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性出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接觸性出血(Cervical Contact Bleeding)是指女性在性生活或婦科檢查後陰道有少量出血的現象,此出血與生理期出血不同,是一種不正常的表現。接觸性出血為性活躍期女性常見的一種臨床表現,但往往因為忽視,延誤病情。

  • 接觸性出血在臨床上以宮頸柱狀上皮外移為主,其次發病率高低依次為急慢性宮頸炎症、子宮頸息肉、尖銳溼疣、子宮內膜異位、宮頸癌、子宮粘膜下肌瘤。
  • 宮頸的神經支配屬於內臟神經系統,所以患者對疼痛不敏感,因此宮頸表面糜爛即使非常嚴重,也不會引起患者劇烈的症狀。機械性損傷可以引起出血,這極易掩蓋病情並使患者放鬆警惕。患者一旦出現疼痛症狀,說明感染可能已經擴散。
  • 往往生活中,接觸性出血量並不多,容易被忽視,甚至有患者錯認為是月經而耽擱診治。若造成宮頸接觸性出血的病因是重度宮頸糜爛或宮頸癌,卻沒有及早地發現、重視和治療,使得病情延誤,最終會威脅生命安全。
  • 醫生通過婦科檢查、宮頸刮片、宮頸葉基細胞學、宮頸脫落細胞 HPV DNA 檢測、宮頸活檢等檢查來判斷接觸性出血的病因,採取相應的治療。

何時就醫

一旦出現接觸性出血應及時就醫,早發現、早治療,檢查病因,避免延誤治療。 

就診科室

  • 婦科
  • 腫瘤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接觸性出血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症狀開始時間、持續時間、是否伴隨陰道分泌物異常等;
  • 月經史,是否伴有月經量的改變、經期的延長;
  • 瞭解性伴侶的生殖健康狀況。

常用檢查

  • 婦科檢查:通過觀察宮頸外觀,是否有充血、黏液、有肌瘤、宮頸息肉、菜花樣等病變組織,判斷宮頸管情況。
  • 陰道分泌物檢查:根據分泌物的炎症分析判斷炎症程度,或者進一步檢查病原體(解脲支原體、生殖衣原體、淋病奈瑟菌)分析。
  • 液基薄層宮頸細胞學篩查/宮頸刷片/宮頸脫落細胞 HPV DNA:可判斷是否有 HPV 感染,有細胞學改變,並進一步判斷是否有發生宮頸癌的風險引起。
  • 陰道鏡檢/宮頸活組織檢查/腹部 MRI:必要時需要進一步判斷組織病變判斷是否為上皮內瘤變/宮頸癌引起。

治療原則/方法

醫生會通過治療接觸性出血的潛在病因來治療。例如:

  • 宮頸炎:沒有典型症狀的宮頸炎不需要治療。如果懷疑有感染,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消除感染,並預防感染蔓延至子宮和輸卵管,或者預防懷孕時感染胎兒。醫生可能會建議患者的性伴侶接受治療,以確保患者不再被感染。
  • 宮頸息肉:主要通過宮腔鏡切除息肉。
  • 尖銳溼疣:區域性治療是主要手段,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
  • 宮頸癌:早期宮頸癌可採用手術切除,不是手術的患者可用放療消除病灶,局晚期患者可以行同步放化療,晚期患者則需要進行系統治療(化療、靶向、免疫治療等)。

發病原因及機制

接觸性出血主要由於宮頸自身病變引起,主要由於宮頸自身病變,外力導致出血。其主要病因分為自身激素變化引起宮頸柱狀上皮外移、粘膜下肌瘤露出宮頸外口,或由於感染(HPV 病毒感染、解脲支援、生殖支原體、淋病奈瑟菌等微生物)導致宮頸黏膜質脆,容易誘發出血。

  • 宮頸柱狀上皮外移:俗稱“宮頸糜爛”(現並不作為診斷術語),宮頸的“糜爛樣改變”是因為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使鱗柱交界外移至宮頸陰道部所致。柱狀上皮為單層上皮,較復層鱗狀上皮薄,更容易導致機械性接觸出血,且柱狀上皮在陰道酸性環境下不斷的化生,這種化生上皮抗菌能力較差,更容易遭受致病菌侵襲而感染,進而更容易發生接觸性出血。上皮外移範圍廣者,發展微“宮頸癌”的風險增加。
  • 感染因素:
    • 宮頸息肉:是長在宮頸口的良性贅生物,以生育年齡多見,為慢性炎性反應長期刺激使宮頸管區域性黏膜增生,增生的黏膜逐漸自基底部向宮頸外口突出而形成。來源於宮頸管黏膜的息肉,呈鮮紅色、質地脆弱,輕輕碰觸便可出血一般呈良性經過,極少數病例可由於息肉的上皮過度增生,以至異型增生而惡變為表皮樣癌或腺癌。
    • 急慢性宮頸炎:由於病原體(沙眼衣原體、生殖支原體、淋病奈瑟菌)感染子宮頸管狀上皮,沿黏膜面擴散引起千層感染,子宮頸管黏膜質脆,誘發出血。
    • 尖銳溼疣: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性傳播疾病,多發生於生殖器、會陰和肛門等部位,易反覆發作。尖銳溼疣在面板黏膜部出現多發性乳頭瘤或疣狀損害,其根部常有蒂,易發生糜爛、滲液,觸之易出血,皮損裂隙中常有渾濁的漿液或膿性分泌物。
    • 宮頸癌前病變/宮頸癌: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導致宮頸黏膜癌性病變,組織質脆,觸之容易出血。
  • 子宮黏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易形成蒂,在宮腔內生長猶如異物,常引起子宮收縮,肌瘤可被擠出宮頸外口,黏膜外露,觸碰容易導致出血。

高危人群

育齡期性生活活躍、性生活紊亂、早婚早育、病毒感染者,更容易出現接觸性出血。

臨床表現

宮頸接觸性出血提示患者存在宮頸病變,可能為良性或惡性。其主要表現為婦科檢查或性交以後,甚至大便用力後出現陰道出血。早期可表現為出血量較少,或者表現為月經失調,經量增多,經期延長。

伴隨症狀

不同原因的宮頸接觸性出血會伴有相應的其他臨床症狀:

  • 宮頸息肉/宮頸炎:伴有陰道分泌物增加,呈黏液膿性,陰道分泌物刺激陰道會有外陰瘙癢及灼熱感。婦科檢查見子宮頸充血、水腫、黏膜外翻,有黏液膿性分泌物附著甚至從宮頸管流出,子宮頸管黏膜質脆,容易出血,有宮頸息肉患者,宮頸口可見舌狀組織。若伴有盆腔感染,婦科檢查,子宮體或者雙側附件區有壓痛。
  • 宮頸癌:多伴有陰道排液增多稀薄如米泔水狀、呈白色或血色並帶有腥臭味。老年患者常為絕經後不規則陰道流血。出血量根據病灶大小、侵及間質內血管情況而不同,若侵蝕大血管可引起大出血。晚期若侵及子宮直腸陷凹,伴有肛門墜脹、尿頻、尿急等症狀。早期的症狀容易被忽視,若早期沒有得到及時有效地治療,極大可能引發宮頸癌的發生,嚴重影響女性的正常生活。
  • 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性行為,避免多性伴和不潔性行為。
  • 根據醫生建議定期隨訪。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