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腸息肉和息肉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結腸粘膜表面突起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經過病理學證實前均可以稱做息肉。包括腫瘤性及非腫瘤性的各種型別的病變。腫瘤性息肉主要包括腺瘤、異型增生、鋸齒狀病變和錯構瘤等。
  • 近年來隨著腸鏡檢查技術的普及和人們體檢意識的增高,息肉的發生率和檢出率在不斷上升。但目前國內外缺乏權威流行病學調查資料。
  • 飲食因素(高脂肪、低纖維性飲食習慣會導致結腸息肉發生率的明顯增高)以及胃腸道功能的失調(手術後胃腸道消化功能的紊亂)紊亂會導致息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炎性腸病患者息肉的發生率也明顯高於正常人群。基因或遺傳因素(如家族性息肉病)。
  • 本病常無明顯症狀,多為體檢發現;部分患者會出現腹瀉腹痛、排便次數增多、便血、裡急後重等表現。
  • 本病主要的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對於小,往往可以選擇腸鏡下的微創手術,如圈套凝切法。
  • 該疾病最大的危害在於腺瘤的惡變,導致結腸癌的發生。有證據表明,對結腸息肉的干預,有助於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1]
  • 對於部分遺傳因素導致的患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處理,往往在發現患者時,對其家族進行檢查和指導,並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和腸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息肉均是在無症狀情況下發現的,故對於 40-50 歲的患者,體檢時建議將腸鏡作為體檢專案之一。若患者平時有胃腸道不適或原因不明的貧血時,也建議積極就醫檢查。若突發強烈的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便排氣時,可撥打 120 急救電話。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無症狀人群:對於 40~50 歲患者,既往無腸鏡檢查患者,建議體檢時增加腸鏡檢查。
  • 腹痛腹瀉:不明原因的長期反覆的腹痛腹瀉。
  • 便血:黑便,大便帶血均提示胃腸道的出血,建議積極就醫。
  • 腹部包塊:腹部可觸及質硬包塊。
  • 既往有家族史:親人、直系親屬中有腸癌或腸息肉病史的人群,也建議積極就醫,遵醫囑定期腸鏡檢查。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腸梗阻:表現為突發的腹痛腹脹,肛門停止排便排氣。
  • 暈厥:部分貧血患者,會出現眼前發黑,甚至昏厥。

建議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急診科
  • 普通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結腸息肉和息肉病?

醫生如果懷疑該病,可根據臨床表現及體徵及肺部 X 線或 CT 基本可以確定肺部感染的診斷。對於臨床表現不典型患者,胸部 CT 有助於發現肺部感染灶,但該疾病的最終確診,需要進行病原菌檢查。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病理學檢查:對於息肉樣病變,病理學檢查有助於鑑別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對治療和臨床隨訪有決定性作用。
  • 腸鏡:當前診斷結腸息肉的最佳方法,並且在檢出的同時,體積較小的息肉可以一併在內鏡下摘除。
  • 糞隱血檢查:可發現部分肉眼難發現的便血,對消化道出血有提示作用。
  • 直腸指檢:操作簡單,但僅僅針對於距離肝緣 7~8 cm 內的病變有效。
  • 血常規檢查:對貧血有提示意義。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主要是哪裡不舒服來就診的?
  • 什麼時候出現症狀的,持續多久了?
  • 多久排便一次?
  • 有沒有黑便,血便?
  • 家裡的親戚,父母有沒有類似的疾病,或者腸癌病史?
  • 既往是否做過胃腸道、膽囊的手術?
  • 以前有沒有過藥物過敏的病史,比如青黴素過敏等?
  • 是否有心肺的基礎疾病(支氣管擴張,慢性支氣管炎,心肌病)?
  • 是否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
  • 有無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持續多久?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平時飲食應該注意些什麼?
  • 做完這個檢查,當天應該注意些什麼?
  • 我應該多久複查一次腸鏡?

腸鏡檢查術前術後遵醫囑;對於患者平時生活,建議培養自己良好的飲食習慣,均衡食物營養,增加纖維類食物的攝入(蔬菜水果);對於腫瘤性息肉患者,建議遵醫囑隨訪複查腸鏡。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對於腸鏡檢查:
    • 腸道準備:檢查前 1~2 天內建議主要進食麵條、稀飯等少食物殘渣的食物,根據各人不同情況,提前一天或當天服用輕瀉劑,做好腸道準備。
    • 若腸鏡檢查進行了內鏡下治療等有創操作,則術後 24~48 小時內儘量減少運動,臥床休息,避免高纖維飲食,防止消化道出血的發生。
  • 平時飲食建議適當提高纖維類食物的攝入(水果蔬菜),形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 對於腫瘤性息肉患者,建議遵醫囑定期複查腸鏡。
  • 其他:戒菸戒酒。

內鏡下治療是最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創傷小,恢復快,無明顯不良副作用,臨床已廣泛開展。對於部分內鏡下難切除或病理提示惡變並存在一定浸潤性時患者,可考慮外科手術切除。

藥物治療

  • 止血藥:對於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如果出血量較大或考慮有活動性出血,可以使用此類藥物止血,常用藥物有酚磺乙胺、氨甲環酸等。
  • 生長抑素:生長抑素能抑制生長激素和大多數胃腸激素分泌,減少內臟血流,減少出血。
  • 質子泵抑制劑:過阻斷產生酸的細胞部分的作用來減少胃酸,這些藥包含: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等。
  • 蒙脫石散:對於腹瀉患者,可以起到止瀉作用。
  • 抗生素:對於出現腸梗阻的患者,容易出現消化道感染,可以予以甲硝唑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抗感染治療。

手術治療

  • 圈套凝切法:適合於體積較小,有蒂的結腸息肉的摘除。
  • 內鏡下 EMR 術[2]: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應用範圍較廣,內鏡下操作,尤其適用於一些無蒂、非隆起性的病變。
  • 電凝灼除法:對小病灶,並且有較大把握為良性病灶時使用。
  • 外科手術治療:對於部分體積大、範圍廣、瀰漫多發(家族性息肉病)或病理提示惡變並存在一定浸潤性時患者。

疾病發展和轉歸

對於腫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被認為是癌前病變,若不治療,則隨著年齡及病灶進展,部分會發展為結腸癌,此時治療及預後,相比於早期治療,不管是治療難易程度和預後來說,都大打折扣。早期切除可達到根治性治療的目的,並只要定期複查腸鏡,則預後良好,有效降低腺瘤癌變的風險。

低纖維飲食、胃腸道功能的紊亂、炎症腸病、遺傳因素均可導致結腸息肉的發生。

結腸息肉和息肉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該疾病發生主要分為遺傳性和非遺傳性結腸息肉,低纖維飲食、胃腸道功能的紊亂、炎症腸病、遺傳因素均可導致結腸息肉的發生。

哪些人容易患結腸息肉和息肉病?(危險因素)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不良飲食習慣的人群:高脂高蛋白、低纖維飲食的患者。
  • 胃腸道功能紊亂的人群:如胃腸道或膽囊術後的患者。
  • 患有炎性腸病的患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及克羅恩病的患者。
  • 吸菸人群。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基因或遺傳因素:如存在家族性息肉病家族史的患者,或者家庭成員中,存在腺瘤性息肉的患者。

該疾病約半數無明顯臨床症狀,對於存在症狀的患者,常表現為腹痛腹瀉、便血、便祕、嚴重者甚至出現腸套疊或者腸梗阻等嚴重的症狀。

結腸息肉和息肉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結腸息肉和息肉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 腹痛腹瀉:較為常見的症狀之一,患者出現排便次數增多,腹部不適,隱痛、部分患者還出現大便性狀的改變。
  • 便血:黑便是便血的重要提示徵象,變現為大便發黑,這是因為部分息肉表面容易破潰,導致胃腸道的出血,對於部分出血量較多的患者,也可出現較為鮮紅的大便帶血(需與痔瘡相區分)。
  • 肛門停止排便排氣:此時多為息肉導致的腸梗阻。這是由於部分息肉體積較大,可直接導致腸管的梗阻,或者由於胃腸道蠕動原因,導致息肉組織套疊於腸腔內,引起腸套疊伴腸梗阻。
  • 腹部包塊:部分息肉較大的患者,可在腹壁觸及腹部的質硬包塊。
  • 粘膜及面板的的色素沉著:主要出現於遺傳性的息肉病患者,如 Pentz-Jeghers 綜合徵患者。

結腸息肉和息肉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貧血:部分腸息肉患者,常由於腸道的慢性出血,導致血紅蛋白的慢性丟失,造成貧血。
  • 腸套疊、腸梗阻:為腹部急症之一,主要表現為肛門停止排便排氣。
  • 惡變:對於腫瘤性息肉,息肉惡變將導致結腸癌的發生。

40~50 歲人群,既往無腸鏡檢查史的患者,建議體檢中加入腸鏡檢查,對於有家族史或高脂高蛋白飲食習慣的患者,可提前檢查年限。當有長期反覆胃腸道刺激症狀時,不應忽視,應及時就醫。

針對可變的因素:

  • 均衡飲食,提高纖維類食物的攝取,飲食中增加粗糧、水果、蔬菜等。
  • 胃腸道功能紊亂患者,應規律飲食,形成良好的飲食排便習慣。
  • 患有炎性腸病的患者,積極治療原發病。
  • 吸菸人群:戒菸。

針對不可變的因素:

  • 對於有家族史或遺傳性息肉病的患者,提高腸鏡檢查的意識。平時規律飲食,遵醫囑隨訪腸鏡檢查,明確的家族性腺瘤病患者,處理的原則是在息肉癌變前發現並積手術切除病變的腸管。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