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邊旗 - 中藥材

半边旗,中药材名。为凤尾蕨科植物半边旗Pteris semipinnata L.的全草或根茎。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泄泻痢疾,黄疸,目赤肿痛,牙痛,吐血,痔疮出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疔疮疖肿,乳痈,皮肤瘙痒,毒蛇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涼血止血,解毒消腫。

主治

洩瀉痢疾,黃疸,目赤腫痛,牙痛,吐血,痔瘡出血,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疔瘡癤腫,乳癰,面板瘙癢,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搗敷;研末撒;或煎水燻洗。

化學成分

地上部分含3-羥基-6-羥甲基-2,5,7-三甲基-1-茚滿酮,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貝殼杉烯-19-羥酸,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S)-貝殼杉烷-19-羥酸,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R)-貝殼杉烷-19-羥酸,對映-7α,9-二羥基-15-氧代-16(S)-貝殼杉烷-19,6-內酯,7α,11α-二羥基-15-氧代-16-亞甲基-對映-貝殼杉烯-19,6β-內酯,7α,9α-二羥基-15-氧代-16-亞甲基對映-貝殼杉烯-19,6β-內酯。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半邊旗水提取液(PWE)和醇提取液(PAE對體外培養的人白血病細胞株HL-60和K562有明顯抑制細胞增殖的作用,呈濃度依賴性;並明顯降低HL-60細胞的分裂指數,半邊旗5g/kg對體內移植性腫瘤小鼠肉瘤S180和小鼠HepA肝癌也有明顯的抑瘤作用。半邊旗多糖可能透過影響細胞週期時相分佈、誘導調亡以及下調端粒酶hTERTmRNA表達,降低端粒酶活性而抑制人肺腺癌細胞株(SPC-Al)細胞增殖,具明顯的時間和劑量效應。從半邊旗醇提物中分離純化後得到二萜類化合物5F、6F、A及PSE對5種人癌細胞、人胃腺癌細胞(MGC-803)、人低分化鼻咽癌細胞(CNE-2Z、人肺腺癌細胞(SPC-Al)、人肝癌細胞(BEL-7402)、人肝癌細胞(HepG2)均有不同程度的殺傷作用,且呈明顯的劑量依賴關係。其中6F的活性最強,其次是A、5F、6F對HL-60細胞生長有強烈的抑制作用,抑制細胞DNA、RNA,特別是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可能是6F抗腫瘤作用的機制之一。DNA拓撲異構酶是化合物6F和A抑制細胞生長的靶點之一,化合物A對酪氨酸蛋白激酶(TPK)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c-mye基因的蛋白表達有抑制作用。異常啟用和表達的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是化合物5F抗腫瘤的機制之一。

2、對病理性成纖維細胞的作用:半邊旗的乙醇抽提物5F在體外能明顯抑制病理性癥痕成維細胞膠原的合成,可減少成纖維細胞H-脯氨酸摻入量、細胞上清液膠原蛋白總量及Ⅲ型前膠原的含量使細胞核內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達明顯減弱。在體外具直接或間接抑制人翼狀胬肉成纖維細胞的作用,與Ki67(細胞週期調控因子)陽性表達降低有關。

毒理作用

毒性:5F注射液的急性毒性主要表現在中樞神經系統的過度興奮或抑制以及出凝血系統毒性。該藥腹腔注射的LD50為414.4mg/kg,其有效劑量為50mg/kg,表明該藥毒性較小,安全範圍大,作用緩和。

相關論述

1、《嶺南採藥錄》:凡毒蛇咬傷,可將葉搗爛,和片糖敷;治瘡癤,煎水洗。

2、《天目山藥用植物誌》:治目赤腫痛。

3、《安徽中草藥》:清熱解毒,止血消腫,利溼止瀉。

4、《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黃疸型肝炎,結膜炎;外用治跌打腫痛,外傷出血,瘡瘍癤腫,溼疹,毒蛇咬傷。

5、《福建藥物志》:治牙痛、痔瘡出血。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急性細菌性痢疾:鮮半邊旗60g,鮮魚腥草、鮮風尾草各30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2、治蟲牙痛(齲齒):半邊旗根、攔路蛇根各適量,生鹽少許共搗爛,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毒蛇咬傷:半邊旗、天胡荽、鴨跖草各30g,煎水當茶飲;另用上藥鮮品各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及腫處。(《安徽中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四季均可採收,全草鮮用或曬乾。根莖採挖後,趁鮮切片,乾燥。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鳳尾蕨科鳳尾蕨屬植物半邊旗。

形態特徵

陸生多年生蕨類植物,植株高30-100cm,根莖粗短,橫走,頂端及葉柄基部有棕色鑽形鱗片。葉草質簇生,近一型;葉柄長40-70cm,棕色或黑棕色,光滑,葉軸及羽軸腹面縱溝的兩側有小齒;孢子葉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20-40cm,寬15-28cm;二回半邊羽裂,羽片半三角形至三角形,先端長尾狀,上側全緣,下側羽裂幾達羽軸,基部的裂片最長,向上漸短,僅營養葉的頂部邊緣有尖鋸齒,孢子葉裂片僅先端有1尖刺或具2-3個尖鋸齒;葉脈羽狀,側脈分叉並伸至齒下。孢子囊群線形,生於裂片邊緣的邊脈上,囊群蓋同形,黃棕色,膜質,全緣。

分佈區域

分佈於華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南、臺灣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50m以下的林下或石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