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骨壞死: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月骨壞死,又稱月骨缺血性壞死、月骨無菌性壞死、Kienbock病,是一種慢性骨壞死性疾病,為月骨血液迴圈障礙所致。主要症狀為腕部疼痛、腫脹、無力,腕關節活動受限等。多發於20~40歲人群,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

危害

月骨壞死會引起手腕腫痛、活動受限,給生活帶來很大不便。如果病變發展到晚期,還會引起月骨碎裂和腕骨塌陷,發生腕關節骨關節炎。

檢查

1.體格檢查

腕關節腫脹,以中央部分為主,侷限性壓痛,腕關節活動範圍減小,握力減弱,第三掌骨縱向叩擊痛陽性。

2.影像學檢查

(1)X線片

X線片早期沒有特殊表現,隨病變進展,可見骨密度增高、骨骼形態不規則,骨中心有囊狀吸收。病情嚴重者,還可發現月骨塌陷、關節間隙變窄、骨贅形成、軟骨下硬化、腕關節不穩定等徵象。

(2)CT

CT可用於腕關節疾病的診斷,可以顯示月骨形態,以及月骨與周圍其他骨骼之間的關係等,可以觀察到骨壞死改變及關節繼發改變的細節,也可用作病變分期,以指導治療。

(3)MRI

MRI檢查可以判斷月骨血液供應有無異常,早期即可出現月骨水腫及缺血改變,發現骨壞死,在早期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

(4)放射性核素骨掃描

放射性核素骨掃描是目前最敏感的檢查方法,通常表現為月骨處有異常的核素濃聚。

診斷

月骨壞死診斷依靠病人病史、症狀及影像學檢查,其中影像學檢查對於確診及疾病分期更為重要。

1.腕部疼痛,以腕背側中央部分為主,活動後加重,休息可緩解,疼痛在腕關節背伸時更為明顯,腕關節腫脹,活動範圍減少等。

2.腕關節腫脹,以中央部分為主,侷限性壓痛,腕關節活動範圍減小,握力減弱,第三掌骨縱向叩擊痛陽性。

3.影像學檢查發現月骨血液迴圈障礙,出現骨壞死徵象及壞死後關節塌陷及繼發關節炎。

早期月骨壞死(Ⅰ期、Ⅱ期及ⅢA期)患者,治療以減輕月骨壓力,重建血液迴圈為目的;而晚期月骨壞死(ⅢB期和Ⅳ期)患者,除了月骨塌陷和碎裂外,還會出現月骨周圍或全腕關節的骨性關節炎,這時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重建或補救性手術治療了。

1.保守治療

月骨壞死早期,可以採取保守治療,比如使用支具進行制動,來減小月骨內壓力,改善月骨供血。

2.手術治療

不同時期的月骨壞死,手術方式也不同。主要分為:

(1)關節平衡手術,包括橈骨縮短術、頭狀骨縮短術等;

(2)血運重建手術:包括如血管束植入術、帶血管蒂骨移植手術或遊離骨瓣移植手術;

(3)關節減壓手術,包括STT融合,月骨鑽孔減壓等;

(4)關節重建手術,包括月骨摘除術、侷限性關節融合,近排腕骨切除,假體植入術等;

(5)補救性手術,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進行全腕關節融合或置換術。

預後

月骨壞死的預後和月骨壞死的進展分期有很大關係。如果月骨已壞死、變形,出現繼發關節改變,即使經過手術治療,腕關節功能也很難完全恢復。

月骨壞死的確切病因還不清楚,一般認為是月骨血液供應障礙所致,可能與月骨反覆微小創傷或月骨骨折脫位,尺骨負向變異導致月骨壓力增大、使用激素或特發性原因等有關。

臨床表現

月骨壞死發病緩慢,早期可無明顯的特異性症狀,多表現為腕部輕微疼痛、不適,活動後加重,休息可緩解;隨著病變發展,可以出現腕部疼痛加重,以腕背側中央部分為主,疼痛在腕關節背伸時更為明顯,腕關節腫脹,活動範圍減少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