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急性韌帶損傷: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踝部急性韌帶損傷?是踝關節在運動過程中,發生不穩定受力導致踝關節周圍韌帶發生部分或完全撕裂,致踝關節運動功能障礙。
  • 患病情況如何?發生率在關節韌帶損傷中居第一位,常見的踝關節扭傷中 75% 有完全性韌帶撕裂。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最主要的病因是踝關節在運動過程中不均衡受力。危險因素包括網球、足球等運動員,爬山遠足等活動愛好者,年老體弱下肢肌肉力量弱、行走穩定性差的患者。
  • 踝部急性韌帶損傷是如何分級的?據韌帶損傷程度分為輕微韌帶損傷(Ⅰ 級)、不完全韌帶損傷(Ⅱ 級)和韌帶完全斷裂(Ⅲ 級)。
  • 踝部急性韌帶損傷有什麼症狀?主要症狀為踝關節外翻或外翻扭轉(崴腳)後踝部疼痛、腫脹,負重行走疼痛加重,休息可緩解。完全韌帶斷裂合併踝關節脫位時關節活動受限制。
  • 踝部急性韌帶損傷如何治療?需要充分休息、輔助以消腫、止痛治療。輕微損傷或不完全損傷,早期用石膏或支具固定 4~6 周,完全斷裂應考慮手術修復。難點在於判斷損傷韌帶的程度和數目,以及是否合併脛腓關節上下關節處損傷。
  • 踝部急性韌帶損傷有什麼危害?不接受正規治療,可能導致踝關節不穩、關節粘連或創傷性關節炎。
  • 如何預防踝部急性韌帶損傷?運動員、戶外活動應自我保護,避免踝關節扭傷。發生扭傷的患者,應及時就醫,明確病情,行正規治療,避免併發症發生。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當運動或活動中發生踝部扭傷,出現疼痛、腫脹、行走時疼痛加重症狀,需及時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踝部急性韌帶損傷?

當醫生懷疑是踝部急性韌帶損傷時,通常通過體格檢查、X 線、磁共振等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拍攝 X 線片:目的是明確是否合併有踝關節、脛腓骨、脛腓關節的骨折等。
  • 磁共振:目的是分辨軟組織結構,檢視韌帶損傷程度、範圍,明確病情嚴重性。以助確定治療方案。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受傷經過?
  • 出現症狀有多久了?
  • 疼痛部位?程度?
  • 活動踝關節時疼痛變化?
  • 曾到別的醫院就診了嗎?治療了嗎?療效如何?
  • 以前全身健康情況?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情嚴重嗎?
  • 是否合併有骨折或其他損傷?
  • 如何治療?
  • 治療效果如何?
  • 影響後期關節活動嗎?
  • 我是運動員,這個病會影響我的職業活動嗎?

行石膏固定的患者,在固定期內避免患側下肢負重活動。飲食無特殊要求,應嚴格戒菸、戒酒。韌帶完全斷裂行手術修復的患者,需密切觀察傷口情況,按時換藥、拆線。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手術後患者應密切觀察傷口敷料,滲溼時需要及時換藥。術後每 3~4 天換藥,術後 2 周時拆線。不同損傷術後需要石膏或護踝制動保護。
  • 用藥注意事項:遵醫囑服藥,不可隨意增減服藥次數或藥量。若出現“胃痛”、噁心等不良反應症狀,應停藥觀察。
  • 術後複查:進行手術修復韌帶的患者,傷後活動良好,可不復查。如果有活動不靈活,或活動時疼痛等情況,需要及時到醫院複查,主要複查 X 線、磁共振,以便檢視韌帶修復情況。
  • 運動:石膏固定的患者,在固定期內避免活動。平躺休息或睡覺時,可用被單等墊高受傷的腿,使腳後跟高於心臟水平,以促進消腫。拆除石膏後早期行非負重活動鍛鍊,如扶柺杖或坐輪椅上鍛鍊踝關節活動。待不承受重量可以各個方向正常活動後,扶拐踩地逐漸用力,最後恢復正常行走。
  • 飲食: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 8 小時以後可少量進食清淡、流質飲食(如米粥、肉粥等),術後第 2 天可恢復正常飲食,宜優質蛋白(如牛肉、魚肉、雞肉、奶類、豆類等)飲食。
    • 若為石膏固定的非手術患者,普通飲食即可(不需要特殊“補鈣”飲食)。
  • 其他:戒菸、限酒。

韌帶輕微損傷需要休息並行對症處理;不完全損傷需要石膏固定,以利撕裂韌帶修復;韌帶完全斷裂者需要手術修復。

藥物治療

  • 非甾體類抗炎藥:作用是緩解疼痛症狀和減輕損傷部位炎症反應等。常用藥物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另外,美洛昔康、塞來昔布等藥物胃腸道等副作用更小,但是價格偏貴。
  • 活血化瘀藥物:活血化瘀的中成藥對症狀改善有一定作用,但是需要在正規公立醫院骨科或中醫科醫生指導下使用。口服藥物如邁之靈、消腫片等;或外用藥物,如消腫止痛貼等。

手術治療

  • 韌帶重建修復術:目的是修補斷裂的韌帶,適用於韌帶完全性斷裂,踝關節不穩定的患者。
  • 骨折復位內固定聯合韌帶修復術:併發骨折的三角韌帶完全斷裂,對斷裂的韌帶行修補術,對有移位的骨折可同時行開放復位內固定術。術畢以小腿石膏制動 4~5 周。
  • 復位內固定聯合韌帶修復術:併發有下脛腓關節分離的三角韌帶斷裂(多伴有外踝骨折),手術修復韌帶,同時固定脛腓下關節。

其他治療方法

  • 冷敷和熱敷:傷後 12 小時內,用冰袋或冷毛巾等在疼痛明顯部位冷敷,但冰袋不可直接接觸面板,以墊一層襪子或毛巾為宜。傷後 24 小時以後可用溫熱毛巾熱敷,不宜過燙,以免損傷表面面板。
  • 護踝保護和休息:輕微韌帶損傷,可只用護踝保護,腫脹消退前患側踝關節避免負重行走,腫脹消退後逐漸恢復正常活動。
  • 石膏固定和限制活動:
    • 外踝韌帶不完全斷裂,受傷足踝部應予以嚴格制動,目的是促進韌帶的修復。前腓距韌帶、腓跟韌帶不完全性損傷者,石膏固定 3~4 周,拆石膏後以護踝制動及功能鍛鍊;後腓距韌帶不完全性損傷者,則用小腿石膏固定 4~5 周。
    • 單純三角韌帶不完全性損傷,一般以小腿石膏固定 4~5 周。輕度者亦可用寬膠布內翻位固定 3 周,解除固定後行護踝保護下鍛鍊。
    • 單純性下脛腓韌帶損傷:採用小腿石膏、並於踝關節上方兩側塑形加壓(用雙側手掌部加壓),以使其復位。固定 4~6 周後更換外用護踝。

疾病發展和轉歸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可恢復正常踝關節活動,不影響遠期生活質量。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可能有踝關節不穩定、關節粘連或創傷性關節炎。

病因是踝關節在運動過程中不均衡受力。網球、足球等運動員運動中損傷;爬山遠足等戶外活動中扭傷;年老體弱下肢肌肉力量弱、行走穩定性差的患者發生摔倒或扭傷。

踝部急性韌帶損傷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運動損傷;
  • 戶外活動扭傷;
  • 行走過程中意外摔倒或扭傷。

哪些人容易患踝部急性韌帶損傷?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該疾病:

  • 運動員;
  • 爬山遠足等戶外活動愛好者。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該疾病:

  • 老年人群;
  • 肌肉、骨骼或神經病變致下肢功能不協調,行走不穩定的患者。

踝部疼痛、腫脹是踝部急性韌帶損傷最常見的症狀。受傷後再行走時可誘發踝關節疼痛,甚至行走活動受限等症狀。

踝部急性韌帶損傷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踝部急性韌帶損傷的常見症狀包括:

  • 疼痛:扭傷後立即出現踝部疼痛,繼續負重或行走可加重,休息可減輕。
  • 腫脹:踝關節周圍軟組織較薄,踝關節韌帶損傷後區域性水腫、出血等變化致區域性明顯腫脹。
  • 運動受限:韌帶損傷後疼痛,或韌帶完全斷裂後不能維持關節穩定性,將導致踝關節活動受限制。

踝部急性韌帶損傷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踝關節不穩;
  • 關節粘連;
  • 創傷性關節炎。

活動及運動中注意安全,避免意外傷害。在爬山等路面不平場所注意安全,避免滑到、崴腳。網球、足球等運動中做好保護,避免移動時時扭傷。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運動員注意自我保護。
  • 爬山遠足等戶外活動愛好者應選擇路況較好的線路,戶外時刻注意安全。
  • 老年人群日常家務及鍛鍊活動應量力而行,上下樓梯注意腳下安全,避免摔倒、扭傷。
  • 肌肉、骨骼或神經病變致下肢功能不協調,行走不穩定的患者(比如腦癱或中風後患者)應輪椅外出,家屬協助下活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