蛋白(metal thionein,mt)等蛋白質結合第二階段為肝損害期,銅在肝臟蓄積超過中毒水平一部分銅釋放入血迴圈並在肝外組織器官沉積肝臟出現細胞變性壞死纖維化直至肝硬化類似於慢性肝炎的過程;少數病人進展較快可出現類似急性甚至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改變並可伴有急性血管內溶血。第三階段為肝外症狀期銅在肝外組織器官的蓄積達到或超過中毒水平出現相應症候。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