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脊椎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化膿性脊椎炎是特殊部位骨髓炎中的一種,臨床少見,佔所有骨髓炎的2%~4%,多見於腰椎椎體,分為脊椎脊髓炎和椎間盤炎。急性發病者佔50%左右,半數患者為亞急性或慢性過程。患者以20~40歲青壯年為多見。男性約為女性的4倍。

檢查

1.化驗檢查

早期白細胞計數升高,有明顯核左移現象,血沉增快,血培養可能為陽性,在CT引導下行區域性穿刺及活檢,抽出膿液作塗片及細菌培養,取出的組織作病理檢查,可作出直接診斷。

2.同位素掃描

急性化膿性脊椎炎早期,可出現患椎同位素濃聚現象,同位素掃描雖為非特異性檢查,但對尋找病灶、確定病變部位有一定幫助。

3.X線及CT檢查

發病2周內普通X線片可無任何異常發現。MRI或CT掃描,有時可見有侷限性骨質吸收或斑點狀骨質破壞。隨著病變的進展,軟骨板可出現破壞,椎體邊緣模糊呈毛刷狀,繼而椎旁軟組織腫脹,椎間隙變窄,骨密度增加,骨質硬化,骨橋形成等,在早期影像學不能作出明確診斷時,應及時在CT引導下作診斷性穿刺。

診斷

以下幾點有助於脊椎骨髓炎的診斷:

1.有典型的臨床及其他系統化膿感染病史。

2.臨床有發熱,腰背部劇痛及白細胞計數升高等症狀及深部叩擊痛。

3.MRI表現為椎體呈長T1、長T2異常訊號,FLAIR序列及增強掃描對明確診斷有很大幫助。

4.抗感染治療有效。

1.抗生素治療

在確診或疑為急性化膿性脊椎炎時,應及時給以有效廣菌譜抗生素治療,待細菌培養及找出敏感抗生素後,再及時調整。如細菌培養陰性用藥三日無明顯效果,應更換抗生素,其療程應持續到體溫恢復正常、全身症狀消失後兩週左右。停藥過早,易使炎症復發或使區域性病變繼續發展而變為慢性炎症。

2.全身支援法

在早期應用大劑量有效抗生素的同時,患者應嚴格臥床休息,加強營養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或輸液糾正脫水,防止水電解質紊亂或維持其平衡。根據需要可少量多次輸血,給予適量鎮靜劑、止痛劑或退熱劑。對中毒症狀嚴重者或危重患者應同時配合激素治療。

3.外科治療

(1)椎旁膿腫引流術 化膿性脊椎炎,經椎旁穿刺抽得有膿液或CT掃描顯示有椎旁有膿腫者,應及時行膿腫切開引流,以控制病變發展,減輕全身中毒症狀。

(2)椎板切除硬膜外膿腫引流術 急性化膿性脊椎炎,一旦出現脊髓壓迫症狀,如下肢無力,感覺改變或尿瀦留等症狀,應緊急行CT掃描檢查。如顯示為硬膜外有膿腫壓迫脊髓時,立即行椎板切除、硬膜外膿腫引流,以防止截癱加重,或脊髓營養血管栓塞、脊髓軟化、壞死等。術後常放管負壓引流,或置管行沖洗吸引療法。待體溫正常、症狀好轉,引流液清淨後拔除。

(3)竇道切除及病灶清除術 慢性化膿性脊椎炎,有竇道形成,經久不愈,保守治療不能治癒,應根據不同病變部位採用不同切口。首先切除竇道及其周圍瘢痕,再顯露病灶,擴大骨瘻孔,鑿除硬化骨,充分顯露病變,吸盡膿液,刮除骨腔內死骨、肉芽組織,壞死組織及纖維包膜等。將病灶徹底清除後,反覆用生理鹽水沖洗和清理病灶。病灶內放置引流管,或置管行閉式沖洗吸引療法。術後再給以抗生素治療。

脊椎骨骨髓炎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綠膿桿菌等。多由菌血症所引起,其原發化膿病灶多見於生殖泌尿系、面板及呼吸道。在骨骼系統中,脊椎感染的發病率較低,椎骨骨髓炎常伴椎間盤炎症、椎旁軟組織炎症,甚至椎旁膿腫,易向軟組織蔓延是椎骨骨髓炎的一個顯著特徵。

臨床表現

急性發作的典型症狀包括高熱、區域性劇痛感和脊柱活動障礙等,也可以出現放射痛和神經根性痛。亞急性發病者可有發熱中等程度疼痛和輕微的不適。少數患者以上症狀均不明顯。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