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盲眼病的60年變遷史

與沙眼的鬥爭史,其實也是一部社會進步史,解放前至上世紀90年代,致盲眼病的發展是和社會進步程度緊密相關的。這段時期,致盲的眼病主要是以沙眼為主的傳染性眼病及維生素A缺乏所致的角膜軟化症,而沙眼是導致失明的最大凶手。

並不是說得了沙眼就會致盲,主要發生致盲的病號是重症沙眼及沙眼晚期的病號。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重症沙眼及沙眼晚期患者有許多,因此而失明病號比率也是非常之高。

那段時期,我國的沙眼普遍的患病率就非常高,男女老少都有染上的,患病率在50%以上,部分高發地區甚至達到70%-90%,民間有“十人九沙”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當時由於對沙眼的致病原因不明確,沙眼的防治工作遇到很大困難,甚至還有很多專家認為沙眼就是由細菌引起的傳染性眼病,治療效果也沒有效果。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加大了對沙眼的研究力度,在1955年7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湯飛凡領導的科學研究小組成功地首次分離出“沙眼病毒”,命名為TE8,隨後便掀起了全世界對沙眼研究的熱潮。甚至因為這次的發現,引發了對微生物分類的重大變革。因為,分離出來的沙眼致病體其實也不是病毒,而是大小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的一種獨立的微生物種,自此微生物學分類中增加了一個衣原體目,“沙眼病毒”也正式改名為沙眼衣原體,並發現了許多簡單方法,如干燥、日曬、熱水燙以及常用的消毒藥都能有效地殺滅衣原體;篩選出許多特效藥,沙眼的治療和預防在短短几年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而中國在此領域功不可沒。

藥物雖然能有效控制疾病反覆發作,但60年代已經有許多沒有早期用藥治療發展為沙眼晚期合併症的老病號了,只有透過手術才能解決,但是手術費用十分昂貴,哪怕到現在這種手術起碼都得上萬元,在當時無論是對於個人還是國家,這都是難以揹負的開銷,很多沙眼晚期合併症老病號只能眼睜睜的失明,所以在這個時期,沙眼仍然是中國致盲率最高的眼病。

到2001年我國每年能完成的白內障手術已經提高到45萬例,每年白內障手術量超過了每年新增的白內障致盲人數,但是儘管如此,我國現有的白內障病的人數還是很龐大的,隨著白內障手術普及至鄉村,白內障的致盲率將會被有效控制。1997年以來全國共完成了210萬例白內障手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