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痢疾的病因

痢疾桿菌是革蘭氏陰性兼性菌,不具動力,在普通培養基中生長良好,最適宜溫度為37攝氏度,在水果,蔬菜及醃菜中能生存10日左右,在牛奶中可生存24日之久,在陰暗潮溼及冰凍條件下生存數週,陽光直射有殺滅作用,加熱60攝氏度10分鐘即死,一般消毒劑能將其殺滅。

所有痢疾桿菌均能產生內毒素,細胞毒素,腸毒素,志賀氏痢疾桿菌尚可產生神經毒素,志賀氏菌屬有菌體抗原O及表面抗原K,有其群與型的特異性。

據生化反應及抗原組成,痢疾桿菌可分為4群。

1、包括志賀氏菌及其血清型1至15。

2、包括福氏菌及其血清型。

3、包括鮑氏菌及其血清型1至18。

4、宋內氏菌屬:臨床上可以特異性血清作凝集反應加以定型,目前以福氏和宋內氏菌佔優勢,某些地區仍有志賀氏菌群流行,福氏菌感染易轉為慢性,宋內氏菌感染則多呈不典型發作,志賀菌的毒力最強,可引起嚴重症狀。

痢疾桿菌對結腸粘膜上皮細胞有吸附和侵襲作用,對腸粘膜上皮細胞具有侵襲力的菌株才能引起結腸典型病變,而對上皮細胞無侵襲力的菌株並不引起病變,胃酸,腸道菌群產生的短鏈脂肪酸,過氧化氫以及大腸桿菌素等,對痢疾桿菌有殺滅或拮抗作用,人體腸粘膜產生的分泌型IgA等特異性抗體,對痢疾桿菌有重要排斥作用,某些足以降低人體全身和胃腸道區域性防禦功能的因素,如慢性病,過度疲勞,暴飲暴食及消化道疾患等,則有利於痢疾桿菌侵入腸粘膜而致病。

痢疾桿菌侵入腸粘膜上皮和因有層,並在其中繁殖,引起腸粘膜的炎症反應,固有層呈現毛細血管及小靜脈充血,並有細胞及血漿的滲出與浸潤,甚至可致固有層小血管迴圈衰竭,從而引起上皮細胞變性甚至壞死,壞死的上皮細胞脫落後可形成小而淺表的潰瘍,因而產生腹痛,腹瀉,膿血便,直腸括約肌受刺激而有裡急後重感,內毒素可致全身發熱。

中毒性菌痢的全身中毒症狀與腸道病變程度不一致,雖有毒血癥症狀,但腸道炎症反應極輕,除痢疾桿菌內毒素作用外,可能與某些兒童具特異體質,對細菌毒素呈現強烈反應,引致微血管痙攣,缺血和缺氧,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腦水腫和腦疝。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