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綜合徵

  [概述]

腸易激綜合徵是屬於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指的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異常、粘液便,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而又缺乏形態學和生化學異常改變的症候群。臨床十分常見,又稱為腸功能紊亂,過敏性結腸炎、痙攣性結腸炎、粘液性結腸炎等。據估計,在有消化系症狀的病人中,腸易激綜合徵約佔50-70%,男女發病率之比為1-2:1,多見於中青年,已被公認為一種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礎的身心疾病。

[症狀體症]

1.腹痛、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腹部脹滿;2.心窩部灼燒感、早飽,吞嚥困難、頻繁噯氣、噁心、嘔吐;3.焦慮、緊張、失眠、乏力、氣急、心悸,手足多汗、血壓偏低、頭面陣熱、和頭暈頭痛、胸痛、背痛、呼吸不暢感、尿頻、尿急等;4.有時可捫及痙攣的乙狀結腸或糞塊、結腸區輕壓痛;5.肛門指檢提示括約肌張力增高且病人有痛感。

[診斷依據]

1.以腹痛、腹脹、腹瀉及便秘等為主訴,伴焦慮、失眠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2.一般情況良好,無消瘦及發熱,系統體檢僅發現腹部壓痛;3.多次糞便常規及培養(至少3次)均陰性,糞便潛血試驗陰性;4.x線鋇劑灌腸檢查無陽性發現或結腸有激惹徵象;5.纖維結腸鏡示部分病人腸運動亢進甚至痙攣,無明顯粘膜異常,組織學檢查基本正常;6.血、尿常規正常,血沈正常;7.無痢疾、血吸蟲等寄生蟲病史,試驗性治療無效。

[治療原則]

1.消除緊張情緒、生活規律、改變飲食結構;2.藥物對症治療;3.理療;4.中醫中藥。

[療效評價]

1.治癒:症狀體徵消失;2.好轉:症狀體徵減輕;3.未愈:症狀體徵未改善。

[專家提示]

腸易激綜合徵是最常見的腸道功能性疾病,病因和發病機理尚不清楚,可能與藥物、情緒緊張、食物不耐受、結腸運動功能異常、小腸機能障礙及食管、膽囊運動異常等因素有關,其中腸道功能的改變在腸易激綜合徵發病機制中有重要作用。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缺乏特異性。大便常規及培養、鋇劑灌腸、纖維結腸鏡等一系列檢查均無腸道器質性病變發現,病理學檢查也無異常,在排除了如吸收不良綜合徵,血吸蟲感染、腸腫瘤、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乳糖梅缺乏症、胃腸道激素腫瘤、內分泌疾病、盆腔疾病等器質性疾病後,才作診斷。腸易激綜合徵為良性疾病,不危及正常生命和健康,予後良好雖反覆發作,適當治療後可逐漸好轉甚至消失。值得注意的是病人慢性病主訴作掩蓋新發生的腸道惡性病,隨時提高警惕,善於識別在功能性主訴中的器質性疾病的早期發現,並作必要的一些檢查。在治療方面,解除緊張情緒、消除心理負擔、增強信心非常重要。生活規律、睡眠充足,加強鍛鍊,增進體質。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過冷過熱的飲食,戒菸戒酒。腹瀉者以少渣易消化的食物為宜;便秘者除多飲水外,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並增加含纖維素多的食物。藥物治療以對症處理為主,根據腹痛、腹脹和排便情況調節每日的藥物用量,便秘者儘量避免使用各種瀉藥。腹部安放熱水袋、按摩、日光浴和溫水浴、頻譜等理療有一定作用。中醫可舒調氣機、輔以健脾助運,並配合針刺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