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炎的病因和診斷要點

本病亦稱異位性溼疹at。piceczema或遺傳過敏性皮炎,系與先天過敏素質有密切關係的炎症性面板病。常有家族遺傳史,家族中常患其他過敏性面板疾病如蕁麻疹、支氣管哮喘及枯草熱等。

病因複雜,先天性過敏性素質是主要因素,有容易罹患哮喘、過敏性鼻炎、溼疹的家族傾向,患兒的面板對某些外在或內在的致敏的變應原大多為蛋白質食物,如奶、雞蛋、魚、蝦等。過度營養、消化不良、預防接種、寒冷因子以及精神因素等均誘發本病。關於本病發病機理,目前尚不能肯定,有的認為屬於ⅰ型變型反態,大多數患者血清中ige抗體增高,但引起的面板表現則屬延遲性變態反應ⅳ型變態反應。近年來有不少報告,本病患者對結核菌素、雙鏈酶、含珠菌素、dncb等遲發皮內試驗反應降低,患者末梢血及病變組織中。kt8+細胞減少,均提示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中醫認為本病多因稟賦不耐,脾失健運,溼熱內生,感受風溼熱邪,鬱於肌膚腠理而發病,由於纏綿日久反覆發作,致使脾虛血燥,肌膚失養。

1、臨床表現隨年齡的變化,病情亦隨之而變化,臨床上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即嬰兒期、兒童期、成人期。嬰兒期多見於出生一月後開始發病,好發於面頰部,呈溼疹樣改變,區域性潮紅,糜爛滲出、結痂,自覺劇癢,一般多呈急性或亞急性經過。皮損可蔓延整個面部、頭皮、少數患兒可累及頸部、四肢伸側、臀部等處。通常1~2歲自愈,少數可遷延至兒童期。兒童期嬰兒期遷延不愈或緩解數年後復發,也有無嬰兒期溼疹史者。皮疹形態可分為兩型:癢疹型:好發於四肢伸側,主要為散在性粟粒大小正常皮色或褐紅色小丘疹,群集或散在分佈,自覺劇癢,常伴有抓痕血痂。病程緩慢,反覆發作,腹股溝淋巴結增大,本型多發於學齡前兒童。患病時久,患兒營養髮育常受影響。溼疹型:好發於四肢屈側,尤其是肘窩、腋窩,其次為面、頸部。呈亞急性溼疹樣損害,滲出溼潤較輕,或呈侷限性苔蘚樣變,抓後形成糜爛滲出、結痂等。病程慢性,常反覆發作。中醫稱之為四灣風。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