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連刺 - 中藥材

大黄连刺,中药名。为小檗科植物粉叶小檗BerberispruinasaFranch.的根和茎。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湿热泄泻,痢疾,黄疸,热淋,咽喉肿痛,口疮龈肿,火眼目赤肿痛,痄腮,乳痈,疖肿,烫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

主治

溼熱洩瀉,痢疾,黃疸,熱淋,咽喉腫痛,口瘡齦腫,火眼目赤腫痛,痄腮,乳癰,癤腫,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化學成分

莖含小檗鹼1.58%,還含掌葉防己鹼及微量的藥根鹼。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瀉小腸實火,胃中實熱。利小便,止熱淋痛,牙根腫痛,咽喉疼痛,小兒乳蛾痄腮。”

2、《雲南中藥志》:“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用於菌痢、腸炎、咽喉痛、牙齦腫痛等。”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暴赤火眼,腫脹疼痛:土黃連為末,泡人乳,點眼。(《滇南本草》)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採根,除去雜質,鮮用或趁鮮切片曬乾。幹根或莖未開片者,噴淋清水浸透後切片,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圓柱狀不規則彎曲,直徑2-6cm,外表皮黃色或黃褐色,具縱皺槽;質堅硬,難折斷,斷面皮層深黃色,木部淡黃色,佔直徑的8/10-9/10,具明顯輻射狀射線;氣微,味極苦。莖枝圓柱形,多2叉分枝,直徑1-6mm,長短不一,表面灰綠色,粗枝具明顯縱稜,針刺多3叉,刺長可達3cm;質硬,易折斷,折斷面纖維性,橫切面皮部與木部金黃色,有較密的放射狀紋理,髓部黃白色;氣微,味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小檗科小檗屬粉葉小檗。

形態特徵

常綠小灌木,高2-3m。根粗壯,斷面淺黃色。小枝節處生有堅硬的3分叉刺,長2-3cm。葉4-6片簇生,革質;幾無柄;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倒卵形,長2.5-4.5cm,寬1.5-2.2cm,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疏生刺狀齒1-6個,罕近全緣,葉脈不顯至無脈,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白色,被白粉。花10-25朵簇生葉腋;萼片6,下有2個苞片;花黃色,花瓣6,較萼片短;雄蕊6,花葯瓣裂。漿果橢圓形或近球形,無花柱,被白粉或藍粉。花期5月,果期8-9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廣西、雲南、西藏等地。

道地產區

主產於雲南。多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600-3000m的山野路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