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棉花 - 中藥材

野棉花,中药名。为毛莨科银莲花属植物野棉花Anemone vitifolia Buch.-Ham的根。具有清热,利湿,杀虫,散瘀的功效。主治泄泻,痢疾,黄疸,疟疾,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脚气肿痛,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蜈蚣咬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溼,殺蟲,散瘀。

主治

洩瀉,痢疾,黃疸,瘧疾,蛔蟲病,蟯蟲病,小兒疳積,腳氣腫痛,風溼骨痛,跌打損傷,癰疽腫毒,蜈蚣咬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事項

《全國中草藥彙編》:“本品過量服用時,可致頭暈、嘔吐、四肢麻木等中毒症狀,故內服宜慎。”

化學成分

全草含微量的毛莨苷。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下氣,殺蟲,小兒寸白蟲、蛔蟲犯胃良效。”

2、《滇南本草圖說》:“治疳疾。”

3、《湖南藥物志》:“清熱,截瘧,拔膿,殺蟲。主治黃疸,傷風感冒,燒傷。”

4、《全國中草藥彙編》:“祛風,散瘀,利溼,驅蟲。主治跌打損傷,風溼關節痛,腸炎,痢疾,蛔蟲病,鉤蟲病;搗爛敷大椎穴治瘧疾。”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瘧疾:野棉花根7-9枚,常山240g,黃豆1升。共煮熟,去藥,黃豆曬乾研成細粉,酒調為丸、雄黃為衣。瘧前服10粒。(《湖南藥物志》)

2、治急性腸炎:野棉花根30g,洗淨切碎,加水半面盆,煮沸10-20min,趁熱泡洗雙腳20-30min,每日1-2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3、治癰疽不潰:野棉花根、葉6-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4、治跌打內外傷出血:野棉花根,水煎服;或外敷創傷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根,切片,曬乾。

藥材鑑別

藥材性狀

根常扭曲,長10-15cmn,直徑0.8-1.5cm,少分枝;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規則的縱皺紋及少數側根痕。根頭部有莖基、葉基及棕黃色須狀葉基維管束。質堅實,木質性,斷面不平整,黃棕色。氣微,味苦。

植物學資訊

植物種屬

毛莨科銀蓮花屬植物野棉花。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根莖斜生。基生葉2-5;柄長25-60cm,具柔毛;葉片心狀卵形或心狀寬卵形,頂端急尖,3-5淺裂,邊緣有小牙齒。花葶直立粗壯,具柔毛;聚傘花序二至四回分枝;苞片3,輪生,葉狀;花兩性;萼片5,花瓣狀,白色或帶粉紅色,倒卵形,外面被白色絨毛;花瓣無;雄蕊多數;心皮多數,密被綿毛。聚合果球形;瘦果長約3.5mm,密被綿毛,果柄細。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湖南、四川南部、貴州、雲南、西藏東南部和南部。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0-2700m山地草坡、疏林中或溝邊地帶。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