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小兒腦癱臨床分型

小兒腦癱臨床表現複雜多樣,專家表示目前沒有一個各國公認的臨床分型分類方法,目前小兒腦癱最常用的分類通常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和涉及的部位進行。

根據運動障礙的性質分型

1、痙攣型:此型是臨床中最常見的型別,病變主要在錐體束。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被動運動阻力增高,有樣痙攣,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線

2、不隨意運動型:病變主要在錐體外系,以不隨意運動為特徵。表現為緊張興奮時,不自主運動增多,安靜時減少,常在睡眠中消失。主要影響肢體遠端,一般上肢重於下肢,站。坐不穩,關節活動過度。累及顏面則出現擠眉弄眼、口齒不清、流涎等表現。嬰幼兒可表現為肌張力低下,隨年齡增長,肌張力逐漸增高,檢查時呈“齒輪狀”。

3、共濟失調型:此型較少見。通常表現肌張力過低,動作不協調,走路時搖晃不定,平衡性差,伴智力低下,取物時出現意向性震顫。

4、混合型:即具上述型別兩種或兩種以上特點者,如痙攣型伴不隨意運動型,常為錐體系和錐體外系或小腦均受損引起。

5、其他型別:較少見,如肌力低下型是以肌張力低下為主;強直型表現為運動阻力明顯增高,呈鉛管樣強直。

根據運動障礙涉及的部位分型。

1、單肢癱:單個肢體受累,此型較少見。

2、偏癱:一側肢體及軀幹受累,通常上肢障礙重於下肢障礙。

3、三肢癱:三個肢體受累,臨床較少見。

4、四肢癱:四肢及軀幹均受累,四肢嚴重程度相似。

5、雙癱:四肢均受累,雙上肢及軀幹較輕,雙下肢受累較重,此型最多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