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陽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縮陽症又稱恐縮症,是以恐懼生殖器、乳房或其他某一器官縮入體內致死的恐怖焦慮發作為特徵的一種與文化相關的綜合徵。是一種急性焦慮發作。患者極度害怕自己的生殖器等縮入腹內或乳頭內縮而死亡,為此,患者表現為極度焦慮、緊張、恐懼,有瀕死感。此病多見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及我國廣東、海南等地,北方罕見。患者多為男性。部分患者由於受封建迷信薰染及對性知識缺乏,可在精神刺激及暗示作用下誘發。恐縮症可集體或散在發生,一般為急性起病且病程短暫,男性明顯高於女性,男女比例為1∶0.19,青少年居多,中年以上明顯減少,低中文化層次者較多,職業以農民、漁民為主。本症的病程一般為10~15天,長者可至月餘,預後良好。

分類

縮陽症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縮陽症的產生是與文化信念密切相關基礎上的一種心因性精神障礙。繼發性縮陽症是在腦部疾患或軀體疾患或精神性疾病基礎上所產生,以恐怕生殖器縮小或縮入體內為主的精神症狀綜合徵。

檢查

精神科常規檢查及體格檢查,部分患者可以檢查到患者錯誤治療而發生傷害的結果:用線緊緊扎住陰莖會導致血液迴圈受阻,時間長了陰莖會壞死,不得不切除陰莖,造成終生殘廢;火鉗烙燙則會燙傷陰莖,引起感染髮炎以至壞死;用力拉扯陰莖會拉傷軟組織。同時,應完善 血、尿、糞常規,血生化、心電圖、腦電圖、頭顱CT或MRI檢查,甚至腦脊液等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

診斷

1.堅信生殖器官(或身體其他器官如舌、耳、鼻等)會縮小或縮入體內而致死的信念,再加上有關“鬼神”、“妖精”的訛傳或生殖器受寒、風吹或因性生活或其他刺激而誘發本症。

2.臨床表現以急性發作的恐怖性焦慮和自感生殖器或機體突出部位有強烈的收縮感或縮小感或麻木疼痛為主。可同時伴有面色蒼白、出汗、發抖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症狀。

3.多見於青少年,呈急性發作。流行時以一次發作居多,散發病例可反覆多次出現。不用特殊的醫療處理也可以自行終止發病,停止發作後患者恢復如常人。

4.智慧較低、隨眾心強、超我力弱、暗示性和敏感性增高的個性素質可作為診斷參考。

5.沒有腦器質性病變或軀體疾病的病因,也沒有精神活性物質(酒精、鴉片類藥物、鎮靜劑等)的影響。若有即屬繼發性。

對於縮陽症患者,除了給他們講清性解剖生理和性心理知識,消除其焦慮、恐懼、害怕和抑鬱等情緒,形成對性功能、性生活的正確認識以外,還可針對他們受暗示性強的心理特點,實施暗示治療。暗示治療可在覺醒和催眠兩種狀態下進行。

覺醒狀態下,由在病人心中有很高威信的人擔任施術者,令病人以站位或側臥位作好準備,但看不到陰莖。用粗鈍物品重壓病人的尾骨部位,使其感到疼痛,同時暗示他說隨著疼痛的加劇,陰莖已經逐漸伸出和增大。在治療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可分幾次進行,每次暗示說伸出和增大了一些,暗示用語不要過於直露,要充分利用施術者在患者心目中的威信以產生最好的暗示效果。

在催眠狀態下進行暗示治療,則要由受過心理學和催眠專業訓練的醫生進行。首先要運用言語和非言語手段將患者催眠,在催眠狀態中用良性語言暗示患者,今其消除焦慮,恢復自信心、“男人感”和正常的性功能。在催眠狀態下心理醫生的暗示按實施程式大體上分為幾種:催眠暗示、啟發和鼓勵的暗示、改善情緒的暗示、消除症狀的暗示、鞏固療效的暗示和提高適應能力的暗示。這幾種暗示是互相銜接的,對縮陽症的催眠暗示治療也經過這幾個程式。經過適當的心理治療,縮陽症患者都能得到較好的恢復。

急性發作,焦慮、抑鬱情緒嚴重者,以予小劑量抗焦慮、抗抑鬱藥物或抗精神病藥對症治療。

①文化信念;②誘發事件;③環境因素;④易感素質。

縮陽症屬於感應性精神病的一種,它的發生與社會文化、宗教信仰以及迷信觀念等有密切關係。而在文化發達地區極少發生。發病前多有受涼風吹等刺激誘因,如半夜起床時下腹部受到冷風吹,或洗澡、脫衣時受寒冷刺激等。

臨床表現

有易感人群,好發於智力較差與超我力較低,暗示性高、敏感、焦慮和神經質的人群,病前有一定的民間迷信信念(鬼、神作崇等),並有一定的引發事件,促使易感者發病。

1.精神症狀

恐怖性焦慮,嚴重者可達驚恐發作程度。發作時自感生殖器官(陰莖、乳房、陰門)縮入體內,煩躁不安有瀕死感,每次發作數分鐘至十分鐘方能緩解。也可表現為感知障礙,感覺生殖器官收縮,疼痛,身體其他器官有麻木感,有幻覺,如聽到鬼叫、進門聲,幻覺具有心因性,部分有意識障礙如意識模糊,事後不能回憶。

2.植物神經症狀

可有心慌、氣促、面色蒼白、出汗、血壓升高,尿急、眩暈等。

3.體檢發現

有的可見生殖器官由於發作時雙腿用力夾緊生殖器導致損傷性潰爛。

對於縮陽症患者,除了給他們講清性解剖生理和性心理知識,消除其焦慮、恐懼、害怕和抑鬱等情緒,形成對性功能、性生活的正確認識以外,還可針對他們受暗示性強的心理特點,實施暗示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