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甲狀腺癌進行中醫藥治療?

  過去數年中,世界各地均證實甲狀腺癌發病率增加,我國也是如此。在我國,男性及女性的甲狀腺癌發病率均逐年上升,在女性中更為明顯。甲狀腺癌發病高峰以青壯年為主,在年齡上有兩個高峰段:7-20歲和45-50歲,而且以後者居多,這些病人往往又是家庭中的頂樑柱,因此對病人及其家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甲狀腺癌的發生與許多因素有關,包括長期碘攝入過量或缺碘,放射線損傷,促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等激素水平異常、單發性甲狀腺腺瘤、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等其他甲狀腺疾病,以及遺傳因素等。在預防本病發生方面,儘量避免兒童期頭頸部X線照射,保持精神愉快、防止情志內傷,針對水土因素、注意飲食調攝,對甲狀腺增生性疾病及良性腫瘤應到醫院進行積極治療等都非常重要。

  甲狀腺癌早期臨床表現不明顯,患者或家人與醫生偶然發現頸部甲狀腺有質硬、高低不平、非對稱性的腫塊,多數病人無自覺症狀。腫塊可產生壓迫症狀,如聲音嘶啞、吞嚥困難、區域性壓痛等;頸靜脈受壓時,可出現患側靜脈怒張與面部水腫等體徵,為甲狀腺癌的特徵之一;還可發生肺轉移、骨轉移等,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晚期則多甲減。

  甲狀腺癌手術後的預後比較好,但由於甲狀腺生理結構比較特殊,腫瘤往往呈浸潤性或瀰漫性生長,邊界不清,使得根治手術有較大的難度,因此部分患者即使明確診斷了也難以徹底手術根治。也有部分患者雖然成功實施了根治術,但術後由於調理不當、過度疲勞等原因,使得疾病復發,需要進一步治療。因此明確診斷甲狀腺癌後,有條件的應儘早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後放、化療和積極採用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都是提高療效的有效方法。

  祖國醫學對甲狀腺癌很早就有了認識,將其歸為“癭瘤”一類的疾病。南宋時期,陳無擇在《三因方》中就描述了“石癭”的特點是堅硬不可移,與現代甲狀腺癌頗相似。歷代醫家對甲狀腺癌均有不斷的研究和探索,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多種外因和內因相關,形成氣滯、痰凝和瘀毒膠結髮病,與足三陰經(肝、脾、腎三經)有密切關係,治療“宜用藥緩緩消磨”,並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治療經驗和方藥。如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裡就有提到用海藻、龍膽、海蛤、通草、昆布、半夏等治療石癭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有用黃藥子酒治療癭病。明代陳實功提出:“通治癭瘤初起,元氣實者,海藻玉壺湯、六軍丸;久而元氣虛者,琥珀黑龍丹、十全流氣飲”等。

  中醫藥治療甲狀腺癌可貫穿整個疾病過程,可用於減少手術後復發、也可用於甲狀腺癌不宜手術的病人、手術後復發再治療的病人,還可用於因手術、放療、化療等治療手段引起的體質虛弱、神疲乏力、聲音嘶啞、口乾、舌紅少苔或舌淡胖等症狀的治療。中醫治療的特色是辨證論治,調節人體的整體功能,結合西醫辨病治療,整體治療和區域性治療相配合,往往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例如甲狀腺癌術後病人由於切除了甲狀腺,一般均需口服甲狀腺素片治療,但甲狀腺素片的劑量較難控制,劑量大了會出現心悸、多汗、激動等副作用,劑量小了也會有甲減的症狀,可以透過健脾、補腎、養肝等方法扶助正氣,調節免疫功能和內分泌功能,促進機體康復,減少藥物毒副作用。甲狀腺癌放療的病人往往可見聲音嘶啞、口乾、舌紅少苔等陰虛症狀,可以透過益氣養陰的方法減輕放療的副作用。對於無法手術根治的,或者術後出現轉移的病人,往往可以採用活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等方法,延緩甲狀腺癌的生長和轉移。對於成功進行了根治術的病人,接受中醫藥治療也可改善機體防病抗病能力,減少腫瘤的復發機率。

  除了以上的治療方法外,甲狀腺癌病人也要進行適當的飲食調理,注意飲食宜忌。甲狀腺癌患者應吃富於營養的食物及新鮮蔬菜,避免肥膩。適合甲狀腺癌病人的食物有很多,如具有消結散腫作用的食物,包括芋艿、慈菇、米仁、菱、芋艿等;增強免疫力的食物,如香菇、木耳、山藥、紅棗等。同時也應忌菸、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蒜、花椒、辣椒、桂皮等;忌油膩、煎炸食物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