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褥感染: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產褥感染是指產婦在分娩及產褥期【指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恢復至正常未孕狀態(乳腺除外)所需的一段時期,通常為 6 周】生殖道受病原體侵襲,引起的區域性或全身感染,其發病率約 6%[1]。產褥感染三大主要症狀是發熱、疼痛和異常惡露,同時由於感染部位、程度、擴散範圍不同,其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1]。由於產褥感染對產婦危害性大,是導致產婦死亡的四大疾病之一[2],所以但凡產婦在產後出現發熱症狀,要首先考慮產褥感染。

  • 產褥感染以 β- 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感染最常見,且多為混合感染[1][2]
  • 發熱、疼痛、異常惡露,是產褥感染的三大主要症狀[1]。由於感染部位、程度、擴散範圍不同,產褥感染的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
  • 存在相關症狀的產婦,一定要及時就診,尤其是對產後發熱者,要首先考慮產褥感染。
  • 醫生會通過詳細詢問病史、全身及區域性體格檢查、B 超等輔助檢查、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來確診產褥感染及評估其嚴重程度。
  • 一旦診斷產褥感染,原則上要儘快應用廣譜、足量、有效的抗菌藥物,然後根據感染的病原體來調整抗菌藥物治療方案;對於膿腫形成或宮內殘留感染組織者,應積極手術處理感染灶[1][2]
  • 雖然產褥感染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疾病之一[2],但積極有效的治療完全有望挽救患者性命。
  • 產褥感染患者要注意加強營養,增強體質,採用半臥位利於惡露引流。
  • 預防產褥感染,要保持外陰清潔,臨產前 2 個月要避免性生活和盆浴;必要時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當產後出現前述任何症狀時,都要及時就醫,包括:
    • 發熱
    • 會陰部或腹部疼痛
    • 異常惡露
    • 陰道產傷者傷口紅腫、化膿
    • 噁心、嘔吐、腹脹
    • 腹瀉、裡急後重
    • 排尿困難
    • 下肢疼痛、腫脹、皮膚髮白

就診科室:

  • 婦產科

醫生如何確診產褥感染?

  • 病史:詳細詢問病史及分娩過程。
  • 全身及區域性檢查:仔細檢查腹部、盆腔、會陰傷口,確定感染部位和嚴重程度。
  • 輔助檢查:
    • 血清 C- 反應蛋白:該指標升高對早期感染有輔助診斷價值;
    • B 超、CT、磁共振(MRI)檢查有助於明確感染部位。
  • 確定病原體:
    • 對可疑感染部位留取分泌物標本和抽血,並進行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
    • 也可通過免疫檢測法(包括病原體抗原和特異性抗體檢測法)來快速確定病原體。

醫生可能會問哪些問題?

  • 採取的是哪種分娩方式?
  • 分娩過程中有無產程延長、陰道損傷等特殊情況出現?
  • 如果是剖宮產,產後傷口癒合情況如何?
  • 孕期衛生情況如何?有無臨產前性生活?
  • 孕期身體情況、營養如何?孕期是否貧血?
  • 有無糖尿病等慢性病?
  • 目前症狀最早發生時間、持續時間分別是多久?
  • 目前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比如發熱,最高達多少度)?
  • 除了目前症狀,還有沒有其他不適?
  • 既往有沒有藥物過敏史(特別是青黴素、頭孢等抗菌藥物)?

需要重點向醫生諮詢的問題有哪些?

  •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這些症狀,是否是產褥感染?
  • 需要做哪些檢查來明確診斷並判斷病情程度?
  • 需要採取怎樣的治療方式?
  • 採取有效治療後,通常情況下預期多久能恢復正常?
  • 治療期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 如何預防以後再發生產褥感染?
  • 加強營養,增強體質;
  • 採取半臥位,以利於惡露引流,同時可使炎症侷限於位置較低的盆腔,減少炎症擴散;
  • 在應用肝素治療期間,要多注意是否有異常的皮下淤血、牙齦出血等情況。

一旦診斷產褥感染,醫生一般會盡快應用廣譜、足量、有效的抗菌藥物,然後根據感染的病原體來調整抗菌藥物治療方案;另外,對於膿腫形成或宮內殘留感染組織者,醫生會積極手術處理感染灶[1]

應用抗菌藥物

  • 在尚未能確定病原體時,醫生會根據症狀,經驗性選用廣譜高效的抗菌藥物;
  • 待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確定病原體和敏感的抗菌藥物後,醫生會根據檢測結果調整抗菌藥物型別和劑量;
  • 對於中毒症狀嚴重的患者,醫生還可能會在短期內加用適量的糖皮質激素,以提高機體應激能力。

胎盤、胎膜殘留處理

  • 醫生在使用抗感染藥物的同時,還會徹底清除宮腔內殘留物;
  • 在早期,醫生會先行宮內感染組織鉗夾術,待感染徹底控制、體溫恢復正常後,再徹底清宮,以避免早期因刮宮引起感染擴散、子宮內膜破壞和子宮穿孔。

手術治療

  • 對於有會陰傷口、腹部切口感染形成膿腫者,醫生會及時切開引流;
  • 有盆腔膿腫者,醫生可能建議穿刺引流,或切開引流;
  • 子宮嚴重感染、藥物治療難以控制者,應及時行子宮切除術,以避免膿毒血癥等危及生命的情況發生。

抗凝治療

  • 發生血栓性靜脈炎時,要採取抗凝治療,通常採用靜脈輸注肝素鈉的療法,目的是溶栓、疏通堵塞的血管,避免肢體壞死等嚴重併發症;
  • 用藥期間需監測凝血功能;目的是避免發生凝血功能異常引發腦出血等嚴重的用藥不良反應。

支援療法

  • 加強營養並補充蛋白質、維生素,增強全身抵抗力;
  • 病情嚴重、貧血者,可多次少量輸血以增加抵抗力。

產褥感染常見的誘因(危險因素)包括[1]

  • 產婦體質虛弱
  • 營養不良
  • 孕期貧血
  • 孕期衛生不良
  • 胎膜早破:完整的胎膜就像一道屏障,能抵禦病原體的入侵,胎膜破裂會導致陰道內病原體入侵感染,進入宮腔並進一步侵犯輸卵管、盆腔、腹腔,乃至經血形成全身感染。

產褥感染常見的病原體有:

  • 需氧菌:β- 溶血性鏈球菌、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屬、變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等
  • 厭氧菌:消化鏈球菌、消化球菌、脆弱類球菌、產氣莢膜梭菌等
  • 解脲支原體、人型支原體
  • 沙眼衣原體

產褥感染最常見的病原體是 β- 溶血性鏈球菌,且多為該病原合併其他病原體的混合感染。

上述病原體入侵機體導致產褥感染的途徑有如下兩種:

  • 外源性途徑:指外界病原體進入產道導致感染,主要通過醫務人員消毒不嚴或被汙染的衣物、用具、各種手術器械及產婦臨產前性生活等途徑侵入機體。
  • 內源性途徑:在正常孕婦的生殖道記憶體在許多微生物,它們平時並不致病,但當孕產婦抵抗力降低、病原體數量和毒力增加時,這些非致病微生物可轉變為致病微生物而導致感染。

發熱、疼痛、異常惡露,是產褥感染三大主要症狀。由於感染部位、程度、擴散範圍不同,產褥感染的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1]

急性外陰、陰道、宮頸炎:

  • 通常因分娩時會陰部損傷所致;
  • 症狀:會陰部疼痛,坐位尤重,可伴低熱;區域性傷口紅腫、發硬、傷口裂開,壓痛明顯,伴膿性分泌物流出。

子宮感染:

  • 包括急性子宮內膜炎和子宮肌炎,兩者常伴發;
  • 症狀:腹痛、惡露增多呈膿性,有臭味,子宮壓痛明顯,子宮復舊不良(子宮復舊是產褥期母體重要變化,子宮於產後 10 日內降入骨盆腔內,產後 6 周恢復至未孕狀態);可伴高熱、寒戰、頭痛。

急性盆腔結締組織炎和急性輸卵管炎:

  • 症狀:下腹痛伴肛門墜脹,可伴寒戰、高熱、脈搏過快、頭痛;
  • 查體可發現下腹、子宮旁壓痛、肌緊張,有時可觸及炎性包塊。

急性盆腔腹膜炎及瀰漫性腹膜炎:

  • 炎症發展擴大,全身中毒症狀明顯,高熱、噁心、嘔吐、腹脹,查體發現下腹部明顯壓痛;
  • 可在直腸子宮陷凹形成侷限性膿腫導致腹瀉、裡急後重(表現為下腹部不適,很想解大便,卻無法一洩為快)、排尿困難;
  • 若在急性期治療不徹底可發展成盆腔炎性疾病後遺症而導致不孕。

血栓性靜脈炎:

  • 常發生於產後 1~2 周,症狀為持續數週、反覆發作的寒戰、高熱;
  • 發生於下肢的血栓性靜脈炎,表現為弛張熱(指體溫常在 39℃ 以上,波動幅度大,24 小時內波動範圍超過 2℃,體溫最低時仍高於正常);
  • 下肢血栓性靜脈炎多見於單側肢體,除了發熱,還有持續性疼痛、區域性靜脈壓痛或觸及硬索狀、下肢水腫、皮膚髮白等症狀。

膿毒血癥:

  • 表現為持續高熱、寒戰、全身明顯中毒症狀,多個器官受損,可危及生命。
  • 產褥感染是導致孕產婦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其他三個原因分別為:產後出血、妊娠合併心臟病、子癇)[2]。對產後發熱者,首先考慮產褥感染。
  • 注意孕期衛生,保持外陰清潔;
  • 臨產前 2 個月避免性生活和盆浴;
  • 及時治療外陰陰道炎及宮頸炎症;
  • 儘量避免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產道損傷與產後出血等;
  • 必要時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預防感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