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掌握吸入技巧,迅速改善哮喘症狀 ——介紹三種常用吸入裝置的使用

近期,我國大江南北均已進入嚴寒季節,北方是銀裝素裹,南方也時時陰雨綿綿。各地醫院的呼吸道疾病就診患者數量也急劇增加。

哮喘的吸入療法是指將糖皮質激素、β2 受體激動劑、抗膽鹼能藥物及色甘酸鈉等藥物製成氣霧顆粒或乾粉顆粒,以氣霧或乾粉等方式吸入呼吸道以預防和緩解症狀的方法。吸入療法較口服、肌肉注射、靜脈給藥等其他給藥途徑具有明顯的優越性。但吸藥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臨床療效,因此臨床醫師必須教會患者及其家屬掌握正確的吸入方法。

目前防治哮喘的吸入裝置主要分為三大類,霧化吸入器、壓力定量氣霧吸入器和乾粉吸入器。

一、霧化吸入器 (Neb)

霧化吸入利用超聲空化、高速氣流衝擊作用,使藥物液體在氣相中分散成為霧狀顆粒(氣溶膠),並讓患者主動吸入的一種治療方法。霧化治療要求霧滴顆粒小(直徑約 3~5μm)而均勻,以便吸入後可深達細支氣管和肺泡,發揮相應的作用。

霧化吸入尤其適用於兒童和老人,對患者的呼吸方式要求少,可選用的藥物種類多,適用的疾病種類也明顯多於定量氣霧吸入器和乾粉吸入器。

二、壓力定量氣霧吸入器 (pMDI)

是由藥物、推進劑、表面活性物質或潤滑劑三種成分組成,俗稱“氣霧劑”。吸入器內的藥物懸浮於液狀的推進劑中,使用前應充分搖勻,將吸入器保持垂直狀態,患者口含噴嘴,在吸氣開始後立刻按下氣霧劑,隨後保持緩慢深吸氣狀態(最好大於 5 秒),再屏氣約 10 秒,使藥物充分進入到下氣道,從而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然後恢復正常呼吸。

氣霧劑操作方便,具有裝置小巧、便於攜帶、價廉等優點,但需要使用者較熟練的動作配合,因而適合年輕人使用。

對於未掌握使用技巧患者尤其是兒童和高齡老年患者,可在氣霧劑噴嘴前連線一個專用儲霧罐,將藥物噴入儲霧罐內,緩慢多次深呼吸吸入,可取得同樣療效。

若需進行增加吸入藥物劑量,兩次給藥間隔時間 2~3 分鐘即可。

三、乾粉吸入器 (DPI)

同樣具有攜帶方便、使用快捷和操作容易的優點,而且不含氟利昂(更加環保)和無需維修。DPI 與 pMDI 的根本不同點在於:DPI 是通過使用者主動吸氣所產生的動能來分散藥物微粒,藥物以乾粉微粒形式輸出,藥霧的流速與使用者的吸氣流速相吻合,因此藥霧在離開吸入裝置後,微顆粒的大小不會因時間和距離的變化而發生迅速變化,從氣霧動力學上來說,乾粉劑的藥霧顆粒較 pMDI 更穩定。同樣,由於氣流速和氣流方式的不同,藥霧在口咽部的留存情況亦有差異。總體上,使用 DPI 吸藥時口咽部的藥物留存量較少。

不同型別的 DPI 採用的藥物乾粉技術和裝置設計原理略有不同,根據裝置內乾粉的劑型可將 DPI 分成單劑量型(如旋轉吸入器等)、多劑量型(如準納器、碟式吸入器等)和貯存劑量型三種類型。單劑量型 DPI 每次吸藥前必須手工安裝劑量,多劑量型 DPI 由轉盤或盤狀帶包裹一定數量的藥物囊泡,通過轉動裝置單劑輸出藥物,貯存劑量型 DPI 全部的藥物乾粉置於裝置內的貯存腔中,通過操作裝置分割每次藥物劑量。

DPI 已逐漸成為哮喘治療的主要吸入裝置。臨床醫生應熟悉各種 DPI 的藥物、裝置和給藥方法的特點,根據病人的年齡和病情制訂治療方案,指導病人選擇適當的裝置進行正確的吸入治療,用盡可能少的藥物取得最佳的臨床治療效果。

目前在吸入治療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 患者對於各種吸入裝置的使用技巧不熟悉

吸入療法不同於口服療法,它需要在使用當中掌握一定的吸入技巧。而根據國外報道的關於針對吸入氣霧劑回訪的資料顯示,僅有 1/3~1/2 的患者能夠熟練掌握吸入的技巧,因此哮喘患者家屬對患者使用吸入療法後的用藥核查則非常重要。

2. 無法長期堅持

吸入療法藥物起效快,症狀可以很快得到緩解,因此很多患者認為已經達到了效果而停止使用。事實上,短期使用正規藥物治療後患者的肺功能和潛在的氣道炎症並沒有得到完全緩解,此時過快減量甚至停用,病程往往會拖很久,且出現反覆發作症狀。因此正確的做法是隨著病情的好轉,每3個月進行一次全面的評估,病情的確得到有效控制後,方能逐漸減量,而非停藥。

一般而言,中、重度哮喘需要堅持用藥 1~3 年。對於高齡、兒童哮喘患者,需要個體化、差異化治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哮喘患者在停藥之後要嚴密觀察病情,密切觀察停藥後是否有再發作跡象,包括瞭解並識別諸如鼻塞、流涕、咳嗽等哮喘的早期徵兆,在發現有哮喘輕度發作的早期徵兆時應立即恢復吸入治療,防止病情發展。哮喘危重發作者及嬰幼兒可能達不到足夠的吸氣流速,故不宜應用DPI進行哮喘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