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血管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食管血管瘤是發生在食管的一種罕見的良性腫瘤,起源於間葉組織(屬於胚胎結締組織,間葉細胞能分化成多種細胞),瘤體內為血管樣結構。
  • 該病發病率很低,因此沒有流行病學資料。紐約醫學院 10 年間屍檢資料顯示患病率為 3/19982。文獻報道多為個案,美國梅奧診所發現,在 106 例胃腸道血管瘤中只有 2 例為食管血管瘤。各年齡段人群均可發病,食管上、中、下段均可發病,男女發病率類似。
  • 該病病因不明確。
  • 按腫瘤組織結構可分為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靜脈血管瘤、淋巴管瘤、肉芽腫型血管瘤和血管球瘤。本病屬良性腫瘤,不進行分期。
  • 該病發病過程隱匿,一般缺乏特異性症狀。主要症狀是吞嚥困難和出血。
  • 本病無有效的藥物治療,主要採用手術治療。主要的手術方式有內鏡下切除術和食管切除術。治療的關鍵在於準確判斷腫瘤性質、避免誤診。治療的難點在於病變程度和範圍不同,需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手術方式。
  • 本病大多數呈緩慢進展,若瘤體較大,可導致吞嚥困難。部分患者可發生腫瘤破裂,導致致命性的大出血。
  • 本病屬於良性腫瘤,進展緩慢,沒有惡變報道。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出現吞嚥困難,或時常出現胸部或上腹部疼痛不適、噯氣等表現。如果出現黑便,更應儘早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嘔血

建議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食管血管瘤?

如果患者出現吞嚥困難,或時常出現胸部或上腹部疼痛不適、黑便,醫生可能初步考慮食管腫瘤的診斷。通常進行胃鏡、上消化道造影、胸部 CT 等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胃鏡檢查:為消化系統疾病常用的檢查,也是食管血管瘤的首選檢查方法。通過此項檢查,醫生可直接觀察腫瘤的大小、部位、範圍、形態、性質等,如果內鏡懷疑食管血管瘤,禁忌行活檢。超聲內鏡能更準確地判斷腫瘤的血流情況、起源層次和侵犯深度,對食管血管瘤的診斷價值高。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由血管壁發育異常所引起的一種遺傳性疾病)患者可有多發性食管血管瘤。
  • 上消化道造影檢查:為消化系統疾病的常用檢查之一。通過此項檢查,可以進一步明確食管病變情況。
  • 胸部 CT 檢查:為胸部疾病常用檢查之一。通過此項檢查,可進一步判斷腫瘤的大小、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係,進一步判斷手術的可行性。
  • 磁共振檢查:也是血管瘤的檢查手段之一,可有幫助判斷腫瘤血管情況、病變範圍。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既往曾患哪些疾病?
  • 得過肝炎嗎?
  • 飲酒嗎?每天飲酒量及飲酒年限如何?
  • 主要有什麼症狀?出現症狀多久了?
  • 是否曾就診?曾接受何種治療?治療效果如何?
  • 曾接受何種檢查?檢查結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惡性腫瘤嗎?
  • 病情嚴重嗎?
  • 需要治療嗎?
  • 如何治療?
  • 治療效果如何?
  • 會復發嗎?
  • 會影響壽命嗎?

日常需注意避免進食粗硬食物以免劃破食管黏膜導致腫瘤出血。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如果是內鏡下手術切除,術後需注意有無嘔血、胸痛、發熱等症狀,如出現上述症狀,需及時到醫院複診。如果因較大的腫瘤行開胸或胸腔鏡手術切除,一般術後 1~3 天內需臥床休息,術後注意勤活動四肢,注意保護胸腔引流管,避免脫出。注意切口敷料是否滲透。術後加強咳嗽咳痰。
  • 術後、用藥複查:手術切除術後一般術後 1 個月、3 個月、半年、1 年複查明確治療效果、有無復發。一般複查胃鏡、上消化道造影或胸部 CT。
  • 飲食:若為內鏡下手術患者,根據術中情況一般術後 6~24 小時內禁止飲食,進食後首先進食流質飲食(如牛奶、粥湯),逐漸過渡到普通食物,避免進食粗硬食物劃破食管黏膜導致出血及食管穿孔。若為非手術患者,注意避免進食粗硬食物以免損傷食管黏膜導致出血。

小且無症狀的食管血管瘤可以隨訪觀察,該病沒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是食管血管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如果腫瘤小,可採用內鏡下切除,但要避免治療後出血。如果腫瘤較大,需要外科手術切除。

  •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直徑小於 2.5 釐米的腫瘤,可以在超聲內鏡指導下進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直徑超過 2.5 釐米的腫瘤進行內鏡下治療時要慎重,避免發生難以控制的大出血及食管穿孔。
  • 內鏡下鐳射、套扎、微波及硬化劑注射:對於直徑較小的腫瘤(取決於裝置情況及術者的經驗),可以採用內鏡下鐳射燒灼、圈套器套扎、微波燒灼等並輔以硬化劑注射治療,最終達到去除腫瘤的目的。
  • 手術:對於直徑大於 2.5 釐米(特別是大於 5 釐米)的食管血管瘤,需進行開胸腫瘤切除術,近年開展的胸腔鏡微創腫瘤切除術減小了手術創傷。

其他治療方法

雙囊三腔管壓迫:對於因食管血管瘤而發生急性大出血的患者,可臨時採用雙囊三腔管(胃管的一種,充氣後可以膨起壓迫食道內壁,防止進一步出血)壓迫治療,類似於肝硬化門靜脈高壓(肝硬化常見併發症,患者容易併發消化道出血)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療,病情穩定後進一步手術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本病屬於良性腫瘤,大部分呈單發腫瘤,發展緩慢,體積較小,切除後預後良好。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絕大部分患者腫瘤會緩慢進展,可導致吞嚥困難,影響生活質量,或腫瘤破裂發生出血,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都能治癒,治療後很少復發,對壽命無明顯影響。

食管血管瘤的病因尚不明確。

食管血管瘤發病過程隱匿,一般缺乏特異性症狀。大部分食管血管瘤患者沒有症狀,在胃鏡檢查時發現。若疾病進展,會出現吞嚥困難和上消化道出血。

食管血管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食管血管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 吞嚥困難:為食管血管瘤的主要症狀之一,除非為巨大腫瘤,否則吞嚥困難症狀通常不嚴重。
  • 上消化道出血:為食管血管瘤的主要症狀之一,患者可表現為嘔吐鮮血或有黑便,個別患者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
  • 胸部或上腹部疼痛:有的患者可出現胸部或上腹部疼痛,類似食管炎症的表現。
  • 其他症狀:包括反酸、噯氣等,類似消化性潰瘍,可能與食管血管瘤本身無關。

食管血管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食管血管瘤可引起消化道出血,甚至可為大出血而導致患者死亡。

常見併發症包括:

  • 消化道出血:食管血管瘤可發生破裂,導致消化道出血。如果出血緩慢,患者主要表現為黑便或腹脹、消化不良,如果出血快(數分鐘內達到數百毫升)患者可出現噁心、嘔吐鮮血,如果出血速度非常快,可導致患者休克、死亡。

本病的病因不明確,故無確切的預防方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