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息肉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腸道息肉係指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贅生物,若數目多於 100 顆且分佈廣泛,並具有特殊臨床表現者,則稱之為腸道息肉病。

  • 常見的腸道息肉病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Gardner 綜合徵、Turcot 綜合徵、幼年性息肉病、Peutz-Jeghers 綜合徵(PJS)、Cowden 綜合徵、Cronkhite-Canada 綜合徵等。病理分型上分為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及化生性息肉等。
  • 腸道息肉病的發生、發展與遺傳因素、飲食和伴隨疾病有關。
  • 多數腸腺瘤性息肉起病隱匿,無任何症狀,少數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和黏液,多為稀便,排便次數增多,還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偶有腹痛、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
  • 醫生主要依據臨床症狀,結合直腸指檢、結腸鏡和鋇劑灌腸等檢查結果診斷腸道息肉。
  • 腸道息肉病的治療因人因病而異,無症狀時複查即可,但症狀嚴重、影響正常日常生活或懷疑惡變時,則必需手術治療。關於手術治療方法,目前主張內鏡下息肉切除和病變腸管切除。

腸道息肉病有一定的遺傳性,因此,對於有家族史者,需定期就醫檢查。如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體檢發現腸道息肉。
  • 有家族史。
  • 出現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和黏液,稀便,次數增多,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腹痛、消瘦、貧血等症狀。

建議就診科室

  • 結直腸外科
  • 腔鏡科

醫生如何診斷腸道息肉病?

醫生主要依據症狀,結合直腸指檢、結腸鏡和鋇劑灌腸等檢查結果,診斷腸道息肉。直腸指檢對於好發於直腸部位的息肉病有一定意義,大部分患者檢查可見指套染血。大便隱血試驗對腸道息肉檢出有一定的意義。結腸鏡和鋇劑灌腸對腸道息肉的檢出具有重要意義。

  • 直腸指檢。對於好發於直腸部位的息肉病有一定意義,大部分患者檢查可見指套染血。
  • 大便隱血試驗。其診斷意義有限,許多患者也不易被檢出,如果陽性,可提供進一步檢查的線索。
  • 結腸鏡。結腸鏡結合病理檢查是診斷腸道息肉病的最準確檢查方法。腸鏡不僅可以直接觀察腸黏膜的微細病變,而且可通過組織活檢確定病變的性質,因此是發現和確診腸息肉的最重要手段。內鏡檢查發現的息肉均須作活檢,以瞭解息肉的性質、型別以及有無癌變等情況。
  • X 線鋇劑灌腸。X 線鋇劑灌腸雖能通過鋇劑的充盈缺損敏感地發現腸道息肉,但對病變常常不能正確分類和定性,且對直腸下段及<1 cm 的息肉容易漏診。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何時發現,最早發現時息肉的部位、數量、大小?
  • 是否定期複查,複查期間有何變化,息肉是否增大、增多?
  • 是否有不適症狀,有何不適症狀,是否用藥治療,用何種藥物治療,療效如何?
  • 是否有家族史?
  • 是否吸菸、飲酒?
  • 有無高脂血症病史?
  • 有無幽門螺桿菌感染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何會患腸道息肉病?
  • 如何預防腸道息肉病?
  • 多久複查一次?複查首選何種檢查?
  • 什麼情況下需對腸道息肉病進行治療?
  • 腸道息肉病的治療包括哪些方法,是否適用於我的情況?
  • 治療後有何注意事項?如何複查?

定期複查是及時發現息肉惡變的重要途徑。

腸道息肉病術後也要注意複查,定期行腸鏡檢查。

腸道息肉病的治療因人因病而異,無症狀時複查即可,但症狀嚴重、影響正常日常生活或懷疑惡變時則必需手術治療。目前主張內鏡下息肉切除和病變腸管切除。

藥物治療

  • 非甾體抗炎藥。研究多認為,非甾體抗炎藥對腸息肉有保護作用,可預防腸道息肉的發生及降低複發率。
  • 激素。激素治療能改善某些腸道息肉病患者臨床症狀,但仍需進一步研究。

內鏡治療

根據息肉大小和形態不同,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可採用高頻電圈套切除術、高頻電熱凝固消融術、氬離子凝固消融術、高頻電熱鉗除術等。

手術治療

對於不同的息肉病患者,病變腸管切除術的手術方式及病變切除範圍不盡相同。目前外科治療幼年性息肉病的方法是切除全部病變腸管,但儘可能保留肛門括約肌功能。當出現嚴重併發症、息肉合併重度不典型增生改變甚至癌變及息肉無法用內鏡摘除時,均需考慮手術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由於腸道息肉特別是腺瘤性息肉已被學者公認為癌前病變,所以,定期複查是防止息肉惡變的重要一環。腸道息肉病術後隨訪應被予以重視,定期行腸鏡檢查。女性患者還應定期複查婦科 B 超、宮頸塗片等,以進一步監測疾病進展。腸道息肉病術後定期全面隨訪是早期發現並治療息肉惡變的最好方法。

腸道息肉病的發生、發展與遺傳因素、飲食和伴隨疾病有關。

腸道息肉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基因突變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攜帶家系遺傳的 APC 突變基因。
  • 黑斑息肉病的主要突變基因是 LKB1/STK11。
  • Peutz-Jeghers 綜合徵(PJS)可有明確或可疑的家族史;
  • Gardner 綜合徵是 APC 基因 5 號染色體 q21 突變引起;
  • 幼年性息肉病與 SMAN4 及 BMPR1A 轉錄子的缺失或突變有關。

生活習慣及飲食

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高脂肪攝入等是疾病發展的危險因素,與腸道息肉的發生相關。

葉酸攝入不足

葉酸攝入不足易促使腸道息肉發生。

代謝異常

代謝異常是大腸息肉形成的危險因素,尤其肥胖是腺瘤性息肉發生的危險因素。高脂血症發病率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佔 58%,可能與結腸腫瘤的發生有關。

幽門螺桿菌感染

目前有研究認為,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大腸息肉的發生具有相關性,可促進息肉生長。

胰島素

血清胰島素水平與遠端增生及腺瘤性息肉的發生相關。

哪些人容易患腸道息肉病?

  • 有家族史者。
  • 肥胖者。
  • 吸菸者。
  • 飲酒者。
  • 高脂肪飲食者。
  • 葉酸攝入不足者。
  • 高脂血症者。
  • 幽門螺桿菌感染者。

腸道息肉病患者症狀可不典型。多數起病隱匿,無任何臨床症狀。少數表現為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和黏液,稀便,次數增多,還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偶有腹痛、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少數患者可出現腸套疊等急性症狀。

腸道息肉病有哪些症狀?

  • 多數腸道息肉起病隱匿,無任何臨床症狀。
  • 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帶血和黏液,性狀為稀便,排便次數增多,還有不同程度腹部不適。
  • 偶有腹痛、消瘦、貧血等全身症狀。
  • 少數患者可出現腸套疊等急性症狀,表現為腹痛、嘔吐等。

腸道息肉病的併發症有哪些?

腸道息肉多半是良性腫瘤,早期並沒有特別明顯的不適症狀。當各種危險因素不斷刺激息肉時,易導致細胞異常凋亡或異常增生,最終可能引起癌變。

腸道息肉病常見併發症有:

  • 腸道梗阻
  • 腸癌

在日常生活中,可通過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飲食,治療伴隨疾病等預防腸道息肉病。

  • 通過平衡飲食、改變生活方式,有助於降低腺瘤性息肉的發生危險,蔬菜、乾果、糙米、豆類等是避免發生腸道息肉的保護性因素。
  • 大蒜有助於預防腸道息肉發生,預防機制值得進一步探討。
  • 增加運動也可以降低腸道息肉的發生率。
  • 適當補充葉酸,食用蔬菜、水果等。
  • 避免肥胖、降低血脂。
  • 積極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
  • 對於有家族史者,應每年行腸鏡檢查,如有異常,應立即處理。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