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知多少,病毒對人體做了什麼?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人們似乎挺過了疫情的最危險階段,但隨著人口流動的逐漸增加,我們迎來了第二個防控的關鍵時刻,全國各地也紛紛出臺了相應的防控政策,其中較常見的一項,就是在高速路口、火車站口、地鐵口及其他公共場所的進出口均設立了體溫篩查。體溫篩查的目的是什麼呢?如果檢測出體溫升高,就代表我們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了嗎?

其實,體溫升高到一定數值,在醫學上被稱作“發熱”,國家衛健委釋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指出,發熱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主要症狀之一,這就解釋了為何各地會如此注重體溫的篩查了。

那麼新型冠狀病毒病毒感染後為什麼會發熱呢?發熱的溫度越高,就代表感染越嚴重嗎?本文內容將圍繞以上問題一一展開。

什麼是正常體溫?發熱又是什麼?體溫超過了正常範圍,我就發熱了嗎?

實際上,人們的正常體溫並不是固定在某一個數值,而是波動於一個正常範圍。正常成人體溫一般維持在 37℃左右,可以隨著運動量、一天中的不同時間點而有所波動,正常一天內波動範圍不超過 1℃;當人處在嚴寒或酷熱的極端氣溫時,其體溫變化範圍更小,很少超過 0.6℃。一般來說,人身體不同部位的溫度也會有所差異,比如直腸的溫度才是最接近人體核心心溫度的部位,而我們最常測量的腋下溫度,則會較低,一般範圍是 36~37℃。

人體的體溫升高到了某一數值時,在醫學上叫做“發熱”。“發熱”是機體應對病毒或細菌等感染產生的生理反應,並不是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出現了障礙。事實上,此時機體的體溫調節功能是正常的,是由於機體需要對抗外敵,把目標體溫的標準調高了,從而使得機體表現為發熱[1]

那麼是不是超過正常範圍的體溫就是發熱呢?不是的!準確的發熱定義應該是:體溫升高超過正常波動的範圍。這就意味著在正常溫度的最高值到確定發熱之間還有零點幾度的差距,這個差距就是人體體溫的正常波動值。美國梅奧診所認為肛溫、耳溫超過 38℃、口溫超過 38.2℃、腋溫超過 37.2℃稱為發熱。

發熱的時候,為什麼體溫會升高呢?

體溫穩穩的,正常人的機體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已經知道,正常人的體溫是有一個正常範圍的,一般穩定在 37℃左右,雖然有波動,但波動範圍不會很大。其實,這是因為人體記憶體在專門負責調節體溫的“部門”。

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在下丘腦,下丘腦是人體大腦內的一個重要器官,在執行調節體溫這一任務時,擔當著司令員的角色。正常情況下,人體會將 37℃制定為調節目標,然後通過不斷產熱和散熱來維持體溫在一溫度上下 ;當人體處於寒冷的狀態時,下丘腦會發出相應指令,命令外周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的散發,或者通過骨骼肌顫抖,來增加能量的產生,其中骨骼肌的顫抖,就表現為人們在很冷的時候,會不自禁地 “瑟瑟發抖”;當人體處於炎熱的環境中,下丘腦就發出另一個指令,就是擴張外周血管,同時通過分泌汗液來增加散熱,例如在夏天很熱的時候,在街上行走一段時間後,就會“大汗淋漓”。

發熱了,我們的體溫調節系統故障了嗎?

臨床上見到的體溫升高,可分為調節性體溫升高和非調節性體溫升高兩大類,前者就是我們說的發熱。事實上,發熱不是體溫調節出現了障礙,其體溫調節功能是正常,而是由於致熱原的作用,導致體內溫度調節的目標發生了變化,也就是體溫調定點發生了上移,於是體內體溫調節系統就誤認為,更高的溫度才是機體此時需要的溫度,就齊心協力將體溫調節到了較高水平。

發熱啟用物,原來是你

簡單來說,發熱通常是因為有發熱啟用物作用於機體,使得機體內產生內生致熱原誘導物,從而啟動機體內體溫升高的一系列反應。發熱啟用物又稱內生致熱原誘導物,包括外致熱原和某些體內產物。

外致熱原指來自體外的致熱物質,包括細菌、真菌、病毒、螺旋體、瘧原蟲等。以病毒為例,常見的有流感病毒、皰疹病毒、麻疹病毒 、柯薩奇病毒等,當然當下正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也包括其中。其中流感和 SARS、新型冠狀等病毒感染的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發熱。另外體內的一些產物,例如抗原抗體複合物、某些類固醇產物等也具有致熱作用。而內生致熱原細胞在發熱啟用物的作用下,產生和釋放的能引起體溫升高的物質,稱之為內生致熱原,包括白介素-1、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1]。 

病毒感染後,人們的體溫升高又下降,機體內發生了什麼?

人體受到病毒感染時,來自體內外的發熱啟用物就會作用於人體內的細胞,產生和釋放一種叫做致熱原的物質,這些致熱原會經血液迴圈到達我們的司令部—下丘腦,之後下丘腦會下達一系列指令,使體溫調定點上調。

這時候,人體內處於一個體溫上升期,人們就會處於一個相對低溫的狀態,會有怕冷的感覺,於是人體就會通過加速代謝,例如通過肌肉的顫抖來產生熱量,另外通過收縮面板血管、減少汗液分泌來減少散熱,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在發熱的時候會手腳冰涼或者起“雞皮疙瘩”了。

當然,體內的溫度不可能一直上升,在體溫上升的同時,人體記憶體在的負調節中樞也被啟用,產生負調節介質,進而限制調定點的進一步上移和體溫的上升,體溫再一次達到了穩定,處於高溫持續期的人們,不會感覺到寒冷,反而因為毛細血管的擴張,會感覺到酷熱,雞皮疙瘩也消失了,另外會覺得面板和口脣比較乾燥。

發熱持續一定時間後,隨著啟用物被控制或消失,內生致熱原及增多的介質被清除或降解,調定點會迅速或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體溫也相應被調控下降至正常,這個階段就是體溫下降期,而這時候的人體溫度還是高於調定點的,於是機體開始加強散熱,減少產熱,往往表現為大汗淋漓,嚴重者可能會引起脫水,產生休克。

發熱的溫度越高,病情越嚴重嗎?不一定!

我們知道發熱的時候,在整個病程中體溫的變化往往可反映病情的程序。體溫超過 39 ℃ 稱為高熱,若持續較長時間,對人體可能造成損害。正由於此,人們往往認為熱度越高,病情就越重。其實,這種看法並不全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2]中有提到,重症、危重症感染者病程中可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而部分感染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當病原體侵入的時候,發熱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性反應,如果機體嚴重衰竭,反應能力低下,則會出現該發熱時不發熱,該高熱時只低熱,甚至出現低體溫狀態。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患者高熱驟然下降,或體溫偏低,並非好事。另外,小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健全,較小的刺激會引起高熱,這也是小兒很容易發熱和高熱的原因,而這種高熱並不代表病情嚴重。

因此,不能單純以體溫高低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

發熱一定是壞事嗎?不一定!

因為發熱是許多疾病的主要症狀,所以往往人們習慣於把發熱和患病劃等號,並認為發熱一定對人體不利。其實不然,發熱不是獨立的疾病,發熱是人體抵禦外界各種致病因子侵入的一種保護性反應,這種外界的致病因子就包括細菌和病毒等。

發熱——精妙的免疫系統自衛反擊戰

我們先來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打戰時敵軍要入侵一個國家,首先得攻入邊防,一旦國家的第一道防線失守,敵軍(例如病毒)就進入了國家內部(人體細胞)。病毒是一種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但是其必須寄存在宿主細胞內才能生存,於是一旦成功打入了宿主細胞內部,便立即開啟了自己的侵略計劃,生產、複製、擴增。病毒在宿主細胞內以一變二、二變四的方式快速複製,在幾個小時內就成百萬倍的複製自己。宿主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

此時,敵人都已侵入國家內部,我們不能就這樣束手就擒,我們得反擊,要麼把敵人趕出去,要麼把敵人消滅掉,所以在病毒複製的過程中,免疫系統就開啟了新的防禦系統,即升高體溫!因為病毒的複製需要一個適宜的環境,即溫度低於 38℃。當超過這個溫度的時候,病毒複製的過程就會受到阻礙,從而複製的速度就會下降;如果是細菌感染了,那麼同樣的,它的繁殖能力會下降。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發熱是人體有防禦能力的表現,它有利於進一步清除病原體,戰勝疾病,促進人體康復。另外,一些疾病引起的發熱還有自己特殊的體溫特點,這也有助於醫生對疾病的確診。因此,不能籠統地認為發熱都是壞事。

總結:

  • 發熱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只是疾病的伴隨症狀,是機體對抗感染的積極行為。
  • 發熱不等於一定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但發熱是一種預警,也應該提高警惕,及時鑑別發熱人群,採取隔離措施,對於疫情防控至關重要。

參考資料

  1. 王建枝,錢睿哲.病理生理學[M].第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9.
  2.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0.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