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腫瘤性出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顱內腫瘤性出血?是指顱內的腫瘤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發生出血。根據腫瘤的位置不同,出血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出血後患者原有的症狀和體徵突然加重,甚至出現昏迷。
  • 患病情況如何?本病好發於 40~60 歲的成年人,平均年齡為 46 週歲,男性的發病率略高於女性;具體發病率不詳。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顱內腫瘤性出血的病因包括腫瘤自身的原因、腫瘤外原因;年齡、性別、過度勞累、過多飲酒、天氣突然變化為該病的主要影響因素。
  • 顱內腫瘤出血有什麼型別?本病可分為兩種型別,Ⅰ 型:實體性出血;II 型:腫瘤中心出血。
  • 顱內腫瘤出血有什麼症狀?顱內腫瘤性出血常表現為頭痛、噁心、嘔吐、偏癱、昏迷等。
  • 顱內腫瘤出血如何治療?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術後輔以放療化療。本病的治療難點是手術難度大,需要切除腫瘤並清除血腫。
  • 顱內腫瘤出血有什麼危害?顱內腫瘤性出血可導致患者死亡和中樞性殘疾。
  • 顱內腫瘤性出血起病突然,病情進展快,應及時就診。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突然發生頭痛、頭暈。
  • 噁心、噴射性嘔吐。
  • 突然顯得疲憊、想睡覺。
  • 失語:患者突然不能說話。
  • 失明。
  • 血壓升高:血壓比平常升高 30~40 或>160,甚至更高。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昏迷:患者突然倒地,呼叫、拍打無反應。
  • 偏癱或四肢癱瘓。
  • 抽搐。
  • 大小便失禁。
  • 呼吸不規則:昏睡時呼吸不規律,深淺不一,甚至停止。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
  • 腫瘤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顱內腫瘤性出血?

當醫生懷疑是顱內腫瘤性出血時,將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和相關檢查進行確診。

具體相關檢查包括:

  • 體格檢查:通過對患者的生命體徵、意識狀況、身體各部位器官功能狀況等,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初步評估。例如檢查血壓、體溫、呼吸、脈搏;心肺及神經系統反射功能等。
  • 血常規檢查:用以初步檢視患者是否有貧血、感染和血小板數量。為尋找病因和下一步治療提供參考意見。
  • 頭顱 CT 檢查:使用廣泛,是診斷腦卒中首選的檢查方法。該檢查可明確腫瘤的大小、位置、形態,亦可明確腫瘤周圍是否有大血管及其他浸潤臟器;有助於制定治療方案。
  • 磁共振成像:與其他輔助檢查手段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引數多、掃描速度快、組織解析度高和影象更清晰等優點;比起 CT 更能發現腫瘤、腦出血的位置、是否有腦血管畸形等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你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頭痛、頭暈的?持續了多久?
  • 是否有感覺自己視力下降的?現在還能看清楚東西嗎?
  • 在醫院看病前是否服用其他藥物?如果服用了藥物,具體服用了些什麼?
  • 去過別的醫院治療了嗎?使用什麼方法治療?是藥物還是手術?療效如何?
  • 以前還得過什麼病?有家族遺傳病嗎?
  • 大小便現在還正常嗎?一天大概幾次?
  • 最近有沒有感覺渾身沒有力氣?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得的是什麼病?
  • 還需要做什麼檢查進行確診?
  • 嚴重嗎,會不會威脅到生命?
  • 是否需要住院治療?治療大約需要多少費用?在醫保報銷的範圍內嗎?
  • 目前有哪些治療方案?我適合哪一種治療方案?
  • 這個病的治癒率高嗎?複發率高嗎?會有什麼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這個病會遺傳給下一代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如果患者做了手術,術後應注意保持敷料乾淨清潔;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放置了引流管的患者應保持引流管通暢,如每小時量大於 30 毫升、持續時間超過 2 小時且呈現紅色時,應及時告知醫生。
  • 化療/放療後或期間的注意事項:接受化療/放療的患者,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脫髮、食慾不振等不良反應;一般情況下可以耐受,如病情嚴重者應及時告知主管醫師。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患者需注意藥物不良反應。若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不良反應,應及時就醫。
  • 定期複查:早期應每隔三個月到醫院複查一次,三年後可每隔半年到醫院複查一次。主要複查血常規檢查、CT 檢查等專案。檢查的目的是,評估術後恢復情況、是否有復發或轉移。
  • 飲食:
    • 若為手術患者,根據病情不同,術後一般需要禁食 12~24 小時不等;待醫生通知可以進食後,可先少量攝入流質食物,如飲用水、牛奶、雞蛋羹、肉粥等。然後,逐步的新增食物的量和種類。
    • 若為普通患者,在家或住院期間,正常飲食即可,無特殊禁忌。
  • 運動: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一般需臥床休息 1 周以上,具體視情況而定;臥床期間可主動伸縮活動四肢,預防血栓和壓瘡形成。待接到下床活動通知後,可坐床邊或在病區輕微走動。隨著病情的恢復可逐漸增加運動量。
    • 若為非手術患者,急性期應臥床休息;非急性期可進行輕中度活動,如散步、慢走等。
  • 防止便祕:患者應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如蘋果、香蕉、橘子等),平時要經常按摩腹部,減少便祕的發生。
  • 其他:患者應戒菸、戒酒。

藥物治療

  • 止血類藥物:常用的藥物有二乙醯氨乙酸乙二胺、酚磺乙胺、蛇毒“類凝血酶(血凝酶)”等,其促進凝血、防止再出血的作用。
  • 降顱內壓類藥物脫水類藥物:常用藥物包括呋塞米、20% 甘露醇和 50% 葡萄糖,其作用是使腫脹的腦組織脫水降低顱內壓,可緩解患者的頭疼、眩暈、嘔吐等症狀。
  • 營養神經類藥物:常用藥物有:維生素 b12、葉酸、谷維素等;其作用為補充腦部營養。
  • 化療類藥物:常用的藥物有甲基潑尼鬆龍、氮烯咪胺、長春新鹼等,其作用為殺滅或抑制腫瘤細胞。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手術治療

根據病情不同,所選用的手術方式也不盡相同。以下手術方式僅供參考:

  • 骨瓣開顱血腫清除、腫瘤切除術:適用於腫瘤出血位置較淺的型別;可以在直視下徹底清除血腫,解除血腫對周圍腦組織的壓迫,止血可靠。
  • CT 立體定向或超聲引導下血腫穿刺抽吸術:適用於出血較深、出血速度較慢,結合保守治療時效果較好的型別。

其他治療方法

  • 放射治療:該方法採用放射線對腫瘤組織進行破壞,現已成為治療腫瘤的重要方法之一。適用於顱內位置較深、常規手術難以全切或不能手術的患者。但不適用於有卒中史、高血壓病史或腫瘤血運豐富的患者。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可因病情迅速進展,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
  • 腫瘤性出血較少的,早期經積極治療後可以治癒,後遺症較少;出血量較多、手術效果差的患者,可遺留偏癱、失語等後遺症。

顱內腫瘤性出血的發病與腫瘤本身原因、腫瘤外原因和其他促發因素有關。

顱內腫瘤性出血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腫瘤自身的原因:瘤體自身的結構因素,若瘤體血管豐富、存在血管畸形、對周圍血管的破壞時,則比較容易導致腫瘤自發性出血。
  • 腫瘤外原因:如果存在各種原因導致的凝血功能障礙(身體處於容易出血的狀態)、合併嚴重高血壓疾病、對腫瘤進行放射治療或進行手術治療後、頭部外傷後,常可以導致顱內腫瘤性出血。

哪些人容易患顱內腫瘤性出血?

患有顱內腫瘤的患者有如存在以下情況,容易罹患該疾病:

  • 情緒劇烈波動:患者突然情緒激動、精神緊張或者異常興奮,會導致血壓升高,顱內出血的風險會增大。
  • 過度勞累:勞累過度的人群,出血的概率會增加。
  • 天氣突然變化:在寒冷季節發病率會升高。
  • 過量飲酒:過量飲酒的人群往往會有高血壓表現,會較正常人更易出現顱內腫瘤性出血。
  • 年齡:發生出血的年齡以 40 歲~60 歲較為多見。
  • 性別:顱內腫瘤性出血的男性的患病率高於女性。

本病患者根據出血的部位、和出血的速度不同,症狀輕重不一。顱內腫瘤性出血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噁心、嘔吐、偏癱等。

顱內腫瘤性出血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顱內腫瘤性出血的常見症狀包括:

  • 頭痛:持續的、劇烈的頭痛是最常見的症狀之一。
  • 噁心、噴射性嘔吐:嘔吐速度很快,胃裡的東西經口腔急速噴出。
  • 視神經乳頭水腫:會導致患者出現視力下降,嚴重時失明。
  • 偏癱、癱瘓:常表現為一側身體癱瘓,亦可出現四肢癱瘓,肢體無法用力。
  • 失語:患者發病時可出現無法說話。
  • 意識障礙:可出現嗜睡,嚴重的患者可出現昏睡、昏迷。
  • 大小便失禁。
  • 生命體徵變化:包括血壓先升後降、脈搏變慢、呼吸減緩、體溫升高等。

顱內腫瘤性出血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顱內腫瘤性出血的進展過程,可能出現的以下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應激性潰瘍(消化道出血)
  • 肺部感染
  • 癲癇發作
  • 中樞性高熱
  • 腦疝形成
  • 呼吸、迴圈衰竭

顱內腫瘤要避免腫瘤性出血,最為妥當的方法是早期進行手術切除。如腫瘤無法切除或患者不願進行手術時,以下的預防措施可能有助於降低出血發生率。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避免過度勞累: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
  • 避免過量飲酒:飲酒過多,容易導致高血壓,會容易出現顱內腫瘤性出血。
  • 保持良好心態:避免情緒激動、精神緊張或者興奮躁動的情況。
  • 體檢:對於 40 歲~60 歲患有顱內腫瘤人群,應每年進行體檢,觀察腫瘤情況。
  • 注意保暖:在寒冷季節應注意保暖,以防體內激素水平波動較大。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