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紅斑結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下肢紅斑結節(Erythema nodosum of lower extremity)是一種炎症損傷,它發生於下肢的皮下組織,以紅色或紫紅色的結節狀隆起為主要特徵。感染和藥物所引起的免疫反應,是下肢紅斑結節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可分為急性下肢紅斑結節和慢性下肢紅斑結節。

  • 該病在女性群體中高發,發病年齡集中於中青年。
  • 感染是該疾病的最主要病因。其中以鏈球菌感染和結核桿菌感染為主。此外,藥物反應和遲發性免疫反應,也可成為下肢紅斑結節的病因。長期攝入激素者,以及患有自身免疫病者,發生下肢紅斑結節風險提高。
  • 紅色或紫紅色的結節是該疾病的最常見症狀。結節通常位於小腿的前側,少數也可分佈於大腿處。急性紅斑結節通常質地較硬,且伴有明顯的疼痛感;慢性結節則質地相對較軟,且疼痛表現較輕。此外,膝關節和踝關節腫痛也是下肢紅斑結節的症狀之一。一般診斷不難,積極治療原發病之後可以恢復健康。
  • 如果下肢紅斑、疼痛、膝關節腫痛、踝關節腫痛等症狀反覆發生,或者程度逐漸加重,範圍逐漸擴大,需要及時就診。醫生會通過影像學檢查、病理組織活檢、血液學檢查來診斷。
  • 保守治療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但早期發現和干預是前提,常用藥物為氯雷他定、吲哚美辛、青黴素鈉等。該疾病通常不進行手術治療。
  • 疾病發作時注意休息,需要家人陪伴以免發生意外;平時健康飲食,戒菸限酒,參加體育鍛煉時注意自我保護,防止面板破損及感染。此外,平日生活中,儘量避免寒冷刺激、疲勞、焦慮、情緒激動、不潔食物等損害因素,也可以降低對自身免疫系統的刺激,降低下肢紅斑結節的發生率。

何時就醫?

出現下列情況應引起警惕,建議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 下肢多發紅斑
  • 膝關節及踝關節腫痛

就診科室

  • 風溼免疫科
  • 急診科

就醫前準備

就醫前,請患者準備好病史資料和用藥的資訊,並認真思考和回答下列問題,這些資訊有助醫生準確快速地判斷病情:

  • 患者來院之前曾有過哪些症狀?
  • 類似的症狀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症狀發生前有沒有哪些引發因素?
  • 什麼時候症狀會比較重,而哪些行為可以使其緩解?
  • 患者家人中有下肢紅斑結節的患者嗎?
  • 患者是否患有自身免疫類疾病,比如潰瘍性結腸炎、結節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等?

常用檢查

醫生可能會採取下列檢查以明確診斷:

  • 病理組織活檢:可以準確地檢測紅斑內部的具體組成,以便診斷紅斑結節。
  • 血液學檢查:可以篩查各類提示下肢紅斑結節的情況,如鏈球菌感染陽性、結核菌感染陽性、白細胞升高、血細胞沉降率升高等等。
  • 影像學檢查:可以通過影像的顯示,直觀判斷是否有原發的感染情況=。可利用胸部X線正位片,觀察是否有肺門淋巴結腫大,進而排查結核菌感染的可能。

治療原則

感染、藥物反應、遲發性免疫反應等,是下肢紅斑結節的病因。長期攝入激素者,以及患有自身免疫病者,發生下肢紅斑結節風險也將提高。若早期發現並儘早治療,有望通過口服抗炎症和抗感染藥物,並避免使用具有不良反應的藥物,實現症狀緩解,從而通過簡單、經濟、無創的治療手段實現康復。

一些常用的治療藥物包括:

  • 口服氯雷他定:通過對抗組織胺(一種誘發過敏的物質),實現對炎症反應的控制,繼而緩解病情。
  • 吲哚美辛:具有解熱、抗炎、鎮痛的效果,可以緩解急性紅斑結節的疼痛症狀。
  • 青黴素鈉:可以對抗誘發紅斑結節的感染因素,如鏈球菌感染等。

常見原因

引起該症狀的常見原因包括:

  • 藥物反應:是下肢紅斑結節的最常見病因。部分藥物可誘發特定的免疫反應,通過皮下組織的炎症損傷表現出來。常見的此類藥物有溴化鉀、磺胺嘧啶等。
  • 鏈球菌感染:患者鏈球菌感染位置可遠離下肢,常發生於呼吸道和消化道處,如急性扁桃體炎、咽炎、支氣管炎等。人體的免疫系統對抗鏈球菌的過程中,產生大量刺激炎症反應的刺激物,並隨血液血管遍佈全身,繼而導致下肢皮下組織的炎症損傷,形成紅斑結節。
  • 結核桿菌感染:結核桿菌可產生結核菌素等物質,作為刺激免疫系統啟用的標誌物,導致過敏反應,並誘發紅斑結節的形成。
  • 面板遲發性變態反應:為一類原因不明的面板炎症反應,可能與血管的免疫損傷有關。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下肢紅斑結節的症狀:

  • 長期服用雌激素類藥物者。比如頻繁服用避孕藥,或服用不正規的女性補品者(摻有雌激素的燕窩)。
  • 不注重個人衛生者。此類人群因個人衛生情況較差,頻繁接觸多種感染性病原體,並潛在地誘發過度的免疫反應,使面板炎症性損傷的概率增加。
  • 親屬中有頻發下肢紅斑結節的患者時,發生該病的風險增高
  • 患有自身免疫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結節病等的患者,更易發生下肢紅斑結節。

臨床表現

  • 急性面板結節:是下肢紅斑結節的最常見症狀。結節多為紅色,少數為暗紅色或紫紅色。結節產生速度較快,數量較多,多者可達十餘個以上。位置多集中於小腿前側,少數也可發生於大腿處,通常為兩腿左右對稱分佈。結節略高於面板表面,質地偏硬,且可伴有明顯的疼痛感。數日後,結節常逐漸扁平,顏色變深,疼痛感減輕,並逐漸消退。
  • 慢性面板結節:結節質地較急性結節稍軟,隆起程度更小,且疼痛感亦相對較輕。結節也多發生在小腿前側,但並非對稱分佈。
  • 關節腫痛:多位於膝關節和踝關節處,並與面板結節同時出現。發作時,踝關節和膝關節腫脹不適,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周圍面板溫度可輕度升高,且顏色稍紅。

日常護理

  • 使用藥物治療後,需密切關注發熱、皮疹、嘔吐、頭痛等不良反應。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每個月複查1次肝腎功能。此外,日常生活中,治療其他疾病時,如果必須使用溴化鉀和磺胺嘧啶等藥物,必須密切關注面板紅斑結節是否出現。如果產生類似症狀,應立刻停藥,並及時就醫。
  • 下肢紅斑結節作為自身免疫病,它的發病與免疫系統的穩定情況有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儘量避免對免疫系統的刺激,比如應該儘量保證充足睡眠、注意避免過度疲勞、拒絕焦慮心態、遇事避免情緒激動、避免接觸過度寒涼的氣候等。
  • 在接受治療後,3個月至半年需要到醫院複查1次,主要進行血液學指標的檢查。
  • 平日應儘可能避免食用一些不正規的補品,如混有雌激素的燕窩等。
  • 日常運動應適當降低活動強度。如果正處於急性下肢紅斑結節的發作期,下肢疼痛嚴重,且膝關節及踝關節腫脹的時候,不應該進行運動。此時應儘可能增加休息,並多抬高患肢,以便緩解病情。
  • 應在日常生活中,積極監測下肢紅斑結節發作的程度和頻率。如病情持續加重,應及時就醫,檢查是否為全身性的免疫紊亂和損傷。

預防措施

  • 需要經常服用溴化鉀及磺胺嘧啶等藥物者,應在服用此類藥物前與醫生充分溝通,並按照藥物的劑量和服藥方法執行。在服藥後,密切關注身體的不適反應。如下肢出現隆起的團塊狀紅斑,集中分佈在小腿前側,且數量較多,則必須立刻停藥,並及時就醫,避免病情的進一步加重。
  • 長期服用補品的患者,應儘量在正規藥店或食品採購機構購買,以確保補品成分的安全衛生。此外,燕窩、高檔蜂蜜、蜂王漿等補品為摻入雌激素的“重災區”,因此在購買此類補品時,應特別關注購買渠道的正規性。
  • 不注重個人衛生的患者,應改善不良的衛生習慣,減少與攜帶致病衛生物的汙物的接觸,儘量避免各種感染對免疫系統的刺激,繼而降低下肢紅斑結節發生的可能。
  • 對於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如患有潰瘍性結腸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結節病的患者而言,由於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自身組織和器官受到免疫損傷的風險增高。因此,更應密切關注下肢面板情況。如有紅色的團塊樣結節出現,集中於小腿前側,且數量較多,必須立即引起重視並儘快就診。平日生活中,儘量避免寒冷刺激、面板破損、汙染食物等損害因素,也可以降低對自身免疫系統的刺激,降低下肢紅斑結節的發生率。
  • 家族中有患有下肢紅斑結節患者時,自身發生下肢紅斑結節的風險也將相應提高。因此在平日生活中,更應注意避免感染,同時密切觀察雙下肢面板變化情況。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