鯇魚 - 中藥材

鲩鱼,中药名。为鲤科草鱼属动物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的肉。具有平肝息风,温中和胃的功效。主治虚劳,肝风头痛,久疟,食后饱胀,呕吐泄泻。

功效作用

功能

平肝息風,溫中和胃。

主治

虛勞,肝風頭痛,久瘧,食後飽脹,嘔吐洩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煮食,100-200g。

禁忌

不宜久服。《醫林纂要》:“助火發瘡。”

注意事項

《食療本草》:“新熟者動氣,常食乾飯,令人熱中,唇口乾;不可和蒼耳食品店之,令人卒心痛;不可與馬肉同食之,發痼疾。”

化學成分

每100g草魚肉含蛋白質17.9g,脂肪4.3g,灰分1g(其中鈣39mg,磷173mg,鐵0.7mg)還含氨基酸及肽:L-組氨酸及組氨酸構成的二肽肌肽,鵝肌肽,N-β-丙氨醯-1-甲基-L-組氨酸;類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雞油菌黃質,葉黃素,玉蜀黍黃質,綠蠅黃質,胡蘿蔔二醇,α-皮黃質,蝦黃質;不飽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還含膽甾醇,磷脂,卡巴呋喃。

相關論述

1、《綱目》:“暖胃和中。”

2、《醫林纂要》:“平肝祛風。治痺,截瘧,其頭蒸食尤良,可截久瘧。治虛勞及風虛頭痛。”

3、《廣西民族藥簡編》:“治慢性痢疾。”

4、《中國動物藥》:“治消化不良,食後脹飽,嘔吐,洩瀉。”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消化不良:草魚肉(適量),麥芽10g,山楂30g,陳皮10g。水煎服,每日2次。(《中國動物藥》)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每年除生殖季節外,均可捕撈,捕得後,除去鱗片、鰓、內臟,洗淨、鮮用。

植物學資訊

生長環境

棲息於江河湖泊中,屬中下層魚類,生活於近岸多水草區域。

動物學資訊

動物屬種

鯉科草魚屬動物草魚。

形態特徵

體長,略呈圓筒形,腹圓無稜,尾部側扁。頭鈍,口端位,無須。上頜稍長於下頜。眼較小,上側位。鰓耙短小呈棒形,排列稀疏。下嚥齒2行,為梳狀櫛齒,具斜狹下凹嚼面邊緣具斜條狀溝紋。鱗片頗大,背鰭無硬刺,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3,8,亦無硬刺。身體各部分比例隨個體大小不同而有差異。幼魚的頭長和眼徑相對地較成魚為大,尾柄長,眼間距較成魚為小。體呈茶黃色,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各鰭淺灰色。

分佈區域

我國南北各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均有分佈。是我國養殖魚類之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