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是由立氏立克次體經蜱傳播引起的一種急性地方性傳染病,本病也稱落基山斑點熱,蜱傳斑疹傷寒等。症狀表現有發熱、頭痛和皮疹,重型患者可危及生命。
  • 本病尚缺乏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佈,主要流行於美洲大陸,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哥倫比亞、巴拿馬和哥斯大黎加等,發病高峰季節為夏季,兒童和青年常見。
  • 被立氏立克次體感染的蜱,叮咬人體而發生感染。最主要原因為立氏立克次體感染的蜱叮咬人體而發生感染,或碾碎蜱或接觸蜱糞便時,立氏立克次體也可通過破損的面板和眼結膜進入人體而發生感染。疫區旅遊為該病的危險因素。
  • 發熱、頭痛和皮疹是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最常見的症狀。
  • 主要和關鍵治療是抗感染治療,可選四環素、多西環素、氯黴素等抗生素,毒血癥狀嚴重可酌情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 立氏立克次體毒力強,感染能力強,感染人體幾乎均出現相應症狀表現。如果沒有進行有效病原治療,病死率高,重症患者呈不可逆進行性發展,迅速死亡。
  • 避免蜱叮咬可預防感染,及早有效抗感染治療,可顯著降低疾病危害及死亡率。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持續高熱,伴寒戰;
  • 劇烈頭痛;
  • 全身肌肉和關節疼痛;
  • 皮疹。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少尿:24 小時尿量少於 400 毫升;
  • 氣促、呼吸困難;
  • 心悸、極度疲乏;
  • 耳垂、指端疼痛發黑;
  • 身體一側肢體不能活動。

建議就診科室

  • 感染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病?

2 周內到過蜱存在的地區,或與攜帶蜱的動物有接觸史,或有被蜱叮咬史均是重要流行病學病史,同時結合患者症狀表現,可高度懷疑本病。進一步行血尿常規、面板活檢、免疫學檢查及病原學檢查等可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常規:該檢查目的是明確是否存在感染和貧血,外周白細胞計數可減少。
  • 凝血機制:目的是明確是否存在凝血功能異常,嚴重患者出現纖維蛋白原減少,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凝血酶時間延長。
  • 腦脊液檢查:目的是明確是否存在顱內病變。
  • 免疫學檢查:該檢查對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對早期未明確病因的患者有診斷意義。外-斐反應可出現凝聚反應,間隔 2 周複查凝聚效價可有 4 倍的升高有助診斷。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和補體結合試驗也可出現陽性反應,在 2~3 周後效價有 4 倍的增高有助診斷。
  • 面板活檢:進行免疫熒光抗體試驗,可發現立氏立克次體,試驗過程僅需要 4~6 小時,可在病程的 3~4 天就有陽性結果,目的是早期快速診斷。
  • 病原學檢查:該檢查陽性結果可確診該疾病。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有叮咬史?叮咬部位是否有潰瘍、焦痂?
  • 近期去過什麼特殊地方?包括可能有鼠類出沒的角落?
  • 發熱有什麼特點?是持續高熱嗎?能否自行退熱?
  • 皮疹特點是什麼?皮疹出疹順序規律嗎?
  • 有無區域性壞死表現?病程中是否心悸、呼吸困難、尿少等症?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疾病會不會傳染給周圍的人,通過什麼方式傳播?
  •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麼?
  • 疾病會持續多久?
  • 什麼治療方法最有效?
  • 能否徹底治癒?
  • 是否會留下後遺症?
  • 目前出現了什麼併發症?會怎麼發展?

懷疑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後應積極住院留觀,配合檢查及治療,確保休息和營養,留意病情變化。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臥床休息,保持面板乾燥,大量出汗時勤換衣物,儘量穿棉質寬鬆衣褲。
  • 高熱期間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皮疹變化,是否有面板出血疹及指端等部位壞死疼痛,不適及時反饋給醫生。
  • 用藥注意事項:患者會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用藥物期間要需注意藥物相關不良反應,若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情況,在症狀輕可耐受範圍內可繼續服用藥物,密切觀察;若出現面板瘙癢、蕁麻疹等症,應及時停藥;若熱退後再次高熱,出血面板瘀斑等症,需警惕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或再發其他感染。
  • 定期複查:患者在服用藥物期間,應該遵醫囑到醫院複查,由醫生判斷病情,複查血常規等指標。
  • 若遺留有後遺症,如肢體癱瘓,可在康復科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鍛鍊。若反覆發作大炮性紅斑,可面板科就診對症治療。
  • 飲食:在使用抗生素期間,應該注意飲食上營養、清淡、容易消化,多吃優質蛋白食物,如雞蛋、豆類、瘦肉等,少吃或不吃辛辣食物,限制動物內臟、油炸、燒烤以及油膩食物。
  • 運動:病情好轉後可室內活動。日常患者應加強鍛鍊,選擇慢跑、羽毛球、健身操等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次運動需大於 30 分鐘,每週運動 3~5 次。

病因明確,直接進行病原治療。可選四環素、多西環素、氯黴素等抗生素。

藥物治療

  • 多西環素、四環素:為病因治療首選用藥,用於直接消滅感染的病原體。一般患者病原治療 2~3 天體溫下降,抗菌藥物療程為 6 天。
  • 阿奇黴素、羅紅黴素、氯黴素:次選藥物,直接消滅感染病原體,因肝功能異常、8 歲以下嬰幼兒、孕婦或哺乳期婦女不能用四環素、多西環素,可選阿奇黴素。不良反應:均為快速抑菌劑,主要不良反應為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可見過敏反應、肝損傷、白細胞減少等。
  • 根據需要補充水和電解質(氯化鉀口服液等)
  • 使用退熱藥,如布洛芬等。
  • 激素衝擊治療:中毒症狀重、早期器官功能受損明顯,在病原學治療的基礎上可酌情適量使用糖皮質激素,如甲潑尼龍、地塞米松等。

其他治療方法

  • 支援療法:提供足夠營養和熱量,保護重要臟器功能。
  • 減輕症狀:物理降溫,如溫水擦浴、置冰袋於腋下。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有效病原治療,病死率可達 20%~30%。暴發型患者呈不可逆進行性發展,可在 3~5 天內死亡。
  • 經過及時有效的抗菌藥物,可治癒並有效降低病死率。部分嚴重患者因血栓形成導致供血部位缺血壞死,病情恢復後可有耳聾、視力下降、肢體癱瘓和反覆發作的大皰性紅斑等後遺症。

本病最主要原因為立氏立克次體感染的蜱叮咬人體而發生感染,或碾碎蜱或接觸蜱糞便時,立氏立克次體也可通過破損的面板和眼結膜進入人體而發生感染。

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明確,由立氏立克次體感染致病。

哪些人容易患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病?

人群普遍易感,凡有接觸感染蜱的機會,均有可能感染。

  • 在牧場、灌木、草地和住宅區等蜱隱蔽區域活動人群。
  • 誤輸被汙染的血液。
  • 立克次體斑疹熱流行區人群。
  • 實驗室內研究人員:吸入被汙染的氣溶膠而受感染。

發熱、頭痛和皮疹是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最常見的症狀,4% 的病人出現面板壞死或壞疽,這是損傷微迴圈的典型表現。壞疽常出現在指(趾)或肢體末端;重症患者可出現心悸(心臟不適)、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

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 前驅症狀:潛伏期 2~14 天,平均為 7 天,表現為食慾減退、疲倦、四肢無力和畏寒等症狀。
  • 發熱:突然起病,體溫急劇上升到 39~40 攝氏度,嚴重者可出現 41 攝氏度以上的超高熱。伴有寒戰、劇烈頭痛、全身肌肉和關節疼痛、畏光和眼球后痛。未經病原治療發熱持續不退,發熱病程可達 2~3 周。
  • 皮疹:多數患者發熱 3~4 天后出現皮疹,皮疹初見於手腕和踝部,後擴充套件到手臂、雙足、胸腹部和頜面部。皮疹形態為粉紅色斑疹,直徑 2~5 毫米。出疹 2~3 天后,皮疹融合轉變為紅色或紫色。恢復期皮疹逐漸消退,在手掌、足底、踝周和腋窩的皺褶處皮疹變為瘀點,形成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皮疹的特徵性分佈。皮疹消退後可有短暫的色素沉著和糠皮樣脫皮。
  • 神經系統改變:聽力降低、煩躁不安、表情淡漠、偏癱(表現為同一側肢體、面部肌肉的運動障礙)等。

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心力衰竭;
  • 腎衰竭;
  • 耳聾;
  • 視力下降;
  • 肢體癱瘓;
  • 反覆發作的大皰性紅斑。

立氏立克次體斑疹熱是一種地方性急性傳染性疾病,避免蜱叮咬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臨時需要進入疾病流行區,做好個人防護,野外工作應穿防護服,儘量紮緊袖口、褲口,在外露的部位使用乙醯苯胺丁酯等驅避劑,可口服多西環素預防。
  • 牧場、灌木、草地和住宅區蜱隱蔽的地方可使用 2% 馬拉硫磷溶液噴灑滅蜱。
  • 雞胚卵黃囊疫苗有部分保護作用,能延長潛伏期,縮短熱程,減輕病情,但不能防止發病。
  • 如非必要,避免輸血。
  • 疾病流行區人員注意做好個人防護,野外工作應穿防護服,口服多西環素預防。發現受感染徵象及時治療。
  • 實驗室內研究人員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穿防護服。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