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骨髓炎是骨中的感染。感染可以通過血流或從附近的組織擴散到達骨頭。如果受傷使骨骼暴露於細菌,感染也可能從受傷的骨骼處開始。在兒童中,骨髓炎通常影響腿和上臂的長骨。成年人更容易在構成脊椎的骨骼(椎骨)中出現骨髓炎。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如果患有足部潰瘍,他們的腳上可能會出現骨髓炎[1]

  • 大多數骨髓炎病例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其次是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致病菌系通過血源進行傳播。
  • 近期存在外傷史或骨科手術史、迴圈障礙、免疫系統受損均為骨髓炎發病的風險因素。
  • 以往急性血源性骨髓瘤死亡率高,抗生素出現後,死亡率已明顯下降。如早期得不到正確診斷與治療,急性血源性骨髓瘤往往演變為慢性骨髓炎,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是脊髓炎康復的關鍵。
  • 治療分為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全身輔助治療和區域性輔助治療。
  • 大多數人需要手術去除已經死亡的部分骨骼;還可選擇靜脈注射強效抗生素治療,通常至少需要 4~6 周。
  • 骨髓炎治療後的隨訪特別重要。即便在醫院已經完成治療,仍然需要配合醫生做出院後的治療隨訪。

如果出現骨髓炎的症狀,請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首先會詢問病史並進行體格檢查。接下來醫生會進行一些輔助檢查,比如通過 X 射線尋找病變部位。如果醫生確定患有骨髓炎,下一步會確定治療方案。

何時應就診?

在出現提示骨髓炎的表現時,應去醫院就診,這些表現可以包括[1]

  • 疼痛,腫脹,區域性區域發熱;
  • 侷限性壓痛;
  • 孩子感覺到不舒服,煩躁不安,不喜歡使用他們患病一側的手臂或腿;
  • 發熱、嘔吐。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 骨科
  • 血液科
  • 放射科

醫生是如何診斷骨髓炎的[1]

骨髓炎的評估和診斷包括:病史、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1]

  • 採集病史:包括詢問症狀出現時間、症狀特點[1]
  • 體格檢查:記錄陽性體徵。
  • 影像學檢查:X 線檢查出現病變區域,同時做 CT 檢查和 MRI 檢查。發病 7~10 天內,可以表現為肌肉間隙模糊,消失,皮下組織與肌肉間的分界不清。
  •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增高,血沉加快,血中 C 反應蛋白水平升高。因為出現膿腫需要做區域性膿腫分層穿刺。
  • 特殊檢查:有條件的醫院會加入核骨素顯像,便於顯示出病變部位,但不能用於定性診斷。

醫生可能會問哪些問題?

  • 有哪些異常的症狀?
  • 首次出現這些症狀是什麼時候?
  • 症狀持續存在還是偶爾出現?
  • 這些症狀對你有什麼影響?
  • 哪些情況能改善這些症狀?
  • 哪些情況會惡化這些症狀?
  • 是否去其他醫院就診過,做了哪些檢查,檢查結果是什麼?
  • 服用過哪些藥物,效果怎麼樣?

需要諮詢醫生的問題?

  • 我的這些症狀是什麼引起的?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
  • 我的病情嚴重嗎,會不會越來越差?
  • 都有什麼治療方法,各有什麼利弊?
  • 您推薦怎麼治療?
  • 這些治療會出現什麼副作用?
  • 治療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項?
  • 如果治療沒有效果,我該怎麼辦?

骨髓炎治療後的隨訪特別重要。即便在醫院已經完成治療,仍然需要配合醫生做出院後的治療隨訪。

生活中有什麼注意事項?

  • 按照醫囑,在家中按時服藥,並定期去醫院複診。
  • 如果出現任何新的症狀或原有症狀再次出現,請立即去醫院就診。
  • 接受外科手術引流出膿液後,需要再次抽血複查,避免重複感染。

骨髓炎是如何治療的?

以往急性血源性骨髓瘤死亡率高,抗生素出現後,死亡率已明顯下降。如早期得不到正確診斷與治療,急性血源性骨髓瘤往往演變為慢性骨髓炎,早期診斷與正確治療是脊髓炎康復的關鍵。可以分為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全身輔助治療和區域性輔助治療。

  •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骨髓炎一般使用抗生素。通常會使用抗生素 4~6 周。如果有嚴重感染,則該過程可能會持續 12 周。懷疑是骨髓炎的患者在發病 5 天內使用抗生素往往可以控制炎症。症狀好轉後仍需足量完成抗生素療程。
  • 手術治療[1]引流膿液,減少膿毒症症狀;阻止急性骨髓炎轉變為慢性骨髓炎,手術治療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療後 48~72 小時內。
  • 全身輔助治療[1]在出現高熱時降溫,補液,補充熱量。患者出現化膿時往往有貧血,可隔 1~2 天輸少量血治療,以增加病人抵抗力。也可用些清熱解毒的中藥。
  • 區域性輔助治療[1]肢體可作面板牽引或石膏託固定。其目的是止痛,防止關節攣縮畸形並防止病理性骨折。

大多數骨髓炎病例是由葡萄球菌引起的,這種病菌常見於面板上或甚至健康人的鼻腔中。細菌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入骨骼。

  • 其他部位感染 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如上呼吸道感染、毛囊炎、泌尿生殖系統感染等部位,經血液迴圈播散至骨骼。
  • 創傷後感染 開放性骨折或骨折手術後出現感染。
  • 臨近感染灶 臨近骨骼的軟組織感染,感染蔓延至骨骼。如膿性指頭炎引起指骨骨髓炎,慢性小腿潰瘍引起脛骨骨髓炎,糖尿病引起足部骨髓炎。

風險因素

如果存在以下風險因素,必須及時關注自身有無相關骨髓炎的症狀出現。

  • 近期存在外傷史或骨科手術史:嚴重骨折或深度穿刺傷口會使感染灶的細菌進入骨骼或附近組織。手術修復骨折或更換磨損的關節可能會意外開啟細菌進入骨骼的路徑。同時醫療美容整形中植入假體也是感染的危險因素。
  • 迴圈障礙:血管受損或阻塞時,人體的抗感染細胞無法合理分配,導致感染擴大。小創口有機會發展為深部潰瘍,使深部組織和骨骼受到感染。損害血液迴圈的疾病包括糖尿病控制不佳、外周動脈疾病、鐮狀細胞病。需要靜脈輸入導管或導管的問題也可損害血液迴圈。
  • 免疫系統受損:若免疫系統受到醫療或藥物的影響,則骨髓炎的風險大幅增加。這些包括包括化療,糖尿病控制不佳、皮質類固醇、腫瘤壞死因子(TNF)抑制劑以及非法藥物。特別是非法藥物,因為注射非法藥物無法保證使用無菌針頭注射,並且在注射前不對面板進行消毒,注射非法藥物的人患骨髓炎風險最大。

骨髓炎的症狀和體徵包括[2]

  • 發燒或發冷;
  • 幼兒易怒或嗜睡;
  • 感染部位的疼痛;
  • 感染區域腫脹,溫暖和發紅。

有時骨髓炎不會引起體徵和症狀,或者有跡象和症狀難以與其他疾病區分開來。

骨髓炎併發症

  • 骨骼壞死 骨骼中的感染會阻礙骨骼內的血液迴圈,導致骨骼壞死。手術後骨頭可以癒合,去除小塊的死骨。但是如果大部分骨頭已經死亡,可能需要手術切除(截肢)患病肢體以防止感染擴散。
  • 化膿性關節炎 在某些情況下,骨內感染可能會擴散到附近的關節。
  • 增長受損 在兒童中,骨髓炎的最常見部位是在手臂和腿長骨的任一端較軟的地方,稱為生長板。感染骨骼炎的骨骼其正常生長可能會中斷,導致發育受損。
  • 面板癌 骨髓炎可使周圍皮膚髮生鱗狀細胞癌的風險增高。
  • 癤、疔、瘡、癰以及上呼吸道感染都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且最易繼發感染而致血源性骨髓炎的發生。因此需重視預防癤、瘡、癰及上呼吸道感染的預防。
  • 外傷感染包括組織損傷後感染和骨骼損傷後感染,也是引起骨髓炎的常見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積極預防。
  • 對於感染性的疾病,應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 開放性骨折首先要防止感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