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咬性皮炎

  蟲咬性皮炎又可稱“丘疹性蕁麻疹”,主要與節肢動物的叮咬有關,常見的如蟎,以春、夏、秋季多見。由於昆蟲種類的不同和機體反應性的差異,可引起叮咬處不同的面板反應。一般為紅色水腫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皰,黃豆大小,好發於暴露部位和腰周。

  中醫對本病的記載較多,如隋《諸病源候論》有“蜂蟄”、“蜈蚣蟄”、“溼疥”等論述。人稟性畏蟲毒,觸諸毒便中其毒,風邪乘虛而入與毒相搏客於面板;或稟性不耐之體,每食魚腥辛辣之品,脾胃運化失司,生熱助溼,蘊發肌膚而發病。

臨床表現

  損害以丘疹、風團或瘀點為多見,亦有出現丘皰疹或水皰者。損害中央常可見有刺吮點,散在分佈或數個成群。常囚搔抓引起繼發感染或區域性淋巴結腫大。

  1.皮損多見於暴露部位。但由跳蚤、臭蟲引起的多在覆蓋部位。

  2.自覺奇癢、燒灼或痛感。

診斷

  1.常有蟲咬史或找到害蟲。

  2.常有季節性,以夏季多見。

  3.應與丘疹性蕁麻疹區別,後者小兒多見,損害常為淡紅色紡錘形丘疹或堅硬丘皰疹,對稱性散發軀幹四肢,常伴有胃腸道功能障礙,患兒多為過敏性體質。

 西醫藥治療:區域性外用1%酚爐甘石洗劑,1%薄荷爐甘石洗劑,5%~10%氨水等。瘙癢劇烈或有全身反應者可口服抗組胺製劑,如撲爾敏4mg,每日3次;息斯敏3mg,每日3次等。

中醫藥治療:內治宜清熱利溼解毒。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