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脂瘤性中耳炎和漿液性中耳炎的特點

膽脂瘤型中耳炎並非真是平時所說的腫瘤,而為一位於中耳、乳突腔內的囊性結構。囊的內壁為復層鱗狀上皮,囊內充滿脫落上皮、角化物質及膽固醇結晶,囊外側以一層厚薄不一的纖維組織與其鄰近的骨壁或組織緊密相連。由於囊內含有膽固醇結晶,故稱膽脂瘤。

膽脂瘤性中耳炎的特點:

耳長期持續流膿,有特殊惡臭,鼓膜鬆弛部或緊張部後上方有邊緣性穿孔。從穿孔處可見鼓室內有灰白色鱗屑狀或豆渣樣物質,奇臭。一般有較重傳導性聾,如病變波及耳蝸,耳聾呈混合性。CT檢查可以確定病變範圍,並指導手術。

膽脂瘤形成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由於膽脂瘤的直接壓迫或者其釋放的化學物質的作用,可以破壞周圍骨質,使炎症擴散,能導致一系列顱內、外併發症。所以“膽脂瘤型中耳一定要儘早手術治療”。

膽脂瘤型中耳炎的治療原則就是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術或乳突根治術,徹底清除病變,預防併發症,以獲得一干耳,並酌情行鼓室成形術以提高聽力。

漿液性中耳炎是成年人傳導性聾最常見的原因,特點是鼓室內積存漿液性稀薄水樣的非化膿性液體。漿液性中耳炎與粘液性中耳炎不同,臨床上應注意加以鑑別。中耳是一個含氣的體腔,經咽鼓管與外界相通。在正常情況下,咽鼓管呈關閉狀態,僅在吞嚥或呵欠時短時開放。

漿液性中耳炎的特點:

據統計咽鼓管每分種開放數次,每開放1次,大約有1微升氣體進入中耳。咽鼓管的主動開放可以調節中耳與外界的氣壓平衡、更換中耳腔的氣體成分,從而維持中耳的正常功能。

漿液性中耳炎的根本原因是咽鼓管阻塞。咽鼓管阻塞妨礙了中耳正常的氣體交換過程,中耳腔的氣體逐漸被吸收又得不到相應的補充,遂使中耳呈負壓或部分真空狀態。中耳負壓可以導致中耳粘膜毛細血管漿液漏出,形成漿液性中耳炎,這一理論稱為“補空性積水”。

透過以上文章介紹,大家對了解膽脂瘤性中耳炎和漿液性中耳炎的特點有所瞭解了吧。希望以上能夠幫助大家。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