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埃博拉病毒病?埃博拉病毒病(EVD),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潛伏期 2~21 天,患者可能會突然發燒、肌肉無力、肌肉疼痛、頭痛和喉嚨痛。其次是嘔吐,腹瀉,皮疹,腎和肝功能受損,在某些情況下還包括身體內部和外部出血。EVD 的平均病死率約為 50%。
  • 患病情況如何?亞洲埃博拉病毒病多為輸入性散發病例,我國暫無發病的報道。目前未發現埃博拉病毒病的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但該病傳播途徑為體液傳播,蚊蟲活躍季節(夏季)可能較容易發病,發病率與發病趨勢不詳。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呢?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本病的危險因素是出入爆發性流行埃博拉病毒病地區。可由疫區攜帶病毒的蝙蝠傳播而被感染,也可通過與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或埃博拉病毒病死者直接接觸而被感染。
  • 埃博拉病毒病有什麼型別?埃博拉病毒病根據埃博拉病毒分型可以分為 5 個亞型:
    • 扎伊爾型,病死率高達 70%~90%;
    • 蘇丹型,病死率為 50%~70%,低於扎伊爾型;
    • 本迪布焦型,死亡率較蘇丹型更低;
    • 象牙海岸型,也叫塔伊森林型,只感染過一個人;
    • 萊斯頓型,只感染猴類,不感染人類。
  • 埃博拉病毒病有什麼症狀?突然發燒,肌肉無力、疼痛、頭痛和喉嚨痛是埃博拉病毒病的主要症狀,其次表現為嘔吐、腹瀉、皮疹、肝腎功能受損等症狀。
  • 埃博拉病毒病如何治療?埃博拉病毒病目前無特效抗病毒治療藥物。治療關鍵點,在於對症治療(如發熱患者降溫治療)和支援治療(休克患者補液治療等)。治療難點,在於治療埃博拉病毒病併發的發熱、腹瀉、肝腎功能損傷和內、外出血等。
  • 埃博拉病毒病有什麼危害?埃博拉病毒病易傳染、病死率高,且即使治癒體內部分體液仍存有病毒,會造成相關部位的功能喪失等病變。
  • 其他要注意的是什麼?我國埃博拉病毒疫苗已經獲批。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從埃博拉病毒病流行區回來,突然發燒:經過 2~21 天的潛伏期後突然開始發燒,可為高熱(超過 38 攝氏度)或低熱(37~38 攝氏度),但多持續不退。
  • 完全肌肉無力,一點力氣都使不上,甚至很難從床上起身。
  • 肌肉痠疼,疲勞無法緩解。
  • 頭痛、喉嚨痛。
  • 嘔吐。
  • 腹瀉。
  • 面板出現丘疹。
  • 發生噁心、厭食、黃疸(小便發黃、眼睛發黃、皮膚髮黃)。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少尿、無尿。
  • 下腹部和後背下部脊柱兩側出現疼痛,難以緩解。
  • 原因不明的出血:面板出血或出現淤青,牙齦滲血或便血等。

建議就診科室

  • 感染科

醫生如何診斷埃博拉病毒病?

當醫生懷疑時埃博拉病毒病時,將通常進行問診埃博拉病毒流行區出入病史,進一步通過血常規、病毒分離、血清學等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問診:詢問患者最近是否出國到非洲旅行,或是否與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見面接觸過,其目的是確認是否有埃博拉病毒流行區出入病史,其意義是幫助確診是否患有埃博拉病毒病。
  • 血常規:抽血化驗送醫院檢驗科,其目的是化驗血中白細胞指標是否偏低(小於 4.0~10× 109個/升),血小板是否減少(小於 10× 109個/升),凝血酶原時間是否延長(大於 13.0 秒),血清澱粉酶是否升高(大於 125 單位/升),其意義是輔助診斷是否有病毒感染。
  • 病毒分離:取發病第一週血樣接種於豚鼠或特定細胞,其目的是擴增病毒用於分離是否存在埃博拉病毒,其意義是確診埃博拉病毒病。
  • 血清學檢查:抽血化驗送醫院檢驗科,其目的是,檢測血中是否產生埃博拉病毒的特異性抗體,其意義是診斷是否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病,以及判斷是既往感染過埃博拉病毒,還是初次感染,或者重症感染爆發。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最近有沒有外出工作或者旅遊?去過哪裡?有沒有和外出旅遊剛剛回國的朋友見面?他去了哪裡?到現在為止幾天了?
  • 有什麼症狀?有沒有發燒?有沒有渾身乏力,肌肉痠痛?有沒有感覺睡醒了還是很累?
  • 有沒有頭痛、喉嚨痛?
  • 有沒有嘔吐、腹瀉,長疹子?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需不需要住院治療?需不需要隔離治療?
  • 我能夠完全治癒嗎?會不會留有後遺症?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日常:埃博拉病毒病患者需要隔離治療,如果還有症狀未完全治癒不能歸家修養。即使康復歸家,患者部分體液(如精液、母乳)中仍可能含有病毒。男性患者要注意提醒自己的性伴侶,在性行為中做好保護措施,如使用避孕套;哺乳期女性患者要注意不要母乳餵養孩子。
  • 飲食:患者應適量增加一些糖類(補充能量)、維生素 C(如菠菜)、新鮮果蔬(促進腸胃蠕動);儘量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
  • 鍛鍊:適當運動提高免疫力,如每天慢跑一小時等。
  • 其他:忌菸、酒有助於患者的健康。

藥物治療

  • 非甾體類抗炎藥:解熱鎮痛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等,口服使用。目的是解熱鎮痛,鎮靜抗炎,其意義是控制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的發燒和疼痛症狀。
  •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頭孢拉定等,口服用藥。目的是抗菌消炎,意義是治療埃博拉病毒病合併的感染。

其他治療方法

  • 支援治療:及時補液(通過打點滴)和補充電解質(如鈉、鉀等),其目的是防止水、酸鹼性、電解質的平衡紊亂。
  • 提供氧氣療法:其目的是提供充足的氧氣,幫助患者呼吸,其意義是維持機體氧氣的需求。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埃博拉病毒病的病死率較高,缺少相應的症狀治療和基礎支援,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
  • 經過正規治療後,能夠為一部分患者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援,幫助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的康復,可能對生活質量和壽命有所影響。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感染引起的,可由疫區攜帶病毒的蝙蝠直接傳播感染,或通過與感染者,或死於埃博拉病毒病的人類體液直接接觸,而傳播感染。

埃博拉病毒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接觸攜帶病毒動物:是感染埃博拉病毒病最直接的原因,如蝙蝠、果蠅、猿、猴等。
  • 接觸患有埃博拉病毒病,或已死於該病患者的血液或體液:眼睛、口腔、鼻子的破損面板或黏膜接觸過感染者的體液(尿液、唾液、汗液、糞便、嘔吐物、母乳、精液等)。
  • 接觸被患有埃博拉病毒病,或已死於該病患者汙染的物體:眼睛、口腔、鼻子的破損面板或黏膜接觸過被汙染的物體,如有過共用漱口杯等行為,重複使用受汙染的針頭等。
  • 接觸已經康復的埃博拉病毒病男性患者精液:包括口交、陰道性交或肛交。已經康復的男性患者即使已經沒有疾病症狀,甚至在血液中也檢查不到病毒,但精液中仍可能會保留病毒。與其進行性行為的物件可能接觸精液而被傳染。

哪些人容易患埃博拉病毒病?

  • 出入爆發性流行埃博拉病毒病地區。
  • 在疾病流行區維持不好的衛生習慣行為,或受衛生條件限制不能保持清潔,如飯前便後不洗手等。
  • 在疾病流行區機體免疫力下降:如患有感冒等。
  • 衛生工作者:在照料埃博拉病患者、或者與其密切接觸的家人、朋友以及衛生工作者,可能會接觸而被感染,在未採取適當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未帶口罩等),或受到衛生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具有極高的患病風險。例如,在給患者嘔吐後更換床單而未帶手套、口罩的人群。
  • 疾病流行區居民:埃博拉病毒對與感染者保持密切接觸(1 米以內)的民眾有一定感染能力。
  • 有多個性伴侶或性生活混亂者:接觸已經康復的埃博拉病毒病男性患者精液,可能會導致感染。有多個性伴侶或性生活混亂,可能會導致對性伴侶的病史不瞭解,而不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如性生活過程中使用避孕套等。

突然發燒,肌肉無力、疼痛、頭痛和喉嚨痛是埃博拉病毒病的主要症狀,其次表現為嘔吐、腹瀉、皮疹、肝腎功能受損等症狀。

埃博拉病毒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埃博拉病毒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 突然發燒:經過 2~21 天的潛伏期後突然開始發燒(體溫大於 37 攝氏度),多持續不退,是埃博拉病毒病最主要的症狀。
  • 肌肉無力:一點力氣都使不上,甚至很難從床上起身。
  • 肌肉疼痛、疲勞:表現為肌肉痠疼,無法緩解。
  • 頭痛、喉嚨痛。
  • 嘔吐。
  • 腹瀉。
  • 皮疹:面板出現丘疹。
  • 肝功能受損:肝功能受損可表現為噁心、厭食、黃疸(小便發黃、眼睛發黃、皮膚髮黃)等症狀。
  • 腎功能受損:腎功能受損可表現為少尿、無尿等。
  • 腹痛:下腹部和後背下部脊柱兩側出現疼痛,難以緩解。
  • 原因不明的出血:面板出血或出現淤青,牙齦滲血或便血等。

埃博拉病毒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心肌炎
  • 細菌性肺炎
  • 睪丸炎
  • 化膿性腮腺炎
  • 聽力喪失或耳鳴
  • 眼結膜炎
  • 多臟器衰竭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不要在夏天蚊蟲活躍季節去非洲旅行。未發現埃博拉病毒病的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但該病傳播途徑為體液,可能蚊蟲活躍季節較容易發病。
  • 在疾病流行區維持較好的衛生習慣行為,如在接觸環境後及時使用消毒液為雙手消毒等。
  • 平時加強身體鍛鍊,增強免疫力,如堅持慢跑等。
  • 衛生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好防護工作,如戴好口罩、手套等,同時在接觸患者體液、血液等後及時做好消毒工作。醫院要注意使用一次性的注射器等,防止交叉感染。使用非一次性醫療器材等時,最好每次進行高壓消毒。
  • 疾病流行區居民要維持較好的衛生習慣行為,如在接觸環境後及時使用消毒液為雙手消毒等。
  • 要進行安全、健康的性行為,如及時溝通了解雙方的傳染病史,在性行為過程中使用避孕套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