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角膜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化膿性角膜炎是由細菌、真菌或原蟲等感染引起的化膿性眼病。青壯年多見,發病迅猛,進展快,表現為頭痛、目痛,畏光流淚,視力下降,結膜充血、水腫,角膜創面有浸潤或壞死,甚至伴有前房不同程度積膿等。如不及時治療護理,將引起角膜穿孔,內容物脫出等併發症,可致盲。

檢查

(一)微生物檢查

1.角膜刮片檢查:常規角膜刮片,體積分數100%甲醇固定,吉姆薩或革蘭染色,鏡檢。

2.病原體培養與鑑定 

(1)細菌培養:常規採用血平板、麥康凱和巧克力培養基(置於體積分數5%CO2培養缸),特殊標本置於心腦浸液或營養肉湯中增菌,35℃培養24~ 48小時。可疑放線菌感染標本,延長培養時間至72小時;可疑厭氧菌感染標本,接種厭氧血平板,置於厭氧產氣袋中培養72小時;可疑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標本,接種於改良羅氏培養基,培養15~30天。據細菌菌落的特點及抗酸染色結果,進行初步鑑定;再用鑑定培養基、全自動鑑定及藥敏測試儀進一步鑑定菌種。

(2)真菌培養:標本接種在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上,28℃、40%的溼度孵育8~10天,根據菌落外觀、菌絲、孢子及形態進行菌種鑑定。

(3)棘阿米巴培養:採用含大腸桿菌15g/L非營養瓊脂培養基,28℃培養15天。角膜刮片或培養檢查中,任一項為陽性者,即診斷為阿米巴角膜炎患者。

(二)體外藥敏試驗

採用K-B紙片擴散法。細菌在培養基上形成菌落後,取菌落並稀釋至0.5麥氏單位,均勻塗布在MH平板上,放置藥敏紙片,35℃~37℃培養16~18小時,根據所形成抑菌環的直徑大小,按照NCCLS標準,判定敏感、中介或耐藥;真菌在馬鈴薯葡萄糖培養基(斜面固體培養基)上形成菌落後,用拭子取菌絲和孢子在生理鹽水中沖洗,達到麥氏比濁度0.5~1,均勻塗布於沙保羅培養基上,放置藥紙片,28℃培養1~2天,測量抑菌環的直徑。

診斷

臨床上可根據角膜損傷後的感染史,結合角膜病灶的特徵作出初步診斷。潰瘍組織刮片檢查行革蘭(Gram)和吉姆沙(Giemsa)染色有助於早期病因學診斷,同時進行細菌、真菌、棘阿米巴培養,還可為角膜感染性疾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治療原則為積極控制感染,減輕炎症反應,促進潰瘍癒合,減少瘢痕形成。

細菌性角膜炎宜選用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首先臨床醫生應根據經驗和疾病嚴重程度,使用對病原體有效的或廣譜抗生素治療,待實驗室檢查結果證實病原菌後,再調整給予敏感抗生素進一步治療。真菌性角膜炎可區域性使用抗真菌藥治療。

藥物治療無效潰瘍穿孔或行將穿孔者,應採取治療性角膜移植術,清除病灶,術後繼續藥物治療。

主要由細菌、真菌或原蟲等感染引起。

臨床表現

炎症初起即覺眼睛疼痛,頭額劇痛。有時徹夜難眠,羞明流淚,眼瞼難開,勉強睜開時,則流淚增多,或多黏稠膿性分泌物,視力發生障礙。眼瞼紅腫明顯,角膜也有紅腫,角膜中央區出現灰白色混濁,中央凹陷,上覆蓋薄脂,經1~2天病情較重,凹陷呈進行性擴大,表面覆蓋的灰白色凝脂樣組織增厚。至此時若沒有及時就診,則病情又向深層發展,並向四周伸延,則將波及整個角膜。由於病情進展較快,患者常表現出明顯的頭痛,劇烈性眼痛,同時伴有發冷或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這種病是眼病中的急重症之一,應進行積極而有效的治療,否則會影響視力,或造成失明。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