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齡”新晉媽媽有哪些風險?

美國疾控制中心釋出的一份報告證實,越來越多的年長女性懷孕。2003 年,30~34 歲女性的生育率僅增加了 4%,而 40~44 歲之間女性的生育率增長了 5%。

但是,僅僅因為我們能夠在高齡生產,就應該去這樣做嗎?醫生說這是一個難解的困局。“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但是現在沒有足夠的醫療資料告訴我們,高齡做母親是不是一件好事;50 歲以上懷孕的女性不多,不足以讓我們清楚瞭解這麼做會發生什麼,”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婦產科和生殖科學主席邁克爾(Michael Brodman)說。

女性生育的核心:卵巢與卵子

支援高齡孕產的原因之一是女性的壽命更長,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健康。邁克爾向美國網際網路醫療健康資訊服務平臺表示,更好的營養、更好的醫療保健、更多關於疾病預防的資訊,以及更好的生活條件,都有助於提高女性的壽命。

然而,這些益處很少會延伸到女性生育能力的核心,卵巢和卵子。

“儘管我們已經提高了壽命,但更年期仍然保持不變。事實上,隨著女性年齡的增長,卵子減少,健康的卵子也隨之減少,”洛杉磯西達賽奈醫療中心生殖醫學中心聯合主任瑪格麗特(Margareta D.Pisarska)說。

這不僅意味著每增大 1 歲懷孕就變得困難一些,並且如果真的想要懷孕,會有很多的潛在風險。“一些最嚴重的先天缺陷,以及 40 歲以後發生流產的主要原因均與卵子質量有關,”紐約大學體外受精、生殖手術和生育專案副主任弗雷德裡克(Frederick Licciardi)說。根據一些估計,40 歲以上女性的流產率可高達 90%。

高齡孕產的風險增加

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延遲懷孕的最佳解決方案通常在於“捐卵”。瑪格麗特表示,“事實上女性在懷孕時年齡越大(即使使用捐贈卵子),出現妊娠併發症的風險也越大,包括早產、妊娠期糖尿病和先兆子癇。”

耶魯大學醫學院婦產科主任查爾斯(Charles J.Lockwood)說,所有這些問題在懷多胞胎時更加複雜,而多胎妊娠在接受體外受精的女性中尤為常見。“當一名 50 歲女性懷了雙胞胎時,她極容易出現早產,因此她至少有一個嬰兒患有嚴重障礙的風險較高,”他說。

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所有這些懷孕風險升高都與母親的年齡直接相關,即使只有 1 歲的差距也會產生很大的差異。

有充分的證據表明,懷孕的風險確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

壽命的影響

更令人不安的是,許多準父母可能無法認識到在 60 多歲和 70 多歲照顧孩子的問題,特別是單身、年長的母親。一個更現實的問題是,有多少人能活得足夠長,來陪伴孩子,如果他們不能,那將如何指導孩子的生活?

查爾斯說:“你可以做很多的測試,評估健康狀況並做出判斷,但依舊不能預測壽命。”雖然捐贈卵子甚至是懷孕本身可能會成功,但查爾斯說,如果這對夫婦沒有準備好應對有孩子後的生活,那麼這一切都沒有多大意義。

“如果你有一個相對短壽命的家族史,你需要考慮這一點,你需要考慮對孩子的經濟和情感支援,特別是如果孩子需要你而你又不在身邊,”查爾斯說。

然而,專家們也承認在 50 多歲時撫養孩子有許多積極的方面。邁克爾指出了人生的價值,以及作為一名年長的父親或母親,你可以傳遞給孩子的東西是寶貴且無價的。

此外,他說,大多數經歷困難的高齡產婦通常都是積極主動的,他們會成為優秀的父母。

高齡孕產的倫理觀

倫理學家和醫學專家都表示,沒有人能夠忽視的一點是,我們瞭解的太少,不僅僅是關於晚期懷孕的健康影響,還有它將如何影響家庭結構以及母親未來的健康。

一些研究已經表明,女性在生第一個孩子和最後一個孩子時年齡越大,患乳腺癌的風險會越高。瑪格麗特也表示擔憂:“通過併發症風險的增加,身體在某種程度上告訴我們,在較晚的年齡懷孕是不適合的。但實際上可能是 10 年甚至 15 年或更久以後,資料才能告訴我們這意味著什麼,以及對於晚期做母親的真實風險情況。”

對於邁克爾來說,最重要的是:“歸根結底,一切都是平等的,在 25 歲生孩子要好於 45 歲生孩子;一次生 1 個孩子好於一次生 3 個;用自己的卵子好於用別人的卵子。但最後讓生活變得有價值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去冒險。”

他說,那些正在冒險年長女性最終會告訴我們,我們是否正在擴大這一生理極限,如果是這樣,我們何時應該停止。

雖然一些生育中心已經拒絕超過 49 歲的患者,但另一些生育中心有更開放的政策,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決定。

需積極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然而,不少專家認為,任何想要在 40 歲後懷孕的女性都應該尋求信譽良好的生育中心的指導,並通過可靠的醫學檢測獲得健康支援,包括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 X 線片、心電圖、血液篩查、家庭和個人健康史。在大多數情況下,醫生說心理特徵分析和至少一次與生殖精神科醫生或治療師的會面,可以幫助一對夫婦進一步確定高齡育兒是否真的適合他們。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