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縱韌帶骨化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後縱韌帶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後縱韌帶異常增殖併骨化,導致椎管體積減小,進而引起脊髓損害和四肢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

  • 根據日本的流行病學調查,其發病率為 19%,男女比例為 2∶1,發病率最高的年齡在 50~60 歲之間。
  • 病因尚不明確,多數學者認為系退變性改變,有學者觀察到 OPLL 患者中糖尿病發生率較高,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的患者中 OPLL 發生率較高,因而認為可能與糖鈣代謝障礙有關。在 OPLL 患者家屬中發病率明顯高於正常人,提示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 可分為節段型、連續型、混合型及局灶型。
  • 主要症狀為病變部位疼痛、活動受限,上肢疼痛或四肢無力、麻木,運動不靈活、手不能做精細動作,步態不穩。
  • 症狀較輕者,症狀明顯但經休息後能緩解者,年齡較大有器質性疾病者,選擇保守治療。症狀嚴重者行手術治療。
  • 症狀較輕者可出現病變部位疼痛、四肢無力、麻木、運動不靈活;嚴重者可導致四肢癱、截癱、二便失禁。
  •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預防發病,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鍛鍊,管理好血壓、血糖、血脂,保證良好的睡眠。

後縱韌帶骨化症是一個緩慢發展的疾病。出現症狀時,往往脊髓受壓程度已經比較嚴重。首次就診時,醫生會依據症狀、體格檢查及影像學等來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後縱韌帶骨化症病情輕微時沒有症狀,當出現頸痛、四肢感覺異常、疼痛或功能障礙(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行走不穩,早期症狀往往是下樓困難,晚期可伴有大小便障礙)症狀時,需要及時就醫。

就診科室

  • 骨科。
  • 脊柱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後縱韌帶骨化症?

  • 臨床表現:病變部位疼痛,活動受限,上肢疼痛或四肢無力、麻木、運動不靈活、手不能做精細動作,步態不穩。
  • 體格檢查:上肢或四肢有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四肢肌力減退,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嚴重者膝、踝陣攣陽性(患者仰臥,髖關節與膝關節稍屈,一手持患者小腿,另一手持住患者足的遠端,用力使踝關節背屈,則踝關節呈節律性伸屈運動,超過 3 次為異常。),Hoffmann 徵(使患者腕部稍為背伸,手指微屈曲,檢查者以右手食指及中指輕夾患者中指遠側指間關節,以拇指向下彈按其中指指甲,拇指屈曲內收,其他手指屈曲者為陽性反應)或 Babinski 徵陽性(被檢查者仰臥、下肢伸直,醫生手持被檢者踝部,用鈍頭竹籤劃足底外側,由後向前至小趾跟部並轉向內側,陽性反應為拇趾背伸,餘趾呈扇形展開)。
  • X 線檢查:主要特徵為椎體後緣異常的高密度條狀骨化影。
  • CT 檢查:可見椎體後緣有高密度骨化塊凸向椎管,椎管狹窄,脊髓和神經根受壓變形。
  • MRI(磁共振)檢查:骨化的後縱韌帶呈低訊號,可見硬膜囊外脂肪減少及硬膜囊受壓,嚴重者脊髓有高訊號。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受過外傷?
  • 有無四肢麻木、無力、二便障礙?嚴重程度如何?已經出現了多久?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直系親屬也有後縱韌帶骨化症?
  • 有沒有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等?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麼患上後縱韌帶骨化症的?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這個病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 需要做手術嗎,能不能保守治療?

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療後縱韌帶骨化症的基礎。後縱韌帶骨化症患者在生活中應注意下列幾個方面。

  • 健康、均衡飲食。採用“一高三低”(高纖維素、低膽固醇、低脂肪、低鹽)的飲食結構。因此,建議在日常飲食中,儘量少吃含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如動物內臟、油炸食品、西式甜點等。
  • 規律鍛鍊。可以制定鍛鍊計劃,並長期堅持。通常可每週運動 3~5 天以上,每天 30~60 分鐘。
  • 保持健康體重,超重人群應減重。
  • 管理好危險因素。儘量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的水平。
  • 做一些放鬆練習,如瑜伽和深呼吸,幫助自己緩解壓力。

要改善生活方式,適當鍛鍊身體,積極預防其他基礎疾病,定期體檢。如果病情嚴重,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

  • 持續頭顱牽引。嚴禁對 OPLL 所致椎管狹窄的患者行頸部重手法推拿按摩及大重量牽引治療,以免導致嚴重的脊髓損傷。
  • 臥床休息。
  • 頸託制動。
  • 口服消炎止痛藥。如非甾體抗炎藥。

手術治療

對於嚴重的椎管狹窄,可以採用外科手術治療。

  • 前路手術。對椎管進行直接減壓,效果理想,但神經損傷的風險大。適用於節段型或短節段連續型 OPLL。手術方法可採用:
    • 前路椎體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具有手術視野大,脊髓損傷機會少,不僅能直接解除椎間隙平面壓迫,還能去除椎體後方的壓迫等優點。
    • 前路漂浮法。從前方使得侵入椎管導致脊髓受壓的骨化塊漂浮,擴大狹窄椎管,可恢復脊髓的位置和形狀,該術式特別適用於骨化塊與硬膜前表面有廣泛粘連,廣泛硬膜骨化患者。
  • 後路手術。對椎管進行間接減壓,有 3 個或 3 個以上節段的連續型或混合型 OPLL 患者,經前路手術無法完全切除,可採用後路手術。安全但手術效果沒有前路好。
  • 椎板切除加後路融合。對伴有頸椎不穩、頸椎後凸或椎板切除術所致醫源性頸椎不穩者,需要行後路融合手術。
  • 椎板成形術。具有不破壞脊柱的穩定性,不需要進行融合,防止瘢痕形成所致椎管再狹窄,軸性症狀發生率低等優點。
  • 前後路聯合手術。對混合型 OPLL 伴有巨大椎間盤突出或顯著增厚的侷限化骨化塊者,可採用前後路聯合手術減壓。目前已很少用,可以先採取單一入路減壓,觀察效果再決定是否二期另外一側入路手術。

疾病發展和轉歸

後縱韌帶骨化症不可逆轉。後縱韌帶骨化症是個緩慢發展的過程,在病情嚴重時,需要及時手術治療,一般術後恢復效果比較理想。

後縱韌帶骨化症是後縱韌帶異常增殖併骨化,導致椎管體積減小,進而引起脊髓損害和四肢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

後縱韌帶骨化症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病因尚不明確,與遺傳代謝,外傷等因素有關。

哪些人更易後縱韌帶骨化症?

除了年齡和家族病史之外,具有下列危險因素的人,更容易患後縱韌帶骨化症。

  • 糖尿病。
  • 甲狀旁腺功能低下。
  • 缺乏體育鍛煉。
  • 不健康飲食。有學者認為,喜食富含飽和脂肪(如動物性脂肪、動物內臟、油炸食品等)和反式脂肪(如餅乾、蛋糕等西式點心、炸薯條等)的食物,以及高膽固醇、高鹽和高糖飲食。
  • 年齡。50~60 歲黃種人,發生後縱韌帶骨化症的風險升高。

壓迫較輕時,一般不會出現症狀。病情進一步發展,導致椎管狹窄時,會出現脊髓受壓的症狀。

後縱韌帶骨化症有哪些症狀?

根據後縱韌帶骨化症發生的部位,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發生在頸椎的後縱韌帶骨化症,出現以下脊髓受壓症狀:

  • 頸部疼痛,活動受限。
  • 上肢疼痛。
  • 四肢無力、麻木、運動不靈活。
  • 手不能做精細運動。
  • 步態不穩。

發生在胸椎的後縱韌帶骨化症,出現以下脊髓受壓症狀:

  • 雙下肢麻木無力。
  •  軀體束帶感。
  •  有明顯錐體束徵(成年人若出現則為病理反射,錐體束徵陽性也見於小兒腦癱)。
  •  大小便功能障礙。

發生在腰椎的後縱韌帶骨化症,出現以下脊髓受壓症狀:

  • 腰腿痛。
  • 雙下肢下肢麻木、無力。
  • 單下肢麻木、無力。
  • 大小便功能障礙。

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還有助於預防發病。

除了年齡和家族病史之外,多數危險因素是可以預防或控制的。做到以下幾點,可以預防或延緩後縱韌帶骨化症:

  • 避免外傷。
  • 積極治療糖尿病。
  • 健康飲食。高鹽、低動物蛋白和豆類飲食,以及進食大米較少與 OPLL 發病率升高相關,表明飲食習慣可能也是 OPLL 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 適當減重。
  • 規律鍛鍊。
  • 不良的睡眠習慣與 OPLL 發病率升高有關,每日睡眠過少(不大於 5 小時)或過多(不小於 9 小時)相對於正常睡眠時間(6~8 小時),以及規律的睡覺習慣(定點睡覺,早睡早起)相對於不規律的睡覺習慣的人群,OPLL 發病率均有升高。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